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修行的误区

180.修行的误区

00:00
17:08


良知学问博大而简易,良知本为一股气故能感应万物,良知是人人具有且可不学而能的。圣人聪明睿智处,便是本着良知,不让私欲蒙蔽,人生处处有主轴,故能权变通达。同样是思虑,圣贤考虑的是处处符合天理良知,处处为公之事。常人思虑,着于外在事物上,陷入个人得失,满腔私欲之中。张讲师也指出,现代人修行的两大毛病,一是或追求前知、尚玄好奇,二是追求无知无识,毫无情感。这些都陷入了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邀您一起来聆听本集有关修行的正确方向。


1  自古以来修行人的两大毛病是什么?

2  生活中遇到事情无法抉择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传习录卷下》

(八二)

先生曰:“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而自无物不照,无照无不照,原是日的本体。良知本无知,今却要有知,本无不知,今却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

(八三)

先生曰:“‘惟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旧看何等玄妙,今看来原是人人自有的。耳原是聪,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知,圣人只是一能之尔,能处正是良知。众人不能,只是个不致知。何等明白简易!”

(八四)

问:“孔子所谓远虑,周公夜以继日,与将迎不同何如?”

先生曰:“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只是要存这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若只着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教做远虑,便不免有毁誉、得丧、人欲搀入其中,就是将迎了。周公终夜以思,只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见得时其气象与将迎自别。”

各位好,欢迎一起来欣赏《传习录》。我们看本文。

先生曰: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说这个良知的本体,是“无知无不知”的。什么叫“无知”?就是良知,它不是学来的,不是知识堆积而来的,它是不学而知的,所以叫作“无知”。

“而无不知”,无不知是什么?因为它的觉知,是到处具有的。比如说我们知热,我们知冷对不对?我们饿了我们也知道,心里急了也知道,七情起来都知道,快乐也知道,我们忧伤也知道,这个东西是无不知的,所以它不是学来的知识,没有读到三个博士,但是它什么都知道。所以说良知,这“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本体是什么?气,就是气。“良知”是什么?气上的觉知功能,就是“良知”,本体这个气原来是这样的。

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而自无物不照就像太阳一样,太阳不是存着一个心要去照别的东西,把宇宙照亮,没有。但是它“自无物不照”,什么东西都照得清楚明白。良知也是一样,没有存着觉知自己的心,而什么知都有,什么知都是俱全的。

无照无不照,原是日的本体。所以太阳“无照”,无照不是真的没有照, 而是没有存着要照的心,所以前面说良知是无知无不知,无知不是存着有智慧的心、有知识的心,都没有,不是刻意要知,而无不知。所以这个心的本体也是这样,日的本体也是这样。良知本无知,不是学来的,不是堆积而来的智慧,不是。

今却要有知,我们现在学学问的人,动不动就想要前知,上一段弟子不是问王阳明吗?“至诚可以前知”,被王阳明说教说了一顿。本来良知是“无知,不学而知”的,你却要学个有知,却要去前知,却要去尚玄好奇。本无不知,今却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本来良知是无所不知,它是觉知非常明白聪慧的,可是你却怀疑它应该要让它完全无知无觉。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修行人都是这样。

我们常常打坐,就说“无念”,这是一个文字障碍。当这个文字障碍说“无念”,是说无私念,无邪念,无恶念、无歹念,可不是真的完全没有知觉。现在静坐的人为了求没有念头,没有感觉,浑浑噩噩,像睡觉一样,死了一般不知道,这叫作“顽空”。现在好多人在怀疑,所谓的无念是不是应该就是完全没有想法,完全没有念头、完全没有知觉,都往这个前进,甚至发明了仪器,在你入定的时候检查你的脑波,检查到底有没有发出一个波,以此来论高下。这是把活人当死人看了,当木石来看了。

“只是信不及耳”。为什么他们会踏入这样的陷阱里面?就是因为他不曾踏踏实实地守护着他的良知,感受他的良知,所以叫作“信不及耳”。信就是踏实,你没踏实去实践这个良知。

