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7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7

00:00
10:14

7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昨天我们讲到,作者和巴菲特见面探讨投资之道,先是玩了骰子游戏,又打了桥牌,这让作者若有所思,桥牌和股票都是不完全信息市场,也就是说如果谁能够更快的获得信息,并抢先一步应用于市场,那么就能赚到钱。所以巴菲特才如此沉迷于桥牌当中,跟巴菲特见面之后,他十分确定,这个人必将成为最有钱的人。而他也以巴菲特为偶像,希望可以成为那样的基金管理人。那时候他总共管着40万美元的资产,每年有25%的收益,盈利了10万美元,他提取盈利中的20%,也就是2万美元,这在当时,跟他当教授一年的收入差不多。


 


后来有一个股票经纪人,名叫里根,找到了作者,希望可以跟他合伙做生意,作者负责资产管理,而里根负责营销,对外募资,他们把启动资金设定在了500万美元,作者一想,干的过啊,即使20%的利润,我拿走20%,那就是总体的4%,这一下就是20万美元,是当教授的10倍,而金融就是这样,你管理500万跟管理40万,工作量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美国股市1967-68年,连续两年大涨,但到了69年开始暴跌,大公司股票跌去了9%,小公司基本崩盘,下跌25%以上,许多对冲基金损失极大,甚至倒闭,所以这个时候募资很困难,他们强调自己是中性对冲的,也没人搭理,最后他们费劲口舌,也只募集到了140万美元的资金,在基金成立的前两个月,他们获利4%,而同期标普500指数却下跌了5%,此时他的抉择来了,到底要去致富,还是要继续走学术路线。最终作者选择了前者。


 


他们成立了普林斯顿新港合伙公司,对冲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他们还设计包括单一的上市公司股票和可转换证券的对冲组合,目的是将波动风险最小化。他们还发明对冲技术,进一步保护组合免受利率的变化,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数学公式和经济模型,所以他们成为了第一代量化投资者,量化投资,最后也根本改变了华尔街的格局。


 


其实,跟他之前玩21点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要择机下注,发现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情况,下重注,为了找到这些有利的机会,每天收盘,都是一次数学考试,他们需要计算数以百计的证券价格,相当于在海滩上,翻起石头找螃蟹,你翻的石头越多,找到螃蟹的数量也就越多。


 


作者在创业初期,也是在家办公,但是每天来往的人太多,所以他被媳妇轰了出去,租了一间办公室,他的办公室里,贴满了表格,上面印着当股价变动导致对冲比例变化时,该如何调整投资比例,这也就是老齐常说的,你要把自己的投资策略事先打印好贴在墙上,这样才有利于你执行,否则基本上就等于没有策略,还是蒙着做。


 


作者通过一系列数学公式,在一开始顺风顺水,标普500下跌的情况下,他们依旧可以获利,1970年,战胜了市场10%71年战胜13%,但是到了1972年,跑输指数6.5%,此时作者他们反思,是不是策略有误,但经过推演,他们发现,没什么问题,对冲策略,会让他们避免损失,但相应的也会让他们在牛市里损失掉部分收益,其实这个理念跟我们的资产组合理念也是一样的。赔的时候少赔赚的时候少赚,最终通过低买高卖,长期持有,心态不崩溃,而战胜市场。73年之后遇上了熊市和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创出新高,73年标普下跌15%,但是他们依然取得了6.5%的正收益,超越指数达到20%74年指数暴跌27%,而他们还是能有9%的正收益,超越指数更是达到惊人的36%,这两年熊市走下来,他们基本战胜了指数一倍。当时股市已经哀鸿遍野,指数下跌了一半。而作者他们的普林斯顿新港公司,还能保持盈利,十分难得。起码在这段时间,他们的业绩是远超巴菲特的,巴菲特在这几年也是无比艰难。


 


至于他们的做法,其实并不复杂,就是通过计算机,一手做期权,一手做正股,他用电脑事先画好一条公允价值曲线,当期权价格波动到曲线上方就做空期权,买入正股,当期权价格到曲线下方,就反过来操作,卖出个股,买入期权。而那条神秘的公允价值曲线,涉及三个指标,股价波动率,美国国债收益率,期权有效期内的正股派息情况。具体的公式,这就是他们的独家秘笈了,相当于他吃饭的饭碗,所以不会轻易告诉别人,在公司里也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属于高度机密。所谓量化,其实指的就是公式,基金经理都可有可无。


