批评不是为了这次做错,而是为了下次做对

批评不是为了这次做错,而是为了下次做对

00:00
03:44

昨天我们在推送的内容当中,谈到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的手段,就是用爱心增加教训的力量


我看到有朋友跟帖,谈到了以下的这种情况:说这家长比较溺爱孩子,也是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之后就和颜悦色下来,增加了爱心,结果孩子就熟悉这套路了,都麻木、都疲了,也不走心,也不改变,就把家长的批评教育当耳旁风。这可怎么办?


大家注意,这个案例属于个案,里边有两个战略上的偏差点第一,父母对孩子比较溺爱。实际上一旦出现了溺爱,任何有效的教育手段都会失效的。所以,首先得去除溺爱的这种姿态。


第二,恐怕在批评教育的时候,主要的战略方向指向了情绪的释放。你不对!你怎么能这样做呢…光去释放情绪了,忽略了行为的改变。比如说,你看到小孩子在墙上乱写乱画,你不光得批评他这样不对,你怎么能乱写乱画?你脑子进水了?你不能这样批评他。你得告诉他,第一,你想写想画是好事,但要在什么地方上写,在什么地方上画;第二,这个墙为什么不能乱写乱画;第三,如果你乱写乱画,下一次我要处罚你。这就是指向行为的改变。


所以,一个是去除溺爱的氛围,一个是把批评指向行为的改变。这两个战略的调整必须要做。


接下来有两个战术的问题,一个错位,一个不到位。


所谓错位,就是承诺的主体错位。可能爸爸妈妈一直说,我要管你,我要监督你,你下一次再犯错误,我一定不轻饶…你看,光是父母的承诺,但是没有让孩子作为主体站出来承诺。


实际上犯错误的时候,真诚道歉,当众承诺,这个效果是特别的好的。一定得让他当众道歉,当众承诺,让被管理者成为承诺的主体。


另外,还有一个不到位,就是后续的引导不到位。要让他道歉,要让他改变,要推动他发生一些变化。千里马也得有根鞭子,孙悟空还得带紧箍。所以我们的观点是,提醒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惩罚第三次,比如写检查,比如罚站,比如做俯卧撑,这都可以。


再次强调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犯错误之后,他必须要真诚的道歉。让他当着大家的面,主动道歉,这才是让他行动改变的一个关键的起点。


说到这,我们得做点总结了,一个好的批评教训,要去除溺爱的背景;把批评的指向行为的改变;要让孩子当众承诺,成为承诺的主体;后续要跟进,要督促他认真道歉,努力改变,提醒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处理第三次。


错了就是错了,要严肃批评,严格要求。那么在严肃批评、严格要求的时候,可以点缀一点爱心和关心,但是这大的节奏是不能变的。我们把这种批评教育的方式称为行为导向下的自我承诺模式


当然了,每一个问题都是具体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那在实际应用当中,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做一点调整,而且没必要严格地非要把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抓住几个主要的环节,根据互动交流的效果,做一点弹性的变化就可以了。但是大的框架还是要保持的。


教育和培养的关键就是,不光要有善良的动机,积极的热情,还必须要有高效的方法,同时要及时反思做总结。


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这里是平讲平说,我们明天接着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浅浅流年浅浅念

    感谢赵老师!讲的太实用了。要是能早点听到老师的教诲就好了!

  • 帅哥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