这一段道破了现代修行人的两大毛病,两个陷阱。一个不是追求“前知”聪明睿智,知道你的前生今世以及未来,说到你明年后年你的事业如何家庭如何,能不能升大官都帮你说清楚了。不是追求“前知”“尚玄好奇”,就是追求“无知无识”,这是两个陷阱,我们修行的两个陷阱。

我以为这些毛病只有在现代人才有,我教禅学十多年,快二十年了,碰到的就是这两种人。没有想到几百年前的王阳明,他所碰到学生还是这两个病。我们就可以往前推,尧舜时代的修行人所踏入的误区,依然只是这两个病,就在这两个极端,失去了中道。 为什么叫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为什么叫博大精深,这就有一个很深的道理,是出离于这两个陷阱。而对我们的人性对我们的本质更有利益。我们看下一段。

先生曰:惟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这句话其实是《中庸》里面的话,说天下至圣的人,才能够真正保有他的聪明睿智。聪是什么呢?就是耳朵无所不闻、无所不听;明是什么?眼睛无所不视。就是别人好坏我们看得清楚。不要把它解成尚玄好奇说,多隐微的鬼神他都看得到,不要这么解释,圣人只是“知几”。这个人说话做事正不正他就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睿”就是无所不通。无所不通什么?就是权变。因为他有一个主轴在那儿,所以不论怎么变,都一定会集中在主轴焦点上,是不会变的。就像现在大家在问怎么观照? 观照什么呢?我说观照实相,你说实相是什么呢?我说就是一个气,气怎么说实相呢?因为气不代表阴私我见,就叫作实相。气的实相是什么呢? 就是气的自然流动。我如何确保自然流动呢?你有很多问题,但是观照到这个内涵的人,他不论言语怎么变化,就都能够切中那个核心,他是不会变的。知就是无所不知,是非分别,非常的清楚。只有天下至圣的人“为能聪明睿智”。

旧看何等玄妙,今看来原是人人自有的。说以前,看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根据朱熹他们的解释,把它说得,捧得多么的高玄,何等的玄妙,把他说成佛的境界了,只有佛才能够聪明睿智了。实际上,他说今看来,现在潜心在致良知这个学问里面,才发现聪明睿智讲的是人人自有的,每一个人良知里面所固有的。

耳原是聪,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知,圣人只是一能之尔,能处正是良知。圣人只有一种才能,“圣人只是一能之尔“,只有一种特殊才能,什么特殊才能?能处正是良知。他高人一等处就是能够致良知,就是这一件而已。耳朵本来是聪的,听什么音阶,就是什么音阶。至于好坏是你心的我私我见攀附出来的。

别人说了一个你的什么缺点,你所听到的,耳朵本来是聪的,你听到了缺点,本来你是知道的。本来你是承认的,但内心一动,内心良知是知道的,但是后来开始狡辩,狡辩是阴私所产生的,你知道。所以眼睛也是明的,心思原来是睿智的,本来都是这样。圣人高人一等处的才能是什么?就是致他的良知,不让阴私我见埋没了我们的良知。

众人不能,只是不致知。致知”的“致”就是行,不去落实那个真知,而要用你的我私我见硬把它给掩盖起来。

何等明白简易所以说“惟天下之圣为能聪明睿知”,原来是人人所自有的,这是“何等聪明简易”。圣人所行的路是何等直接简洁有力。两点之间最近的是一条直线,他就走这一条直线。我们众生,因为我私我见,走了很多拐弯的道路,拐了半天拐到迷路去了,连目标都忘了。所以说何等明白简易,这圣人的法是何等明白简易,就是一个良知。