 


看到他们的超级业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 希望加入他们,而他们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开始提高门槛,将资金准入门槛提升到了1000万美元。只为富人服务。公司员工也开始扩招。作者的妻子也加入公司帮着他打理生意,作者说,他媳妇就像个预言家一样,总能通过很少的证据,判断出正确的结果。特别是看人特别准,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希望跟他合作,他媳妇就说,不能合作,这个人很贪婪,作者纳闷,他媳妇只是解释,说看这个人开车的姿势,就觉得他贪婪又虚伪。他每次看你的眼神,都没有真诚,很像嘲讽你。


 


作者以为这些都是玄学,也没太在意,结果几年后,他们真的合作在一起搞对冲基金,结果该基金在其中一项投资中,因为欺诈而亏掉了200万美元。最后甚至很不愉快对簿公堂。


 


他们已经成为了量化革命当中的领跑者,为了维持普林斯顿新港公司的交易优势,他们必须以足够快的速度来更新对认股权证,期权,可转债,以及其他证券衍生品的估值工具,他们要为投资人的利益考虑,所以这些工具不能公开,只是会发布一定的小结论。


 


当时市场上有两种期权,一种是美式期权,一种是欧式期权,美式期权就是在结束日之前的任何一天,都可以行权,而欧式期权,只规定了最后一天才能行权,他们的研究原来只在欧式期权上,很容易通过公式推导出结果,但后来74年美式期权可以交易了,所以他们就要去重新研究,美式期权的公式,同样的算法,在美式期权上就不太适用。推导结果有明显差异。他们也是研究了好久,3年之后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美式期权的定价方法。


 


1972年,有一家度假村,认股权证价格只有27美分,而他的正股价格是8美元,之所以期权这么便宜是,是因为行权价是40美元,也就是说正股得从8美元,涨到40美元,期权才有价值,否则就是废纸一张。而根据他们的模型,算出这个认股权证,少说也值4美元。所以他们就大量收购这样的权证,收了1万多张,加上佣金也才3200美元,同时他们做空正股价格,做空800股来规避风险。这样如果没涨上去,认股权证变成了擦屁股纸,至少做空股价能赚钱,而一旦涨上去了,做空的亏损,由权证的上涨弥补。最后,股价果然没涨,反而大跌,跌到了1.5美元,他们在做空上赚了5000美元,减去3200美元的权证成本,还赚了1800美元的净利润。此时其实他们已经将权证做了归零处理,已经假设他是擦屁股纸了,反正已经肯定赚钱了,于是就仍在了一遍。


 


一转眼6年了过去了,没想到这个度假村公司,在内华达州建立了一家美国赌场,而且没有对手,让他的股价在79年一下涨到了15美元。相当于涨了10倍,认股权证也涨到了3-4美元,当时他们这1万张擦屁股纸,现在竟然变成了黄金。按说此时一卖,大把大把的数钞票,但是作者他们马上又算了一下,发现这时候认股权证值7-8美元了,于是非但之前的没有卖,还继续买,然后继续做空正股进行对冲保护。后来股价涨到了100美元,此时他们才出售,这家公司上,最终他们赚了100万美元的利润。


 


这让他们在73年到76年,这么差的行情当中,还能取得近50%的净利润,而同期的标普是先跌4成,再涨6成。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在市场表现最差的熊市里,通常对冲策略表现最好,在长期横盘震荡的岁月里,量化策略能够跑赢指数,但是一旦市场蹭蹭往上涨了,这些策略也就都干不过指数了。所以他们这些做量化对冲的投资公司,其实最不喜欢的就是牛市。我们做资产配置的也一样。在熊市很震荡市,我们明显跑赢指数,过去10A股没涨,我们依旧可以通过资产配置实现年化8-10%的收益,但是一旦他开始上涨,资产配置由于有半仓债券,所以明显跑不赢指数了。那么未来作者会怎么样呢?在70年代取得辉煌战绩后,到了大牛市的80年代,作者该何去何从,明天我们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