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孔明先生是怎样和自己的儿子谈人生的

来看看孔明先生是怎样和自己的儿子谈人生的

00:00
05:37

今天,在网上有朋友问我,在加强自我修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给大家推荐一篇著名的文章——诸葛亮的《诫子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自己年幼的小儿子的一篇短短的家书,只有八十多字,但是,它非常有代表性。你看我们大家一谈到家书就会脑子中冒出很多的文本,最著名的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再往后推,有李世民的《帝范》、武则天的《臣轨》、康熙的《庭训格言》、曾国藩的家书,还有傅雷的家书,这些都是广为流传、比较著名的。


不过,在这些家书里边,它所体现出的一些修养原则和修养方法都是跟《诫子书》的体系很有关系。可以说,在中国的家书里边,《诫子书》是比较早的,建立体系,提出完整方法的一个。不过,它不是最早的家书,最早的家书是周公写给他儿子的家书。


在《诫子书》里,孔明先生语重心长地跟自己的儿子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大家注意,这《诫子书》一开篇就强调了“夫君子之行”。修养的原则,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君子。像《荀子》的开篇第一句就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你看整个儒家体系里边,就特别强调这种君子的言行、君子的修养。


成为一个君子,是自我修养的总原则或总目标。那怎么成为一名君子呢?接下来《诫子书》谈到了三个“静”字:一个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个是宁“静”致远;第三个是学须“静”也。这三个“静”字都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分析,这个“静”字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管住自己的私心杂念;第二层含义就是锁定清晰的目标;第三层含义就是情绪稳定,掌控自己的情绪。把这个静字做到了,接下来不管是事业、生活、工作、学习,也就有了稳定的基础,有了进步的本钱。


管得住天下,那不一定能管得住自己的脾气。圣贤书读了上百本,一张嘴经史子集、古往今来、温良恭俭让说得特别好,但是事到临头往往一不小心就拍桌子、瞪眼睛,雷烟火炮就来了,这其实就是每个人都面临的挑战。


“静”字不光是一种认知,它更是一种行为习惯。我特别推荐给大家一句话“正道易知,习气难除”,就是大道理大家学起来比较容易,记住了比较简单,但是你真正把它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却是一个非常艰苦而挑战的事。


真正要做到情绪管理,我们就需要从眼前入手,从身边入手,从亲人、好朋友入手,一点一点调服自己的情绪。首先的一点就是对亲人、对家里人不要随便发脾气,不要动不动就恶言恶语。其次的一点就是保持内省,事到临头要动脾气的时候就反问自己,我怎么就管不住自己?第三就是设定一点儿榜样,事到临头时想一想,如果榜样那个人他会怎么做?通过这种榜样暗示,提升自己的管控能力。


我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羽毛球馆里混双比赛,两对,这边一个男的一个女的,那边一个男的一个女的。那边那对是同学,这边这对是两口子。结果比赛过程中男的对这女的大呼小叫,女的对这男的恶言恶语。最后,这球也打不下去了,都快吵起来了。


教练就过来,说,我给你们重新分组。这两口子拆开,让这先生跟那边的女生组成一组,那夫人跟那边的男生组成一组。这回再打,场面就平静多了,这先生跟身边的人不发脾气了,这夫人跟旁边的小伙子也不吐槽了。


这个其实就是我们在日常情绪管理中面临的一个特别挑战的问题——越是亲近的人,越是亲密的人,越是搂不住火。日常的情绪管理中,我们太关注跟外人、跟陌生人,讲究彬彬有礼、礼尚往来、温良恭俭让,一副温文尔雅的君子的样子。可是,在家里人、在身边人的面前,我们就回复到了那种任性的孩子的样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真正最有效的情绪管理就是在身边最亲近的人的面前,也要注意管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君子之行。王阳明先生教育我们要知行合一。知一丈不如行一寸,知道了我们就要落实到行动当中。让我们大家共勉。


这里是平讲平说,我们明天接着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