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四】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一〇四】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00:00
13:11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隔世尘土

    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呢?

    Furtwangler 回复 @隔世尘土: 哲学可能在买菜做饭上班赚钱谈恋爱买房买车等这些日常生活无用,但是对人提高眼界和心灵修炼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 峰起兮云飞扬

    言亮老师好安静

  • 叶绿素温一中

    听好几次了,今天突然反应过来一个事儿,这集说的是“实体”还是“识体”?

    aarontee 回复 @叶绿素温一中: 实体。书上没“识体”概念。

  • 嘛嘛咪呣

    中西看待世界的差异,虽然以前学习过这种差异,也认可,而此阶段较之前更能理解这种差异背后,人与世界的关系。哲学的意义是什么?发现事物背后的法则去创造事物,还是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与世界共处?“创造”“追逐”“挑战”这些词成为这个时代的标杆。循环往复,生发纳藏,既无须趋吉,亦无须避凶,在任何状态下皆有存在的方式。求知为解惑,为他人赞赏荣耀?为自身,或为征服,哪种才是自在?

  • BoyChou

    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宇宙大爆炸,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由于按照西方的逻辑无法一步步推演宇宙是如何从无到有的,于是他们只能用“爆炸”一词来形容这个过程。相比之下,西方宗教更符合他们的逻辑,毕竟上帝用了六天一步步地创造了万物,而且上帝是永恒存在的,是一直处于“有”这个状态的,所以逻辑和宗教就自洽了

  • _偏偏__

    听康德的时候,喝一口水,我得按个暂停,听黑格尔,差点不敢呼吸🙃🙃,然而还是处于懵的状态

  • 风守护_nt

    有没有学问更高的人把这些再翻译成普通一点的话。

  • 善迹

    我猜两个对立的现象背后有一层或多层统一的本质。 我们有个词叫“喜极而泣”。原则上“喜悦”应该是对应“笑”,怎么会“哭”呢?“哭”对应的是“难过”啊,而“喜悦”和“难过”是对立的两种“情绪”,按照西方的说法是不能转换的。 我理解是因为“情绪”是“思维”的产物,而“思维”本质上是可以通过联想类比等互相转换的,所以表象上“笑”和“哭”“喜悦”和“难过”也是可以互相转换了。 举个例子:我看着我儿子一天天健康的成长特别高兴,我笑了。但我联想到我母亲一直想抱孙子,但直到去世都没实现,我就难过的哭了。所以“笑”就转变为“哭”了。 随便想想的,不一定对🙏

    善迹 回复 @善迹: 中国还有一个词叫“物极必反”,所以我们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关联的,没有绝对独立对立的存在。

  • 心_居

    绝对精神之“无”(空)——“有”:存在。 “现实”现象之“是”——“非”:合理。 精神之现实:世界;现实之主体:实在。 正反合,螺旋之分型——无限之有限的“精神——现象”环路——有限的世界。 契入“精神现象学”的讲解、主体视域交融的聆听——“精神”世界的现实、实体精神的展开。 此讲座,绝对“精神”之一分型展开。

    心_居 回复 @心_居: 关于形而上学最高峰的黑格尔哲学,这里给以个契入的门径: 形而上学最高峰,将“独断论的迷雾”——康德之“物自体”彻底剪除,从“谓词”be(存在)关联之“非(谓项)让“空”(主项)站出来,“是”( be)其“所是”(主项),所由“非是”(谓项)——即为“正”、“反”,然后“合”,即”存在者”(精神现象)“否定之否定”的辩证主体之精神,于是就成为了“唯一本体”。

  • Maddy兔兔

    认识无限,因为变化无限。主体实体都在振动,万物有灵,各自变化,但是万物的灵本是一体的,为了可以认知自己才必须得分离,分离或对立是为了认知的创造,也可能是假象。

    Maddy兔兔 回复 @Maddy兔兔: 事物的无和有 是与非,同时存在,只不过人只能在一个时间认知一种状态,有了时间才有正反合。绝对的有=绝对的无,没有相对的概念时,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