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每周二,四,六更新,每周为大家加更一期,感谢支持!
喜马拉雅的听友们大家好,我是刘津瑜。很高兴再次和大家相遇。
在上一讲中,我们谈到罗马在进入共和时代之后,平民和贵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多次用撤离也就是类似于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迫使贵族让步,从而获取了一系列的权益。之所以这种斗争方式能够奏效,和古罗马的连年战争,还有军队的构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这一讲中,我们就来谈一谈罗马共和时期的早期,罗马的军队是如何构成的?罗马共和早期的战争又是怎么回事?
在公元前1世纪之前,罗马的军队和许多希腊城邦的军队一样,是公民军,既包括平民也包括贵族,但一定是男性,是具有自由身份的人,奴隶是不能在军队中服役的。
最贫穷的男性公民也不能够被征入伍,因为罗马早期共和的军队一开始是没有军饷的,直到公元前4世纪(也就是距离共和初年大约两百年的时候)才开始有些补偿。
不但如此,武器盔甲马匹等等装备也得自备。富裕的阶层提供骑兵和重装步兵,不那么富裕的阶层装备相对要简单些,构成轻装步兵。
共和时代的军队不是常备军,罗马的士兵不是职业军人,有战事的时候征兵,战争结束军队解散,士兵回归他们各自的身份,平时,他们可能是农民、牧人、手工业者等等。所以平民确实也是有筹码和贵族叫板的。尤其是在军队规模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之下。
罗马共和早期的军队,规模到底有多大,我们知道得不是很清楚,但可能是在5000人左右。所以那时的战争规模其实是很有限的。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时候,征兵的规模可能是这个的两倍,公元前4世纪晚期的时候,军队的规模扩展到四个军团,也就是2万人左右。
在常规情况下,军队的统帅是我们以前多次提到的执政官,每年两位,他们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而且还拥有领兵权。仅次于执政官的罗马官职praetor,这个职位比较难翻译,以前常常译为“大法官”,但译法并不准确,在这里姑且翻译为法政官,也有领兵的权力。
无论是执政官还是法政官,他们所率领的公民军,都是为罗马而战的,而并非为了某一位君主或者某一位将领。也正因为如此,与战争相关的英雄行为被认为是爱国主义的表征。
罗马早期共和时代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也是一部政治改革史,同时也是罗马英雄故事集成。
每个文化都有缔造英雄这个环节,当然不同的文化所塑造的理想英雄各有不同。那么罗马人究竟是和哪些人开战?他们所缔造的英雄是什么样子的呢?
大家还记得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位王傲慢的塔可文吧。我们在第四讲中讲述了他和他的儿子们被逐出罗马城,王政时代宣告终结。但是塔可文并没有放弃重返罗马的企图,在罗马人自己的记忆中,罗马共和国最初几年的对外战争都和塔可文有些关系。
这位塔可文,我们在前面几讲中提到,算是伊达拉里亚人的后裔,在伊达拉里亚还有土地。伊达拉里亚在拉丁姆(拉丁姆是罗马所在的区域)以北,是当时亚平宁半岛最发达的族群,包括十二座大城,但他们并没有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塔可文游说了伊达拉里亚各邦来帮他复辟,其中克卢西乌姆(Clusium)的王波尔西纳(Porsenna,或者Porsinna)为他出面,和罗马人开战。
