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内心含一个微笑的秘密

21. 内心含一个微笑的秘密

00:00
21:52


万千心法说到底,到底是什么呢?孔子在第一章的最后点出了“乐”这个核心。乐,不需要任何成本,却可以一笑解千愁。内心含乐,微微一笑,这个极其简单的心法竟然便是众心法的总纲。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1.15子贡曰:“贫而无谗,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一章的最后,子贡曰:贫而无谗,富而无骄,何如?“子贡”,孔子的徒弟,得意的弟子,问孔子说,贫穷但不至于谄媚,富有但也不会骄纵,这样的人格怎么样呢?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回答说,这很不错,但不如贫穷还能够很快乐,富有还能够很好礼来得好一些。刚刚那样不错,但还可以更好,贫穷还能够快乐,富有还能够遵守礼法。“贫而无谗,富而无骄”虽属难得,但这个是能戒除小人的一些习气的作为而已,并不代表他开始有了君子的美好德性,更何况高谈什么贤关圣域这样的程度。好比一个人清除了地基上所有的垃圾,这虽然是不容易,但并不代表他已经有能力在这个地基上兴建什么样有意义的建设,什么样美丽的大楼,其实是没有的。只是说地基已经清干净,已经没有什么垃圾,这样好不好呢?好是好,但是有什么建设呢?还没有开始建设。所以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佛陀讲了《心经》、《金刚经》,各位如果翻过这两部经你就知道,里面所谈的都是实相。以实相,观照实相,观照心性的自在作为整个学问的基础,而后来又为什么对着大众拈花微笑传授心法?拈花微笑看看谁悟得透,就把一代祖师的位置给他,那拈花微笑到底要传授什么心法?佛陀用那一朵盛开的花比喻我们的心,好比我们很在意一件事,忽然你想通了,“啊~原谅他吧”。有时候你跟你的小孩子很怄气,他对你一笑,你觉得可爱,心一下开了,就散了!那个开的感觉在哪里?在胸口,像个花,为什么他要拿一朵花?心中有了实相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不论在什么样的恶劣环境下,心花都要时时保持让它盛开,而不要让它凋萎、不要让它沉闷,心情永远开朗、宽阔、愉快、自在。但这几个字,我的意义跟你理解的是不同的。我的意思是说,当你感觉心情很沉闷的时候,还是要看着沉闷的实相,然后不管它,心一样放宽,就让它在。所以我的开朗宽阔跟你的意思是有点不一样,你的开朗宽阔一定不能沉闷,各位我这样讲对不对?你的自在一定不能紧张。我的意思是它本来没有意义,所以干脆让它在。我们一直想办法把它扫走,是因为你认为它有意义,对不对?对吧?其实就干脆让它在,很宽怀地开朗地喜悦地让那个沉闷存在。这样听起来会不会冲突?听起来好像可以,做起来是不行了。你的问题就在这里,我们禅学所教的就是这个环节,最重要就是这个环节。我所教的不是鼓励你一直静坐一直静坐,不是的!静坐当然是其中一环,非常沉闷、紧张的状态下,放宽胸怀,就让它没有意义的感觉存在。有这个能耐之后,你才能够百分之百肯定,在任何境遇情况,任何十八界五蕴的情况下,你可以悠游自在。不要让它陷入拘拘隘隘、哀哀戚戚,不要让它陷入愤世嫉俗或孤芳自赏,那种孤芳自赏的人都有一个习性,动不动就“哼”,有没有?那种习性,这也不屑,那也不屑。不要只是在实相上,而要懂得建立有益身心的德性来。实相是一个基础,盖大楼前是不是要清地基啊?当然是应该的,但那只是一个最基本,之后要懂得从这个干净的基础上开始建立你的德性来。而最好的德性也是最简单的德性就是一个字“笑”。贫而乐,乐的人,嘴角会上扬,我不是叫你狂笑,有的人说“一天大笑三次可以延年益寿”,但带着情识来笑我看是不可能的,会缩短。笑,从内心笑,从实相的基础上面去建立这个乐,发自内心地笑、发自内心地轻松开怀。但这个实在是不简单的哦,所以有一个大学教授许三个愿望“吃得下、睡得着、笑得出来”,你有没有发现你笑不出来,没事傻笑干吗?没事在内心的实相上含一个轻松、满足微微地笑,在内心里面,非常非常有益身心,因为它促进造化的畅快、融合,非常非常有利的,不是说笑的。这个德性若做得来,不仅全身的细胞都活了,气机也都畅然了,法轮倍速在运转,刚健地运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个自强不息,没有沉沉闷闷的,没有哀哀怨怨的,没有狂喜狂怒的,知道吗?轻松、微微的笑。那个乐,乐在其中。


