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及“克己复礼”,阳明先生道“克己”即是克去自身私欲,“复礼”即令内在气的运行归于天理。故圣贤修身学问,都是从自身入手,“在家无怨在邦无怨”是自己不去抱怨,“不怨天不尤人”也是自己不去怨人怨天。一切学问都归于自身去落实,不是看有多大的影响,把自己仁德固好,并非要求别人不埋怨自己,要求别人归于仁。后又有学生问及伯夷、伊尹和柳下惠的为人,先生只道三者各有所长,但都为心体光明之人,而孔子是集三者所长为一身之人,故称为“至圣”。接下来一起再跟随张讲师的讲解,一探被朱子误解的修身之道。
1【克己复礼】的【礼】是什么意思?
2【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传习录卷下》
(八五)
问:“‘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朱子作效验说,如何?”
先生曰:“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不重效验。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全得仁体,则天下皆归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意;天下皆与,其仁亦在其中。如‘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亦只是自家不怨,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然家邦无怨于我亦在其中,但所重不在此。”
(八六)
问:“孟子‘巧力圣智’之说,朱子云:‘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何如?”
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巧力实非两事,巧亦只在用力处,力而不巧,亦是徒力。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处俱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孔子则三者皆长。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极,清只到得伯夷而极,任只到得伊尹而极,何曾加得些子。若谓‘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则其力反过孔子了。‘巧、力’只是发明‘圣、知’之义,若识得‘圣、知’本体是何物,便自了然。”
(八七)
先生曰:“‘先天而天弗违’,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也。”
“好像今天修行的两个因素,一个必须具备智,一个必须具备圣” 老师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谢谢!
随时随地致良知
经典
所以还是修己,事上无过不去的心,心上无过不去的事儿,一切符合良知天道
❤仁是核仁的仁,生生不息的意思,太重要了。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