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黄帝内经》古法养颜,轻松养生,简单护肤

发刊词:《黄帝内经》古法养颜,轻松养生,简单护肤

00:00
15:14

 

大家好,我是国华,现在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担任副研究员,选择中医养生美容研究,是我15年前报考研究生的第一志愿,也是留院工作后一直专注的领域和将终生实践的方向。

 

研习中医近20年,临床10多年来,在这个被誉为诺贝尔奖摇篮、中医黄埔军校的地方,与大师过招,同辈切磋,学生交流,每天都在成长和收获。也在这个过程中,接触了近千名关注健康、养生和美丽的就诊者。

 

从小宝宝的湿疹痱子过敏,二三十岁妙龄少女的痘痘斑点肤色黯沉,三四十岁不知道如何安全有效护肤的准妈辣妈,四五十岁资深美女的早衰皱纹臃肿肥胖,到七八十岁耄耋老人的粗糙干燥等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我发现,这么多问题需要向我们求助的根本原因是:

第一,无法从晦涩高冷的专业知识中获取精准而通俗的理念;

第二,无法从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中筛选可靠有效的方法。

曾经一条腿走路的我,也或多或少遇到与大家一样的困惑。为此,六年前我在清华大学医学院又攻读了一个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的硕士学位,消除中西医知识的盲点和壁垒。我将这些知识在我的大脑中融会贯通,输出传承千年经过历代医家验证和我亲身实践,又符合现代医学原理的理论和方法,你们可以安心与我一起,在呵护健康、驻颜抗衰的康庄大道上携手前行。

 

在临床上,经常被反复问到很多共性的问题,比如怎样才能让自己气色更好;为什么管住了嘴迈开了腿,依然体重稳如泰山;皮肤过敏湿疹应该如何忌口?……如果我还是靠自己一张嘴一个一个去答疑,能够受益的朋友就太少太少了。

 

在生活中,我的身边也充斥着很多博人眼球、危言耸听或者避重就轻的“大咖”“砖家”言论,比如一天至少敷一张面膜,气色不好手脚发凉就是气血不足需要补补补……如果不站出来发声,那就不配对谬论和谣言嗤之以鼻。

 

所以,为了更有力地发出正确而坚定的声音,为了更全面地呵护执着美丽和健康的你,我推出了《黄帝内经》内调外养美颜36计,不绕弯子,从中西医两个角度直击问题根源;不卖关子,带你大浪淘沙辟谣解惑,不打幌子,亮出生活中就能实现并坚持的有效方法。

 

这个课程为什么要扯上《黄帝内经》呢?

首先,我们看《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在我看来,它是一本关乎健康和生命的“道”书,论道的,所以里面就只有13个方子,“道、法、术”中的“法”和“术”自己领会实践。不同的人读《黄帝内经》的时候,感悟是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阅历,不同的遍数,体悟又不一样,这也叫常读常新。这样一本书才能称为经典,如果一是一、二是二,千人一面,成不了伟大的经典。

 

《黄帝内经》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就是真正高明的医生要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如果病了再去用药,出了乱子再去治理,就好像口渴了再去打井,打仗了再去铸造兵器一样,不是太晚了吗?

 

这句话太精妙了!对于健康和美丽来说,如果生活习惯早加注意,正确方式早点实践,错误理念早点修正,痘痘、斑点、皱纹就不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冒出来也会很快缓解消除平复,扼杀在萌芽状态,即使不幸爆发,及时解决正确护理后也不容复发。一些看起来的小问题,比如失眠、坏心情,也会阴阳失调,气血阻滞,容颜老去,疾病丛生。所谓“瘀致百病”“郁致百病”,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作为中医的理论根基,《黄帝内经》贡献的金句名段何止这一条?在这门课里,我们抽丝剥茧,一起来领略内经醍醐灌顶的智慧之美,包括天人合一的智慧、形神合一的智慧、阴阳平衡的智慧、内调外养的智慧、三因制宜的智慧、理法方药的智慧、药食同源的智慧、谨和五味的智慧等,我会用通俗的语言,让这些先贤先哲的智慧不再云山雾罩。

 

为什么我要以《黄帝内经》为引子讲美颜呢?

毫不避讳的讲,《黄帝内经》的选题我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的,不是因为不自信,而是出于中医人的本分和敬畏,现在还轮不到我来讲。在中医圈里,我身边有太多的前辈老师可以讲的比我深入生动,直到我遇到《黄帝内经》与美颜这个选题,我知道撞出火花了,这个方向我可以讲!

 

很多接触过我的朋友会问,老师您都40岁了,怎么看起来就像20几岁呢?

是不是天生丽质底子好?甚至在临床上,经常被误认为护士,在工作中,经常被误认为学生。天天翻古籍,做配方,是不是有私藏灵验的秘方秘笈?在科研机构工作,是不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接触实验室新技术,护肤黑科技?