克卢西乌姆距离罗马大约200公里。和波尔西纳王之间的战事,在罗马人的集体记忆中,可以说是深刻久远,留下了一系列英雄故事。现在的历史学家有些甚至认为如果说曾经发生过伊达拉里亚对罗马的征服,那可能是发生在波尔西纳统治时期。
在战争的开始,罗马人并不占优势。波尔西纳领导的伊达拉里亚人攻破了罗马城外贾尼科洛山的防御,溃败的罗马人被迫向城内撤退。这座山头在台伯河的另一边,所以要撤退到城内,台伯河上的木桥,就是必经之途,假如这座桥失守,敌人可以攻入城内。
在桥上站岗的有一位贺拉提乌斯(HoratiusCocles),号召撤退中的罗马人用一切方法摧毁这座桥,来阻断敌人进城的路径。而他自己冲到桥头以一人之力拦阻敌人军队的进攻,为大家摧毁桥身争取时间。
他挑衅地嘲笑伊达拉里亚贵族是他们高高在上的王的奴隶,他们不关心自己的自由,倒跑过来要推翻别人的自由。受到挑衅的伊达拉里亚人扔出长矛掷向贺拉提乌斯。
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战斗,常常是互扔长矛,类似于标枪,然后对方用盾来防卫。贺拉提乌斯用他的盾挡住了投来的所有长矛。就在这个时候,他身后的桥身已经在坍塌。
敌人进入罗马城的路径被阻断,但同时贺拉提乌斯也没有了重返罗马城的退路。难道这就意味着他要以身殉国了吗?这个时候,他大声向台伯河祈求保佑,全身铠甲跳入河中,在密集的投枪之中,成功地游到了对岸,回到了罗马城。
关于贺拉提乌斯的英雄故事,现存有不下30处史料,可见这个故事在古罗马流传之广。这个故事当中有很多元素,可以让我们看到罗马人是如何缔造英雄的,罗马军人需要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贺拉提乌斯的举动是一种大无畏的敢死精神,带着个人英雄主义,但是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它的目的是保家卫国,置自己的个人安危于一旁。
当然作为现在的读者,我们很难相信以一人之力去拦阻敌军是个明智的决定。但是罗马国家对他的举动明显地持以褒奖和鼓励的态度,奖励他土地,面积有多大呢?他一天之内能耕多少,这地就有多大。
但是更重要的一个奖励,是官方为他塑了一座骑马雕像。这个不但旨在表彰贺拉提乌斯,更在于以这样的官方荣誉来激励罗马人效仿英雄行为。
除了英雄主义之外,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元素,就是敬神的元素。在罗马人的认知中,战争不是只是凡人的、世俗的事情,它也涉及神和宗教。对于罗马人来说,神是无处不在的。
每座城有自己的守护神,每条河有自己的河神,就是这条河的人格化。贺拉提乌斯在跳入台伯河之前,向父亲河进行了祷告,而他最后安全游回罗马不啻是个神迹,是他受到河神庇佑的明证。这个元素,在李维的版本中尤其醒目。
但在有的版本当中,贺拉提乌斯最终跳入台伯河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哪个版本,贺拉提乌斯都是罗马美德的典型代表,所谓“美德”,在拉丁语中是virtus,它的本意其实是“有男子气概的”,英文中的virtue就来自这个拉丁词。
波尔西纳国王虽然没能攻入城内,但这场战争还在继续,并且非常胶着。而罗马人的敢死故事也在继续。有一位贵族青年,他的名字叫做盖尤斯·穆奇乌斯(Gaius Mucius),他就计划去刺杀波尔西纳国王。
这个建议,得到了元老院的支持,那么他就怀揣着匕首只身去敌营。不巧的是那一天呢,敌人正在发军饷,场面很乱。然而,他又不认识国王。王和身边的人穿的衣服又很近似,所以穆奇乌斯就认错人了,把正在发军饷的财务给杀了。这样一来,穆奇乌斯就被当场抓住。
但他毫无畏惧,非常高调地宣称自己是罗马公民,自报家名,并且用话语来震慑波尔西纳,号称罗马有300年轻人都自愿赶着要来刺杀国王,而他只是拔到头筹的。
