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佛教的发展和对唐文明的影响

115. 佛教的发展和对唐文明的影响

00:00
17:32

“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新途,奘法师乃中开王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这是义净对法显、玄奘功绩的评价。佛教从公元前2世纪左右传到我国的新疆地区,东汉时传入内地,此后数百年中,到中土传播佛教的僧人都是来自古印度和中亚各国,还没有内地僧人主动出国求取佛教经典。从三国时期的朱士行开始,汉地僧人或自发结伴,或受官方派遣西行求法取经,这就是中国僧侣的西行求法运动。西行求法运动绵延千年,是中国历史和亚洲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不断给中国输入外来的知识、信仰和精神元素,而且也促进了东方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随着佛教在印度本地的衰落,中国逐渐成为佛教的中心,佛教成为中国传统的一部分。


西行求法运动的高潮在东晋时期,隋唐时代中国佛教日渐自信,但是西行求法依然是连接各处佛教的重要途径。而且唐朝诞生了玄奘、义净等西行求法的高僧,对文化交流和佛教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之后,佛教在印度和中亚彻底衰落,虽然仍有零星的求法僧人,但是已经对中国文明没有太大的影响。


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在艺术创造上也更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在灿烂的宗教文明发达的同时,与之相关的雕塑、绘画、建筑等,都取得了令后人赞叹的成就。


虽然大多数气势恢宏的佛教建筑,经过政治起伏和连绵战火的洗礼,已经彻底毁掉,但是只要看一看同一时期甚至较晚的日本佛教建筑,就知道唐朝的佛教建筑是多么惊人。隋唐时代,与佛教紧密相关的寺塔、石窟、佛寺、佛塔等大量出现,有一些是具有纪念碑性的宗教建筑。留存至今的大、小雁塔就是唐代建造的。前者建造于高宗永徽三年(625),是高僧玄奘亲自设计,武周长安年间毁,但是随后又重建。这座七层高达六十四米的密檐楼阁式建筑,经过一千三百年,仍然坚韧地矗立在那里。可以想象,当时世界之都长安城的天际线,被像大雁塔这样恢宏的佛塔装点着,俯视着来来往往的商旅、高僧、官员、和普通市民,远眺着胡商驼队从西域往返,带来丰富多彩的舶来品。而这些来自亚洲各个角落的异乡人,尚未走进长安的城门,就远远看到星罗棋布的高层建筑,目瞪口呆之余多么羡慕盛唐的气象和风度。唐中宗这位可以说是唐朝历史上最为崇佛的君主,在短短的任内,又修建了小雁塔。为了修建这座塔,宫女们纷纷募捐,很快就让这座十五层的宝塔建立起来。走出长安城,佛光照耀之处,就能看到佛塔的身影,诠释着大唐帝国在信仰世界的地位。


开凿石窟,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就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自己信仰的方式。隋唐的石窟艺术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显著的发展。东都洛阳附近的龙门,到今天仍有一千三百多个佛教石窟,大多数都是隋唐时代开凿。作为天后的都市,洛阳在武则天时代取代长安成为帝国的首都,也因此成为东方世界的中心。则天武后在神都修建了前所未有的建筑——明堂和天堂。这两座带有鲜明佛教色彩的建筑,使整个洛阳城的空间层次异常鲜明。与之配套的天枢,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座纪念碑,可以与罗马帝国修建的图拉真纪功柱(Trajan's Column)相媲美。来自朝鲜半岛的毛婆罗造模,来自波斯的阿罗撼召集诸藩王筹资修建,来自高句丽的高足酉也参与修建。天枢既是武周政权合法性的标志,又是中国当时作为东方世界主宰的明证,故号“万国颂德天枢”。


位于敦煌的莫高窟,保存了大量的壁画、雕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中心。莫高窟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其壁画内容博大精深,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等题材,还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情景。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最高的第96窟,附岩修建了佛塔,内储高达30多米的弥勒佛坐像,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虽然武则天的天堂焚毁,敦煌的这座建筑为我们提供了可参照的样品。


1900年,王道士在莫高窟现在编号第16窟的石窟发现了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里面居然保存着从4世纪到11世纪的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藏经洞出土的文书除了汉文文献,还有用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撰写的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另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对于研究中国乃至中亚文明提供了重要史料,补充了大量信息,保存了重要人类文明的记忆。