 

我想说的是,哪有那么多天生尤物,更多靠后天长期、科学、有效、针对性的自我管理。哪有那么多新技术和黑科技,更多是新瓶装老酒,在前人的智慧中发现灵感,让积淀千年的方法历久弥新。

 

比如我们单位的前辈屠呦呦先生,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演讲中说到:“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面对世界性的疟疾难题,流传千载的中国古代医书,给了现代科研人员以关键的启示。

 

秉承“青蒿素精神”,我一直孜孜不倦地点校研习古籍,先后出版了独立点校的《养生四要》《医学三字经》等,并整理了《千金方》《普济方》《清宫医案》等近百本中医古籍中几千个古方古法,以及宫廷美容养生方法,发现了一片新天地。获得很多灵感,也有了更多思考,也切身感受到这些方法都离不开《黄帝内经》中所论的“道”。

 

在设计课程时,我分成了6个部分

第一,上工治未病-如花美颜,雕琢精致无暇素颜肌

在这部分我们会一起讨论,为什么有的女人越活越美?

其实,美丽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修行。40岁以前面相是爹妈给的,40岁以后面相是自己修的。相信很多朋友或多或少会被面色晦暗无光泽、痘痘痤疮、斑点皱纹、湿疹、敏感肌等困扰,如何将他们扼杀在萌芽状态就是本章节最主要的任务,而太平公主的雪肌方、《黄帝内经》里的马油热熨法以及宫廷美颜滋补小点等秘方就是我们的驻颜武器。

 

第二,司外揣内-塑形美体篇,打造凹凸有致的好身材

你的身材和气质,暴露了你的阶层吗?

好的身材和气质是奢侈品,因为不仅暴露阶层,同时映照出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

不管你是实胖三高,还是虚胖乏力,或是吃啥都不长肉的“干瘦子”。我都会有针对性的带来科学控糖、丰胸细腰的良方妙药,从简便易行的健康茶饮到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小吃,再到动动手指的经络养生法,共计15套方案,凹凸有致的模特好身材你也可以拥有。

 

第三,天人合一-冻龄抗衰篇,揭开“男八女七”的秘密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女人会比男人老得快?

其实,“生长壮老已”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个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外观年龄、脏腑年龄,在这个章节,我会通过慈禧的冻龄小点、清宫的四物膏以及古代医书里面“美食处方”,带大家由内而外的滋养,锁住年轻,留住青春。

 

第四,见微知著-精致入微,细节决定你的美丽高度

耳不聪,目不明,头发白,口不香,牙不坚,怎么办?

你知道吗?小细节里蕴含着大智慧。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体自身也是一个奥妙的小天地!

五脏六腑与五官九窍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耳鸣听力下降、眼干眼涩眼疲劳、口臭牙齿松动,白发脱发、手脚粗糙怎么办呢?

在这个章节,我会提炼6本古代医学里面的15个古方古法,并进一步改良,以达到适合现代人的全方位需求,解决你的每一个小困扰。

 

第五,阴平阳秘-养生防病,调理出由内而外的健康好气色

看不叫摸不着的气血阴阳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它是人生命活动的基础,只有气血和顺、阴阳平衡才能由内而外的散发优雅气质。

在这个章节,我会教你来自古籍的滋补美颜汤品、百变生姜法以及温暖一冬的补气血养生手法。

 

第六,形与神俱-调情养心,心情舒畅百病不生容颜不老

为什么有人非常注重养生却疾病缠身?有人“五毒俱全”却长命百岁?

最重要的是自在养生!

在最后这个章节,我会手把手教大家按对 “开心穴”、“消气穴”、“健脾穴”以及“安眠穴”,再结合古代帝王家的养心处方,赶走郁闷压抑的坏情绪,迎接满满正能量的每一天。

 

在设计每节课的内容时,我反复思考,从直击热点话题、美丽困惑入手,言简意赅的分析问题根源,用《黄帝内经》智慧来解读,重点分享可信可行的美丽健康秘笈。

 

追本溯源直击36个健康美丽热点问题,大浪淘沙带来36个简单却有效、专业不晦涩的千金食疗内调方+天然本草外养法,以及多个学得迅速、看得明白,练得方便,坚持有效的小功法和经络穴位养颜法......

 

中华文明五千年,美丽就在回眸间。

让我们站在古人智慧的肩膀上,取精华去糟粕,融入现代理念和知识,内调外养,标本兼修,去伪存真扫清健康美丽的绊脚石,大浪淘沙留下驻颜抗衰真经。

 

让我们一起领悟《黄帝内经》,享受简单健康生活和精致美丽人生。

动动手指,分享给你身边的人,变美路上有你有我不孤单。

让我们一起进入“传承古法,融会新知,轻松养生,简单护肤”的大美课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乐山乐水乐人间_33

    中华文明五千年,美丽就在回眸间。追本溯源直击36个健康美丽热点问题,大浪淘沙带来36个简单却有效、专业不晦涩的千金食疗内调方+天然本草外养法,以及多个学得迅速、看得明白,练得方便,坚持有效的小功法和经络穴位养颜法,享受简单健康生活和精致美丽人生。

  • 尽美_xl

    太赞了,国华老师

  • 爱中医才会赢

    新瓶装旧酒,在前人的智慧中发现灵感。让积淀千年的方法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