这个整个故事里面最有名的一个环节呢,是穆奇乌斯为了展示自己的勇敢和决心,把自己的右手放到燃烧的祭坛上焚烧。波尔西纳国王非常震惊,但同时又很钦佩这个穆奇乌斯,觉得他对自己都能这么狠。最终,国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放回罗马。
这位穆奇乌斯也就是罗马史上有名的Scaevola,大意就是“左手君”也可以翻译成“左撇子”,因为他失去了右手。在这个事件之后,波尔西纳国王有了阴影,非常担忧自己的安全,就主动向罗马人求和,双方进行了谈判。
有的条件,罗马人没答应,比如恢复傲慢的塔可文的权利。但罗马人也做了让步,并提供人质,以换得王从贾尼科洛山撤回驻军。
人质里面有男孩有女孩,有不少年龄很小的。其中有一位女孩,名字叫做Cloelia克洛利娅,她带着这些人质,躲过哨兵,游过台伯河。这再次震惊了波尔西纳,但又深深地佩服她。
不过,她的这个做法是违反了罗马和波尔西纳之间的合约的,王指出了这一点,但又说假如罗马人把克洛利娅送回来,他还会把她完好无损地送回去。
罗马人也很有契约精神,他们把人质全都送回去,波尔西纳国王让克洛利娅从这些人质中挑选一部分带回罗马。一般的情况下,这种选择都是难上加难的,怎么选?怕不怕得罪人?然而她非常冷静地挑选了年幼的孩子。
李维给出了这么做的两条理由,第一是这比较符合她未婚处女的身份;第二,这个决定其实是所有人质的共同决定,也就是说他(她)们集体决定要保护最易受伤害的年幼孩童,而不是争着要被挑中回罗马。
罗马人为了表彰克洛利娅,在圣路上给她塑了一个骑马雕像。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荣誉,当时,对于男子来说,获得一座骑马雕像都是很不容易的,更遑论无法担任公职、不能参军的女子。
罗马的战争年代,缔造出许多英雄楷模,男性和女性都有。但是早期的英雄大部分来自贵族,上面提到的贺拉提乌斯、穆奇乌斯和克洛利娅都来自贵族氏族。英雄主义的构建和贵族的自我构建有相当大的重合之处,或许可以认为是贵族强化他们在罗马国家中主导地位的宣传。
当然罗马所鼓励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是有限度的,尤其是不能违背严明的军纪。公元前340年,就曾有过执政官处死自己亲生儿子的故事,这位儿子擅自率兵和敌人作战,虽然获得了胜利,但违反了不得未经允许离岗的规定。
罗马人对敌人的构建也很有意思,他们通常也是守信的。罗马作家并不总是把敌人,特别是敌军的首领,描述成无用无信之人。诚信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十分重要。
上面谈到的几个故事都是发生于罗马和克卢西乌姆的波尔西纳国王交战期间。他们最终缔结了合约,但这并不意味着罗马人和伊达拉里亚人之间就偃旗息鼓了,正相反,他们之间的战争在这之后又持续了一百多年。
在伊达拉里亚的各邦中,有一座叫做维爱(Veii)的大城,是伊达拉里亚重镇,距离罗马只有16公里,一百多年间一直是罗马的劲敌,对罗马来说就是个钉子户一般的存在,直到公元前396年,才最终被罗马人攻陷。
那一年,罗马人的统帅是卡米卢斯,在他之前罗马人已经围攻维爱达十年之久。卡米卢斯受命于危急之中,被授予独裁官(dictator)的头衔。在公元前1世纪之前,独裁官并不是个贬义词,国家有难时才会推举独裁官,任期只有6个月,一般来说是被视为救星的人。
这位独裁官卡米卢斯在围攻维爱时,他所采取的战术是一方面正面攻城,但这只是个掩护,另一方面,工兵在维爱的城墙下挖隧道,罗马士兵从隧道攻入了维爱,洗劫了这座城。妇女和儿童被买为奴,男性遭到屠杀。这是一种报复性的劫掠,残酷程度超过平时。
战争是残酷的,罗马扩张的背后是许许多多人的鲜血。而胜利所带来的战利品和财富,是战争的动因之一。这些战利品包括奴隶、牲畜、其他物资,另外还有土地,以及战争赔款等等。