我们的种性、我们的佛性也快速地成长跟茁壮,守着一个简单的原则,便能达到非常精深的一种教育的效果。你学禅修,你可能学了几年、几十年都没有进步,我告诉你,很简单,遵守一个很简单的规则,就是“笑”。然后不要见到人就笑到嘴巴咧到耳根来,不需要这样,在内心含着很轻松微微的笑,不要要求脸上怎么样,内心有轻松、喜悦,一点点,一点点就可以了,不要太多,它就可以成就非常高深的修为。孔子将它蕴藏在“贫而乐”里面,那贫都可以乐,那富更应该乐呀,对不对?小康家庭应不应该乐啊?更应该乐啊,贫都乐了啊。而释迦佛用拈花微笑来传达,微笑,然后你的心要像这朵花盛开。为什么不拈一个含苞待放的啊?因为它还没有开嘛。捻一个开的,你一定开过嘛,各位你曾经开过吗?你一定开过嘛。“啊~释怀了”,“啊~放心了”,是不是开了啊?本来很担心,“哦~原来是这样,终于安心了”,心头一开。


心里面有各种的心,哪一种心最有益身心跟修为呢?“笑”,孔子的“乐”。这是很重要的心法,你一定要学起来。碰到上司、同事再怎么刁难,在内心里有一种笑跟轻松,天塌下来还是笑跟轻松。怎么应对那是我们的选择,你可以按照以前那种方式应对,你可以跟他相骂,但内心还是有一种笑意存在。含一种笑意跟人家骂的时候,骂起来是开阔的、开朗的,你知道吗?你试试看才知道。含一个哀哀戚戚去骂呢?非常刚烈肃杀,很惨的啦,本性是消失殆尽的。含着一种笑做你以前做的事,等待别人告诉你“你已经变了”,你相不相信?旁边的人都说你变了,你的开阔他们看得到。


这个内心的乐有这么大的效果,又不必花任何成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这个“乐”字可说是一笑解千愁的妙方。人生不满百,何怀千岁忧?你有没有发现你忧得太多了?是佛经中“实相”心法的进阶,实相很难吗?有了实相再来谈这个“笑”,没有实相谈这个笑也只是笑而已啦,有了实相再来加这个笑就是慢慢建立起“心的德”。把本性的造化催化,而且往好的方向正在前进,这是不同的。实相还未建立,那个笑是对待里面的笑,是不同的。为什么佛经一定要以实相为基础啊?实相的心法有了,其进阶更简单,就是一个笑。笑在心坎里,它是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心德的皈依处,行仁要笑,行义还是要笑,要乐在其中啦,你的礼智信要乐在其中,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人要叫你守一个礼很苦啊?很闷,很不愿意。你做了一百分的礼,可内心里很不愿意,拘拘隘隘,繁文缛节。你没有笑,你只是少一个笑,它是进入贤关圣域心法的总纲。而这个一笑解千愁的形象代表,正是众所周知的弥勒佛,你有没有看到雕弥勒佛有没有雕在哭的?愁眉苦脸的?没有啊,每一尊都在笑。连佛经都称弥勒佛是未来世界的真主,他也是诸多新兴的宗教所共推的未来主人。与其说他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不如说这个简单的心法,这个“笑”字足为千门万户心法的总纲,有了实相之后的进阶就是它。这个笑字足以造就修行造诣的极致,所以有志于修为者对“笑”这个字,对“乐”这个字,心中不乐怎么笑得出来?对吧?笑是外在的,里面是什么?乐。贫而乐这个“乐”字不可等闲视之。在贫中还能够乐于贫,富中能乐于礼,那还有什么不能够乐的呢?人生最大的自在不就是这样吗?


