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听完了这堂课,欢迎你来到课后加餐学习区。需要加群的同学,请到课程详情页面,找到付费专享群板块,入群学习。”
一、课程原文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今天,我们讲左宗棠西征背后的金融故事。之前我们谈到金融对个人、尤其对解放个人的重要性。但,实际上,金融对于拯救王朝、国家同样重要。
你可能知道湘军在清朝的影响力。特别是在19世纪,左宗棠率领湘军,用了14年时间,先镇压陕甘起义,接着进一步西征,收复西域新疆。但,你可能不知道,当时的国家财政有多艰难,如果左宗棠不是在战争融资上想办法,他的西征要么难以进行,要么会失败因为如果没有金融支持,他可能发不了军饷,没法稳定军心,历史就得改写。
那么,左宗棠究竟做了什么金融创新呢?
我们先看看左宗棠所处的时代背景。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任何国家来说,战争融资总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因为战争何时发生,持续多久,以及需要多少军费,等等,这些都没法事先知道。
那么,清代是如何解决的呢?清代的突发战争开支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解决。
首先是平时积累财富,朝廷和地方督抚都尽量多存银子,以防后患。这个办法不是很有效,因为清朝政府没有多少剩余收入,靠存钱难以规避未来风险。
二是靠卖官,正常情况下都是卖虚职,关键时候才卖实权职位。卖官收入有多重要呢?鸦片战争的那三年里,卖官收入占各省战争支出的23%。鸦片战争后的十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赤字中,有46%靠卖官收入弥补。
可是,清王朝怎么就这样呢?卖官不是带来腐败吗?
但在当时没有金融市场的背景下,一旦碰到国家存亡的战争,卖官位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跟旧社会里一碰到灾荒,一些家庭卖妻妾求生存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清朝就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可能就不需要卖官了。
三是靠协饷制度解决战争军费,也就是财政收入的跨省调配。有的省穷,有的省富,穷省需要富裕省份的协助;而且也不是每个省都同时要对付内战,所以,和平的省要去支持处于战争之中的省份。比如,西部省份的财政收入少但军费开支高,它们往往是受协助的省份,而山西、山东与河南成为陕西和甘肃的主要协助省份。四川、云南、贵州则主要接收来自江西、湖南、湖北的协助。
清朝的这个战争开支体系,在一般情况下能运作正常。可是万一碰到特殊情况怎么办?
在太平天国内战期间的1851-1864年,众多省份参战,持续时间也长,这大大冲击战争开支体系。一方面,卖官体系开始混乱,安徽的皖军跑到湖南长沙去卖官,湖南湘军跑到其它省份卖官,等等,这就打乱阵脚,使得整个体系乱了。
另一方面,协饷支持也迟迟不能到款,因为各个省谁都面对经费挑战!
那么,左宗棠在这种背景之下该怎么办?
左宗棠是1866年被调任陕甘总督,带领湘军接手镇压陕甘回乱。他当时的军费挑战有多大呢?
1873 年成功平息陕甘回乱后,他给皇帝写了一份奏折,其中谈到,自1866 年到陕西甘肃后,起初一年有两月能够满额给士兵发军饷,后来一年有一个月发满饷,再后来就连一个月满饷都没有了!你说,军心会高涨,士气会高吗?!
1874年,左宗棠开始筹备进一步西进收复新疆,提出800 万两银子的年度西征军费预算。朝廷非常重视,向各省、海关发出指令,限期将所欠协饷尽数送到甘肃前线。但,事情哪有那么顺利,无论朝廷措辞多强硬, 都不能缓解西征经费的困境。
怎么办呢?左宗棠看到,西征军未来有协饷收入,只是这些未来收入总是拖欠、也很不稳定。那么,这些未来收入能不能转变成今天可以花的钱呢?对于左宗棠来说,如果军饷不稳定,他就无法稳住七八万军心。
也就是说,如果能把未来收入一次性借到今天,那么,不仅军费会大增,而且经费会很稳定。
但问题是,如何借?找谁借呢?在中国历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齐国,也是为了战争融资,管子说通了齐王向殷实之家借钱。可是,战争胜利之后齐王赖帐。所以,后来没有人相信朝廷的承诺了,中国就一直没有发展出国债或公债市场。
好在左宗棠是活在晚清,因为如果他是活在明末或者宋末,那他的西征胜利前景就难说了!到了晚清,上海金融市场已经有一定规模,尤其汇丰银行各种洋行的融资能力很高。况且,胡雪岩是左宗棠的好朋友,胡雪岩跟当时的上海金融界非常熟,认识当时汇丰银行的负责人,也知道现代金融市场怎么运作。
在胡雪岩的帮助下,左宗棠选择了“华洋借款”融资。
怎么个融资法?1875年他借洋款249万两,1877年分两次从汇丰银行共借800万两,1878年再借350万两,等等。年息最低10%,最高18%,要知道,当时中国民间借贷普遍利息在20%以上,这可低了不少,更何况借钱金额这么大,也是当时国内市场难以承受的。
有了这些借款后,左宗棠停止卖官,不再靠卖官收入西征。金融就结束了持续多个朝代的卖官传统。
那么,这些借款有多重要呢?在1874-1880年间,西征军费总开支5100万两银子,其中2000多万两是通过华洋借款得到的,是军费开支的第二大来源。由此,我们看到,如果不是通过“透支未来”借钱花,左宗棠西征的历史也许要重写。
————————————————
好,我们来看一下今天这堂课的要点:
1、中国从管子以后,基本停止靠借贷解决战争开支。这不仅使金融市场难以发展,而且使处于财政挑战下的王朝难以生存。
2、左宗棠在军费压力下,用未来协饷收入作质押, 向外国银行借款,为西北作战提供稳定军费支持,稳住了几万大军的军心,而且也保证了清王朝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左宗棠开了金融为战争融资的历史先河。
二、课后加餐
晚清的财政危机到底有多严重?