罗马所获得的这些财富,也终将对罗马社会造成猛烈冲击,加剧贫富分化,导致政治转型,这些我们在今后的讲座中还会再详细讨论。
对维爱城的占领,扩大了罗马所控制的领土面积,那时候罗马领土的总面积达到约1582平方公里。除了与伊达拉里亚人的拉锯战之外,罗马人与周围的拉丁人之间的冲突也时断时续。这些拉丁人或许也曾和被放逐的塔可文一起和罗马交战。
公元前493年,据说这也是傲慢的塔可文去世的那一年,罗马人和拉丁人订立了军事互助盟约,当一方受到攻击时,盟邦需要出人出力进行支援。盟邦不得给成员国的敌人提供通道。战利品由盟约国共享。
这是一种所谓的平等盟约,今后还会有所谓的不平等盟约,以罗马的利益为转移。这些内容各异的盟约会随着罗马人的征服在亚平宁半岛扩散,规范罗马和其他城邦之间的关系。
除了伊达拉里亚人、拉丁人之外,罗马的交战对象还包括拉丁姆以东的埃魁人(Aequi)、以南的伏尔细人(Volsci),等等。另外还有夹在伊达拉里亚和罗马之间的法利希人(Falisci)。
罗马人和法利希人之间的战事也是在(前面提到的)卡米卢斯手中告一段落的。法利希人的一座重要城市叫做法勒里亚,防御工事非常强劲,罗马围攻不下。城中的一位教师,把学童们带离城市,交到罗马人手上,以为这样他就能从罗马人那里得到好处。
然而卡米卢斯不但不感激他,反而认为他有辱战争的法则,卑鄙而下作。卡米卢斯称:伟大的将领依赖的是自身的英勇,而不是他人的卑劣。卡米卢斯因此把这位教师反绑了,交给他带出来的那些学童,让他们来惩罚他。
满心感激的法勒里亚人派遣使者向卡米卢斯求和,卡米卢斯把这些使者派遣到罗马元老院,他们在元老院高度赞扬卡米卢斯,声称被他的美德征服。在元老院的授意之下,卡米卢斯从法勒里亚撤军。
但因为这场战事以和平的方式终结,士兵没有得到抢劫法勒里亚的机会,没有战利品,这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加上之前的积怨,最终导致卡米卢斯后来被放逐出罗马城。
战争是罗马共和时代的常态,从共和初年一直到末年,长达数百年,罗马几乎年年都在征战。起初是和周围的领邦小规模的交战,之后扩展到在亚平宁半岛各个区域作战,直到在整个地中海和大部分欧洲大陆作战,规模渐次升级。
当然罗马人也并非总是处处碾压,也曾遭受过重创。在罗马走出亚平宁半岛之前,罗马人经历过哪些失败?罗马的战争机器又是如何在重创之后迅速调整的呢?下一讲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谢谢大家的收听,期待下期再见。
古罗马早期关于英雄故事的集体记忆主要是为贵族身份的自我构建服务的吗?共和中晚期权贵们的集体记忆主要服务于政治的自我辩护目的吗?
刘津瑜_Jinyu 回复 @18918580wxd: 谢谢留言!这两个问题都是非常专业的提问。关于早期历史的一些故事应该说至少部分是属于贵族构建自己形象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过这个卡米卢斯的形象就比较复杂些,他是贵族,然后又有很高的军功,但是他不是站在平民一边的,甚至和平民作对,所以他的故事就属于那种起起落落的故事。
不错的节目
翻译终究不适合讲课
这么说吧,不是讲的不好,而是翻译生产者跟理论生产者讲课的区别
彻底也就是非暴力不合作可还行,太精辟了
恕我耿直了,有种夹在普及常识的中学课堂跟现代化思想交流在夹缝中
学习中
😘
共和时代的罗马,打仗是最重要的事,是常态。军队基本没有军饷,全靠攻下城池后的抢掠来满足军队的物欲,这是战争的动因之一。崇尚战争英雄,但是,也讲诚信,也可以因被“美德”感召而不战而和。总之,共和时代的罗马就是一部逐渐升级的战争机器。
刘津瑜_Jinyu 回复 @毛毛牛bj: 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