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人经常出现忘记回复微信,却总以为自己已经回复了呢

为什么许多人经常出现忘记回复微信,却总以为自己已经回复了呢

00:00
04:32

为什么许多人经常出现忘记回复微信,却总以为自己已经回复了呢?

相信大家都有使用微信的习惯,那你们是否经历过“用意念回复微信”这个情况呢?所谓用意念回复微信,就是我们常常打开微信后,看到别人给我们发来的信息。看到信息当下,我们脑海中马上浮现了回复信息的内容,可或许此时我们正在洗手或泡茶等等处于不方便回复的情况,本想着一会就回复。可往往一天下来后,我们完全忘记了这个事情,当别人再发来信息催问的时候,自己才发现原来刚才并没有回复,可大脑却告诉你刚才已经回复了。这就是所谓的意念回复微信了。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很多场景中,例如明明记得自己出门时候带了钱包,却发现钱包还在家里;明明记得下班时关掉了电脑,却在第二天上班时发现原来一直没关。

这些情况,心理学上叫做重构性记忆时发生了扭曲。研究表面,我们的记忆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编码存储,一个是提取。编码存储简单理解就是记住某个事情,而提取就是想起某个事情。而当我们提取记忆的时候,往往不是一个单纯恢复原有记忆的过程,它其实是在重建记忆。而重建的时候,经常就会因为受到后来我们所见所未所学导致扭曲。以至于我们回忆某些事情的时候,十分相信自己说的都是事实,但其实这些或许只是我们想象的而已。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他招募了40名大学生参加了一个分三个阶段的实验。第一阶段,参与者与实验员一起绕学校走一圈。过程中,他们会停下48次,每一次实验员都会公布一个动作指令。如“检查一下饮水机有没有变化”之类,而学生在听到指令后,需要在四个选项中选择其中一个来作出反应。四个选项包括:亲自完成、看实验员完成、想象两个人一起完成、、想象实验员单独完成。其中有一半动作指令是很奇怪了,例如“单膝跪下向饮水机求婚”之类。

第二阶段,学生和实验员在完成第一阶段后24小时后再次散步。这次散步会路过一些新地点,过程之要求学生想象自己或者实验员作出之前动作指令的动作。

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两周后,要求学生和实验员再次散步。这一次需要学生回忆自己当时情况,自己是否有真实做过这个动作指令。而大部分学生都出现了回忆偏差,要么是把自己完成的记成了和实验员一起完成,要么就是把自己想象完成的当作是真实做过。

这个实验表明,你关于自己生活事件的记忆是如何被各种来源重构的,所以很多时候,你以为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也许是你想象的。

所以,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些简单可以马上完成的事情。那就马上把它完成吧,否则,或许下一刻你就因为以为自己完成了而把事情遗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