然后听孔子这样说,子贡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贡体悟到这个现象跟《诗经》中的某一段极为相似,所以他举《诗经》的这段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说,是不是就像雕刻一样?切磋,就是用大刀阔斧,用锯子去切它,去磋它。等待雕刻的形状大略完成之后,就要换工具,用琢用磨,琢跟磨就是锉刀,细的。切就是锯子,磋就是凿子,切、磋是削掉大块的,大块削掉后,你不能一把锯子从头用到尾啊,各位对不对?你要让它更精致,你就要开始换工具啊,那就是琢磨。“是不是这个道理呢?”他说。“哦~那我懂了”,前面我说的那一段勉强也对,但是算什么?切磋。夫子你说的这一段,就是《诗经》说的要更细致,就是琢磨,这样对不对啊?修行就是要懂得先切磋再琢磨,两者都需要,无分高下。各位锯子比较好还是锉刀比较好?这两个必须相辅相成不能分好坏的,对不对?这个是精益求精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啦,所以这两者都需要。好比火箭发射一样哦,它发射到月球, 然后它有几节推进器,然后推推推,推到某一个高度,那一节原料用光了,抛掉。然后开始用第二节接手, 再推推推,推到一个高度, 第二节抛掉, 然后第三节接手,对不对?就是要这样,所以修行也是一样,你要懂得先切磋再琢磨。千万不要修行的第一天,“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各位你要说哪桩啊?好比是山上原木扛下来,然后锉刀砂纸在那边猛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在干吗?他在咋呼,对吧?没有碰到明眼人,所以跟你炸胡一辈子。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说,子贡啊!好子贡啊!你变聪明了,终于可以开始跟你讲讲《诗经》了。《诗经》我讲这么久,很少人听得懂,终于可以跟你讲《诗经》了。因为诗经就是类比学,跟《易经》一样,《诗》《书》《易》《礼》《乐》《春秋》六艺里面《易经》排第一还是《诗经》?那你就知道《诗经》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呀。因为凡夫俗子要入手而最容易得到明显效果的并不是《易经》,而是什么?《诗经》。终于可以跟你谈谈《诗经》了,因为他有类比的能力,他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了,告诉你一,便知道反三了。告诉你一个角落便知道三个角落了,推都推得出来嘛。


夫子用这一章除了提醒我们求学要懂得举一反三以外,告诉我们读《诗经》的方法。《诗经》的每一篇都是用来比喻我们心性的无邪,下一章马上会谈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它就是要告诉我们心性怎么无邪,每一篇都是修行的动词,不是欣赏欣赏的啦。而不是局限在现在的翻译家着重在如诗如画的解读,他日若有机缘我们再来品尝数千年前的“思无邪”的滋味。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们看这段,刚刚上一段里面我们谈到一个很重要的心法,“乐”。不论你在讲怎么样愤愤不平的事,一定要保持一点内心怡然自得的那种快乐的感觉,各位这点你一定要记得。明天上班骑车就要有一点乐,我今天还能够骑到这部车,多快乐。很多人骑不到,你信不信?车子掉了,要快乐,才掉了几万块,还好命还在。不过我刚刚这样讲都算是逻辑安慰,不需要原因就能够从内心里含着一点点的笑、一点点的乐,这才是懂得开始修行。这个“患”,发愁。孔子说,不必为了人家不知道你的才华或才德而发愁,不必。无法看清人的才德,这件事才是你最应该发愁的事情。人家不知道你,有什么关系,无损的啦。你看不清人就大有关系,为什么?人家不知道我有才德,于我的心性是无损的,好像深山里面的芝兰,你不知道它,它还是照样开放啊,对不对?无损于它的开放,它里面的自性应该怎么样自在,它应该如何造化,它一点没有损害到啊。但若自己无法判断,你所学习、所交往或所用的人到底有多少才德,那么不仅可能错失真正值得学习的机会,也可能因误判而浪费你一辈子的时光,带你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当然也可能因而惹来很多祸殃。你要用一个人,你不知道他的才德,你不会看人,他可能闯了很大的一个祸,你可能搞不清楚。所以要认清什么是良师、什么是盲师、什么是良友、什么是损友,这一点是你一生中你最值得堪虑的地方,若这一点你分不清,那你应该要大大地难过一番,先不要乐,你要难过一番,为什么?因为这非常非常严重影响你所应该走的一个方向。