问:孔子所谓远虑,周公夜以继日,与将迎不同何如?学生问,“孔子所谓的远虑”,这一段是在《论语·卫灵公篇》里面,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人应该要远虑,这个远虑不就是犯了《金刚经》里说的“未来心不可有”? 这不是未来心吗?远虑不是未来心吗?可是孔子却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周公夜以继日,周公明天有要办的事,然后想得不明白,今天晚上甚至没睡,甚至早早起来,三更半夜就起来,然后在思索,思索到有结果之后,他就等着天明,天明马上就要实施,所以叫作夜以继日。这一章是出现在《孟子》的《离娄章》,原文是这样的,“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周公遇有不明白的事,他就想说过去的夏商周的圣王他们会怎么做?尧舜禹汤他们会怎么做?文王他会怎么做?他就想这个事情。“以施四事”,加上文王、武王,“以施四事”。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如果有斗不起来的,想不明白,因为这个情况会变化,情况变化之后到底我应该怎么办呢?那夜以继日都在思索。“幸而得之,坐以待旦”,被他想出了应对的办法了。然后迫不及待要去实施。所以坐以待旦。就坐在那边等着天亮,所以叫作周公夜以继日,其实就是坐以待旦。“坐以待旦,”日子还没到,那你现在应该好好安睡。还没到的事你烦什么呢?《金刚经》不是说未来心不可有吗?发问的人大略这个意思。

“与将迎不同何如”?什么是“将”?“将”就是送,送走它;迎是什么呢?还没到的我们去迎接它,其实就是过去心跟未来心,已经过去了,都已经过去了,你还在目送不已,还在眷恋不已。“将“是送,也就是眷恋的意思。前面讲了未到,未到的,还没到的你却迎向它,还在那边等。已经走的却眷恋它,舍不得它,就是所谓“将迎”。其实就是《金刚经》的过去心跟未来心。

这边所问的就是说,孔子所谓的远虑,周公的夜以继日跟“将迎”,“将迎”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庄子》的文章里面。《庄子》文章里面,孔夫子在里面,举孔夫子的话。“无有所将,无有所迎“。不要将也不要迎,可是你在《论语》里面,明明白白就是个“迎”,远虑是什么呢?就是“迎”。周公夜以继日是干什么呢?就是“迎”,那这跟“将迎”又有什么不同,孔子不是说“无有所将无有所迎”,不是这么讲吗?《金刚经》不是说,不要有未来心不要有过去心吗?

我们看王阳明先生怎么答。

先生曰: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远虑不是为了我们的名利荣辱,茫茫荡荡,去计较得失荣辱心。

只是要存着天理事情还未到,我怎么做符合天理良心?符合为人好的心?符合这个良知?就是当下,在设想我怎么做怎么做,因为你真正在做的时候还是当下,对不对?现在我符合良知,未来我也符合良知。

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从天理来说,因为人是不死的,人换了躯壳还是不死,就当了鬼还是没死,当了人也还是没死,六道轮回也还是没死,所以这股气的良知在我们的内心里面,其实是亘古今的,无古无今,无有终始。所以,良知其实是无法分过去未来现在。知就是知,就是个知,它无法分古今的。

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所以为什么周公要坐以待旦,为什么孔子说要有远虑,就是要致良知而已。事情还没到,但是我们把它给规划好,一定要致良知。

良知愈思愈精明,为人好的心,设想周到,越想是越周到。

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如果你没有事先先想好这种应对进退,怎么样待人处事,为人设想的心,那事情一到的时候,我们就忽然一应,就有很多设想不周全的地方。良知就粗了,这个粗会夹杂阴私我见就在里面,往往不知道。

若只着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教做远虑,便不免有毁誉得丧人欲搀入其中,就是将迎了。什么叫”将迎“?王阳明的解释在这里就明白,只要有个人的得失毁誉,个人的阴私我见在里面计较着,就叫作过去心,就叫作未来心,如果你所计划的事是天理,是良心,是良知,是大公无私的,那就不用“将”跟“迎”来形容它,它就是天理良心。天理良心“不将不迎”,为什么?因为天理良心“亘古亘今”。惟有我私我见,有现在有过去有未来,因为它发了之后又停,发了之后又停,截成一段一段。被截成一段一段我们就可以说,他是有过去心,有现在心,有未来心。