甲午赔款和庚子赔款对满清是致命的冲击。日本以及八国联军的侵略行为是任何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那两次赔款是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耻辱。
如果我们暂时把对战争以及赔款的道德评价放在一旁,那些赔款所带来的财政危机到底有多严重呢?
假如中国当时的证券金融已很发达,清朝的结局是否会不一样呢?
我们先看一些数据:
按照陈锋先生的估算,由于这些赔款以及其它外债支付,清政府在1902年后每年要付约4700万银两,这相当于1903年政府财政收入的44.7%(那年的财政收入为10492万两)。但是,1903年的实际财政赤字约3000万两,占财政收入的28.6%。
跟今天中国的赤字比,这种规模是否很离谱呢?
从1999到2003年间,该比率维持在13.5%与18.6%之间。从这些比值看,晚清的财政赤字并没比今天中国的差太多。
如果跟英国早期比,1697年英国政府一年的短期债务支付是它的财政收入的3倍,1710年时是后者的近4倍,但那并没迫使英国灭亡,实际上英国从那以后反而日益强盛。
相对于GDP或国民收入而言,3000万银两的赤字、6.5亿两赔款债务并非像以往历史书说得那么可怕。按照刘光临先生的估算,1880年代中国的国民收入约27.8亿银两,老百姓税负约占国民收入的3.2%。
以此税率推算,根据1903年的10492万两财政收入,那年的国民总收入约为32.8亿银两。那么,3000万银两的赤字只是1903年国民收入的0.9%,低于1998年后中国财政赤字占GDP的百分比,比如,2002年该比例为3%,2003年为2.5%。
按照32.8亿银两的国民收入估算,6.5亿两赔款债务约为1903年国民收入的20%,比今天2.9万亿元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21.6%)还低一点。从这一角度看,晚清的财政与国债状况并不比今天的差。
作为比较,1650年时荷兰的国债总额是国民总收入的1.3倍,1715年之后是2倍多;那时英国国债为其国民收入的80%。但那些负债率并没使它们灭亡。
今天,美国国债余额是GDP的70%,日本的国债余额是GDP的170%。
单从这些数字看,晚清的负债并没以往说得那么可怕,关键在于当时缺乏缓和财政赤字危机的手段,在国家理财策略上。
三、思考题
从左宗棠的故事里,你可以看到金融不只是一堆金融工具,而是提供一套分析框架、思维方式,让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历史。根据这个新视角,你能对哪些中国历史事件作新的解读呢?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我将和你一起讨论。
喜马拉雅FM享有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合作联系:yhxzqzd@163.com
茅台酒可不可以看成金融衍生产品? 贵州处于山区,运输不便。粮食不方便储存也不方便对外贸易,通过将粮食酿造成酒的方式储存。灾荒的时候,通过茅台酒进行交换,换取货币或者粮食。
向知Lumibay 回复 @听友82032241: 可以这么理解。如果茅台酒流动性高,就具备准货币特征
老师有没有女朋友
顺风之耳 回复 @听友82421828: 你这是想同姓交友吗
讲的真好,用金融分析历史事件以及道德规范,很透彻
左宗棠通过借款融资,利率不低于10%。需要还本付息之时,本金由朝廷支付。请问,利息还是由朝廷支付吗?另外,本金+利息数额,已经超出报给朝廷的预算,朝廷是如何解决的,谢谢陈老师。
听友54829310 回复 @向知Lumibay: 所以胡是被牺牲掉了。金融的发展再一次受到一次大事件影响
我创建了一个金融学学员群,用于学习交流,平时好文分享使用。有兴趣的加微信:alone_sdt
开源节流的图是不是画反了?
解放区和红区的金融政策和手段有人讲的话一定也很精彩
铁甲1号 回复 @向知Lumibay: 可惜了。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讲,这个社会仍然一片混沌,不清不楚
经济是研究历史的一部分。老师的对经融的讲解是全方位的,很有学者风范。
陈老师,第1集和第2集音频有问题,听到中途就听不了了,望处理!
给喜马拉雅提个意见,自动播放完一集为什么自动倒回上一集,而不是按时间先后正序播放?
冬瓜12345 回复 @安静并不安着: 可以调的 有一个上下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