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学问博大而简易,良知本为一股气故能感应万物,良知是人人具有且可不学而能的。圣人聪明睿智处,便是本着良知,不让私欲蒙蔽,人生处处有主轴,故能权变通达。同样是思虑,圣贤考虑的是处处符合天理良知,处处为公之事。常人思虑,着于外在事物上,陷入个人得失,满腔私欲之中。张讲师也指出,现代人修行的两大毛病,一是或追求前知、尚玄好奇,二是追求无知无识,毫无情感。这些都陷入了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邀您一起来聆听本集有关修行的正确方向。
1 自古以来修行人的两大毛病是什么?
2 生活中遇到事情无法抉择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传习录卷下》
(八二)
先生曰:“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而自无物不照,无照无不照,原是日的本体。良知本无知,今却要有知,本无不知,今却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
(八三)
先生曰:“‘惟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旧看何等玄妙,今看来原是人人自有的。耳原是聪,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知,圣人只是一能之尔,能处正是良知。众人不能,只是个不致知。何等明白简易!”
(八四)
问:“孔子所谓远虑,周公夜以继日,与将迎不同何如?”
先生曰:“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只是要存这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若只着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教做远虑,便不免有毁誉、得丧、人欲搀入其中,就是将迎了。周公终夜以思,只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见得时其气象与将迎自别。”
远虑,虑的是天理、良知。良知亘古亘今,从未间断,何来将迎。若有人的荣辱得失就有私,才是将迎。若能致知,自能明理知几"
不是追逐前知,而是守护着良知,感受着良知。才能守着中道。
良心亘古亘今,恒久绵绵。
原本混沌,顷刻释然🙏🙏🙏🙏🙏 感恩先生❤️❤️
越听越思路开阔
这段琢磨半天,还是不太明白。。。
活在当下: 未来心不可有 过去心不可有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
❤只停留在虚上,只积累知识,不去切实际创造价值,是致不了良知。
讲师解的太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