那么你可能正在纳闷,那么我要如何去知人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圣贤书,尤其是《论语》、《孟子》,你就不会一再地失之交臂。《论语》、《孟子》就是“判断是非,人事上怎么判断是非,怎么立起我的气节,怎么分辨好坏”它的纲本,它的凭执。


在佛经里面一直告诉你实相,它没有告诉你怎么选人,各位对不对?但是你的生活是一直在实相还是要应对?你还是要应对呀。有了实相的基础,你还是要知道怎么样齐家、治国、平天下,怎么样修身,不是吗?怎么样认识损友益友,损友益友是孔子写的,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可是在你的生活中,你却挑不出哪几个是损友益友,各位我这样说对不对?对吧?你挑不出来嘛。这就是我们的困难处,因为你不知道圣贤的行仪,圣贤的规则,你只知道谁能吻合你的心,迎合你的口味,对不对?


譬如,这第一章里面讲的巧言令色,戒巧言、戒令色、戒谗取、戒骄矜、戒好名务外、好礼而不执着礼、讲信而不执着信、节用而不吝啬、过而勿惮改、泛爱众而不结党、亲仁而不营私、气度宽大而不哀戚、重实践而不尚虚文,这些第一章里面,我刚刚只是随便举,这些在在都是择人的好榜样,怎么样选人呢就看这些。


在你身旁所有的人,你要认识谁具有某几样的好德性,而谁正犯了某几样的错误,若是连这个都看不出来,那如何知人呢?那你可能也无法知己,对不对?所以《孟子》里面有所谓的“知言”,在不动心的那一章谈到这个问题。也就是这边所谓的知人,更扩及到知己。知人知己,百战百胜。到底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优点是哪几项?我认得清的是哪几个?我根本一塌糊涂的是什么? 我的朋友里面损友是哪一些?这个损友他虽然很好,他的缺漏处在哪里?而我的损友虽然很差,而他竟有某一种优点是值得学习,那是什么?这个要不要认得清啊?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你的修为不可能只有你一个人,你会发现你需要很多根柱子把你撑着,对吧?大半都是这种人。自己一个人就站得起来的有几个? 很少!大半都是要这样互相支撑, 像那个金门的榕树,那个落根长在地上,互相支撑,撑到后来很大,这都是有帮助的。第一章我们就谈到这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快乐仙子_2008

    讲的太好了。将由内而外的笑讲解的精彩绝伦。心花保持永久的畅开。

  • zhanganmin

    这一段话非常值得每一个希望自己快乐的人反复诵读的: 没事在内心的实相上含一个轻松、满足微微地笑,在内心里面,非常非常有益身心,因 为它促进造化的畅快、融合,非常非常有利的,不是说笑的。这个德性若做得来,不仅全身的细胞都活了,气机也都畅然了,法轮倍速在运转,刚健地运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个自强不息,没有沉沉闷闷的,没有哀哀怨怨的,没有狂喜狂怒的,知道吗?轻松、微微的笑。那个乐,乐在其中。”

  • walter83

    实相的基础上内心含一个笑

  • 晓_春

    贫而乐,富而好礼。 处于困境时可以快乐,达到高位或顺境时还有礼节。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31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1017再来一遍

  • 鲲遥子

    张老师讲得好精彩!心花时刻保持绽放。

  • 120905

    夫子说的很对,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有切身体会,是付出代价的教训总结

  • 120905

    先切磋后琢磨,是要有个过程

  • 120905

    原来以为拈花微笑只是说,事物起灭就像花开花落一样自然,不必过于执着,张校长讲的是心法,说来容易做起来好难

  • 看_vv

    贫而乐,原来是内心含着微笑。内心的微笑,怎么微笑啊? 找到内心以后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