为什么《金刚经》说,不可以有过去未来现在心,为什么?因为它是一条永恒无始无终的线,没有办法说过去,没有办法说现在、未来。为什么?因为良知是亘古今的,纵使你现在我见阴私起来了,良知是被覆盖在里面,它没有断。就像云雾把太阳给遮了,太阳没有断。太阳没有说过去的太阳,现在的未来的太阳,没有。太阳永远挂在那里。即使你进入了黑暗,太阳还是太阳,太阳没有黑暗。黑暗是对谁说的,对地球给遮蔽之后来说的,太阳就是太阳。所以这个良知,就像太阳一样,永远高悬在空中。所以从良知的角度来说是“不将不迎”,所以看到不将不迎其实指的就是良知。

看到不可以有将不可以有迎。已经有了“将”有了“迎”,指的就是我私,阴私我见。这是有所差别的。所以,我们看这个古书,就要明白它所指的这个方向是什么。

周公终夜以思,只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周公为什么坐以待旦?事情不知道怎么做。我记得曾经有位美国总统也说过这个话,他每次碰到国事如麻,不知如何处置的时候,没有人可以问,他就也是一样坐在那里想。想什么呢?他想如果是林肯他会怎么做?这个就对了。我们现在如果碰到一个日常生活的事情。我的太太如何,我的先生如何,我的公公婆婆如何,我的事业伙伴如何对不起我,我该怎么办?你就想,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如果是王阳明又会怎么做?这样想就会有答案了。

你想到这些人,不外乎是本着他的良知。如果是关公他会怎么做,你千万不要去想?说如果曹操会怎么做,那你会望尘莫及,你的奸诈狡猾都赶不上曹操。但是如果我们本着良知呢?我们跟圣人是一致的,所以周公终夜以思,只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不睹不闻”是什么呢?就是你所独知,君子慎其独也!你所独知的心,戒慎恐惧,你的心你的良知,我这么做符不符合良知。

为什么要这么想呢?因为周公的好几个弟弟,派他们去监管一个小国家,那几个小国家竟然叛变了。那几个小国家的国君就是纣王的儿子。因为纣王虽然很坏,他的儿子属于殷朝的,圣人不断人家的宗脉,所以给他的儿子割了一块地,就让他在那边当小国君。为了怕他叛变,周公就派了他两三个弟弟去辅佐他,结果没有想到这两三个弟弟,怂恿纣王的儿子叛变。周公是不是很困难?这叛变如果不是我的亲戚,如果不是我的兄弟,那很简单,出兵去伐他不就得了。他是我的弟弟,我要怎么做才符合我的良知?这个要不要思考?所以也不能因为我的我私我见而饶了他们。但也不能因为我的我私我见而助长了他们。这都不行的,怎么样符合着良知呢?就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这个话是从《中庸》出来的。

见得时其气象与将迎自别。如果你体会到见得时,就是你体会到周公的用心,他原来为什么要坐以待旦?为什么要终夜以思?他在思什么?他在拷问自己的良知,他做事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良知,他不会为了一己之私,他不是为了要报仇雪恨,都不是,而是为了天下国家,他有一个大公无私的心。如果你看到这个真相,他的气象自然跟“将”、“迎”是有差别的。所以将迎是什么呢?过去的心,眷恋不已;未来的心;汲汲营求,反正都是个人的我私我欲。这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这一节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水心投资

    远虑,虑的是天理、良知。良知亘古亘今,从未间断,何来将迎。若有人的荣辱得失就有私,才是将迎。若能致知,自能明理知几"

  • 阿雅2021

    不是追逐前知,而是守护着良知,感受着良知。才能守着中道。

  • 服务体现价值

    讲师解的太赞👍🏻了

  • 谐频M喜马拉雅

    良心亘古亘今,恒久绵绵。

  • 123蓝宝宝

    原本混沌,顷刻释然🙏🙏🙏🙏🙏 感恩先生❤️❤️

  • 南阳小胖墩

    越听越思路开阔

  • 觀丨自在

    这段琢磨半天,还是不太明白。。。

  • 不垢不净2019

    活在当下: 未来心不可有 过去心不可有

  • fan_ay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

  • 一粒小虾米

    ❤只停留在虚上,只积累知识,不去切实际创造价值,是致不了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