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东大殿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古老的木结构建筑,长安和洛阳的大量木结构建筑已经彻底毁灭了。但是从南禅寺大殿(修建于782年)和佛光寺(857年重修)来看,规模宏大,技术高超。雕塑也形成了新的风格和特色。不论是石雕还是泥塑,都气势宏伟、形象生动,四川乐山大佛,是唐代的作品,高达71米,是目前最大的石佛象。这些雕塑艺术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佛教推动纸的使用和传播,推动了印刷术的发明和更新,在艺术上,也推动了绘画的发展。敦煌莫高窟中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壁画,深富独创精神和超凡的想象力。唐代的三彩陶俑制作精美,能够刻画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感情思想,而动物俑多以马和骆驼为多,形态逼真,生动地反映了唐帝国开放的时代精神。唐代著名的塑像家活跃在长安和洛阳等大城市,为数量众多的寺院和普通民众塑像。长安各大寺院的壁画,俱出名家之手,主要仍是以佛教画为主。吴道子擅长佛道画,号为“画圣”,他在传统的兰叶描和从西域传来的铁线描之外,别创出一种圆润的莼菜条,又吸取梁代张僧繇和西域画派的晕染法,使其画作富有立体感。其所画人物,“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在盛唐时代宗教画的代表人物。擅长人物故实的阎立德和阎立本兄弟、擅长仕女画的张萱和周昉、发展了山水画的展子虔、善画金碧山水的李思训等等,都在中国绘画史占有重要地位。受佛教文化熏陶至深的唐代大诗人王维,首创中国水墨山画,被称为山水画南派之祖,对后世的水墨山水画影响深远。敦煌等地壁画中的经变画,内容纷繁、构图紧密,展现了当时画工们的高超水平。从这些经变画,可以一窥唐代绘画的风采。


隋唐时代,音乐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传统的五音音阶、丝竹钟磬的乐器,在域外传入的新的乐理和乐器冲击下,出现了融合大量胡人创作的乐曲在唐帝国内广泛流行。唐代《十部乐》包括《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唐代的音乐中加入了中亚、印度等地的音乐元素,融合造就了唐代的新音乐。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可以说,西域音乐在唐代音乐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正如唐玄宗非常喜欢羯鼓一样,说明西域音乐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唐南卓《羯鼓录》记载:“上性俊迈, 酷不好琴, 曾听弹琴, 正弄未及毕, 叱琴者出曰:‘待诏出去。’谓内宫曰:‘速召花奴, 将羯鼓来, 为我解秽!’”正是因为唐朝宽容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的气度,才继续能够推动音乐体系的革新。除了音乐,唐代的舞蹈也是吸收多种文明的精华,气度恢弘。隋唐舞蹈分为软舞和健舞,软舞有鸟夜啼、凉州、回波乐等;健舞有剑器、胡旋、胡腾等。胡旋舞、柘枝舞等,都是来自中亚昭武九姓的舞蹈,在唐朝却非常流行。唐代的大曲都是舞曲,每一曲分为十二大段,结构复杂。具有故事情节的戏,比如《兰陵王》等,在唐代非常流行。木偶戏也出现了。唐代的杂技表演也很活跃,从唐代的壁画中,就可以看到表演杂技的场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Theskyunder

    佛教作为外来文明的知识信仰体系对东亚文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于今天人们对佛教的认识截然不同。想起陈寅恪一句话,大意是,即便西方的思想传入中国,可能也会像过去的佛教般,终归于停滞消亡。联系现实,可能真是如此。

    描图鸭嘴笔 回复 @Theskyunder: 信仰体系本身就是不断变化,佛教在中国是发生了演变,在发源地直接接近消亡了

  • 长风破浪_s3

    讲的很好,渐入佳境,希望更新快点,加油!

  • tinyhui

    老师,李晟李泌不讲了吗,尤其是非儒家流派被历代乐意隐藏的李泌。

    邙洛山 回复 @tinyhui: 有啊

  • 野生的温柔

    您的课已经跟了快一年了,越听越有感触,这一年来在孙老师的影响下探访了洛阳、帕米尔高原,看了《犍陀罗艺术史》,虽然很少发言,但每天都会刷新一下看看孙老师的课有没有更新现在已经讲到晚唐了,最期待的就是孙老师接下来开讲佛教史,我已经计划好云冈、龙门、麦积山、天龙山、敦煌的暑假之行,全当是为孙老师的课预习了

    邙洛山 回复 @野生的温柔: 谢谢支持。如果我有精力,会开佛教

  • 海轮就没有邮轮好

    最近被药师寺宽邦大师说唱圈粉了。想起老师之前说的内藤湖南的观点,大概意思是日本继承了正宗东亚文化,而且一直保留至今,要由他们有朝一日再次发扬。感觉这位药师寺大师有种反向向中国传佛教的感觉了。另外请问老师,日本的佛经读音是按照中文音译的吗?感觉日文版的“心经”在读音上和中文的有些相近。

    邙洛山 回复 @海轮就没有邮轮好: 佛教是日本文化的心灵家园。日语发音有些近似汉语,专有名词更甚

  • 花小野和百花小溪

    角念jue哦

  • tltracy

    去京都的时候就和朋友一起感叹说明白南朝四百八十寺真正是啥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