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收听简单心理Psycast
这件越努力就越做不好的事情,就是养孩子。
很多妈妈或是即将成为妈妈的女性,都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完美地胜任“妈妈”这个角色,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母亲。
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能够不生病、不受任何伤害、学习好、兴趣爱好广泛、性格好、健康完美地成长。
因为她们有一个迷思,就是只有成为完美的母亲,才能养好孩子。
那么,完美母亲就能养出完美的孩子吗?
这些迫切想要养好孩子的妈妈们,都受困于“做一个完美母亲”的执念,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都希望能够为孩子贡献自己的一切,满足孩子的全部需求。
但她们潜意识里可能否认了孩子的自主性。认为孩子怎么长完全取决于自己怎么养,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事关重大,生怕一步做错了,给孩子留下童年阴影。
所以这些妈妈总是担惊受怕,小心翼翼地避免在养育过程中犯错误。而且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她们就开始责怪自己。
但事实上,妈妈们在胆战心惊害怕犯错的时候,反而会愈加限制孩子,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成长的空间,
比如会让孩子丧失了本该拥有的许多生活体验,探索世界的动机减弱;
还可能导致一些个性被遏制,自我角色的建立出现问题;
甚至习惯于依赖他人,变得畏手畏脚,缺乏能动性;
超级英雄般无所不能又不犯错的母亲,既不存在,也不值得去追求。
也许妈妈们应该追求的是成为一个不完美、但「刚刚好」的母亲。
什么是「刚刚好」的母亲呢?
温尼科特的亲子理论解释道:成为一个称职母亲的过程,可能是从「理想母亲」转变为「刚刚好母亲」的过程。
刚刚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指的是开始的时候能完全适应婴儿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越来越少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并且在婴儿的成长的过程中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
在成为刚刚好的母亲这条道路上,有一些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1 停止把孩子当孩子
我常常听到有些父母说:
“无论你多大,在爸妈眼里,你永远都是个孩子。”
然而作为一个子女,这种论调令我感到恐慌。
孩子会逐渐发展出独立的人格和壮大的自我意识,他们不再甘于让妈妈“把世界带给自己”。于是会越来越不按照妈妈的要求行动,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和选择。
对于母亲而言,昔日和自己融合在一起的孩子竟然一点点成为如此不同的、陌生的青少年,这是难以接受的。
她们可能不想承认孩子已经长大,便出现了适应不良的各种表现。自责、焦虑、感到挫败,不敢少爱孩子一分一毫,又害怕孩子不再那么爱她。
强烈而无死角的母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因此他们开始与母亲冲突不断。
2 面对被抛弃的现实
母爱的包裹和孩子想要独立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冲突,直到青春期,这种矛盾达到顶峰。
于是,称为叛逆也好、不孝也好,本质上都是孩子想要拉开与母亲的距离,获得自由成长的空间,而母亲却感到被伤害、被抛弃。
如果母亲不能处理好这种割裂,要么继续缠住孩子,让孩子仇恨自己;要么扮演被遗弃的弱者,把愧疚转嫁给孩子。无论哪一种,结果都是非常痛苦的。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事实上,一个妈妈越能够平和地面对和接纳她逐渐被抛弃、失败的命运,就越能做一个好妈妈。
那么,该如何跨过被抛弃的现实呢?
温尼科特给出的答案是:“在孩子开始仇恨母亲之前,母亲就应该开始仇恨孩子。”
这听起来是一种激进的观点,然而温尼科特认为,母亲不能等待着“被抛弃”,而要主动发起与孩子割裂的过程。她不应该只是爱孩子,还需要留有一定“恨孩子”的空间。
一些妈妈在养育的过程中可能会萌生想要“撒手不管”的想法,比如会生气的说:“我受不了了,管不了你我就不管你了!”
其实当一位母亲出于生气也好还是刻意也好,在某些方面“不管孩子”的时候,客观上也就拉开了她和孩子距离。也正因为有这种距离,孩子才有空隙成长。
仇恨的出现,也许正是自我独立性发展的标志。
那么,到底该怎样做一个「刚刚好」的母亲呢?
1 妈妈要对需求足够敏感
温尼科特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粗暴、虐待,而是母亲对孩子缺乏应答敏感性,也就是对于儿童的需求信号不能敏锐地觉察。
除了生理需要的反应敏感性,包括对孩子的饮食、睡眠、健康状况的关注,母亲还需要识别并回应孩子对于注意的寻求、感情抚慰等心理需要。
例如,很多小孩子哭闹、不停闯祸的目的其实是寻求母亲的注意力,因为母亲的关注是儿童活下去的必要条件,如果母亲不予理睬或者抱怨嫌烦,则是应答敏感性低的表现。
2 明确你的界限
当母亲被需要时,应当敏感并及时地出现,回应孩子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在不被需要的时候,应该及时撤离。
随着孩子长大,刚刚好的母亲可以逐渐地撤出孩子的生活,把关注点回归到自己身上。
你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和兴趣,爱但不只爱孩子。
以上就是本期Psycast的全部内容啦,谢谢你的收听,记得订阅我们,我们下期再见~
更多心理学科普文章,请关注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
媽媽其實只要好好過好自已的人生,孩子跟著一起生活就能好好長大成為成熟的個體。媽媽的人生是媽媽自己的;孩子的人生是孩子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