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史05(上) | 刘津瑜:解决城邦内部冲突的路径:平贵斗争与撤离运动

罗马史05(上) | 刘津瑜:解决城邦内部冲突的路径:平贵斗争与撤离运动

00:00
19:57

喜马拉雅的听友们大家好,我是刘津瑜,很高兴在这里继续讲述早期罗马史。


在上一讲中,我们谈到了王政时代的终结,它可能和驱逐外族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更多的是社会上层需要一种更广泛的权力和资源的分配方式,体现到政治制度上,这种方式就是共和制。


罗马共和国早期历史的发展,交织着两条主线:一条是内部的冲突与改革;另一条是和邻邦的战争。在这一讲到第七讲中,我们就分别来谈一谈这两条线。


公元前494年,一位德高望重的元老梅内尼乌斯·阿格里帕(Menenius Agrippa)引述了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把它作为政治隐喻,这个故事是肚子和四肢的寓言。


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身体的其他部分对肚子进行了抵制,因为它们认为肚子是身体中唯一悠闲不干事的部分。但是肚子嘲笑它们的无知,因为肚子接受了滋养,最终是要反哺给身体的其他部分的。


梅内尼乌斯接着引申了这则寓言的政治意义,他把元老(patres)比作肚子,平民比作肢体。他用这个寓言强调国家是一个整体,犹如人的身体,各部分有各自的功能,但相互依赖。肚子离不开身体的其他部分,肢体也离不开胃输送营养,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正常运转。


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去看一看罗马内部的冲突:它是什么性质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的?结果又如果?


王政的终结,解决的是某一个层面的矛盾,但是共和制、选举制的创立并不意味着罗马就进入了一个和谐社会。来自罗马时代的叙事虽然版本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认为王政结束以后,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冲突很快就凸显了出来。


这个冲突断断续续长达几百年,从共和初年一直持续到至少公元前287年,贯穿了早期罗马共和时期的历史。罗马共和时期的一些重要制度,比如说平民大会,还有保民官(tribunus plebis)等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设置的,罗马最初的成文法,著名的十二表法也是这个过程当中的产物。


这场经年累月、错综复杂的斗争,在中文中常常称为平贵斗争,或者是“等级冲突”。那么这里所说的贵族和平民究竟指的是哪些人?他们之间冲突的点到底在什么地方?


罗马人是如何处理城邦内部的冲突的?是用暴力手段,还是通过相对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的呢?如果说关于王政时代的许多内容有后世的加工,平贵斗争是否也有历史重构的影子?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平民和贫民虽然有较大的重合,但这两个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平民未必是穷人,财产并不是区分平民和贵族的标准,“平贵斗争”不能简单地说成穷人与富人的冲突。


在拉丁文中,平民这个词是plebs,指的是普通人大众就平在他们不是特权阶层。而所谓的贵族,就贵在他们的特权和政治地位。


在中文中,“贵族”这个词常常是一个松散的概念,泛指社会上层。很多时候,这个词对很多人(包括学者)来说都意义模糊,似是而非。但它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也可以指一个边界分明的群体或阶层。


在平贵斗争中,我们用贵族这个中文词对应的是拉丁文中的patrici(i)。罗马人自己关于patrici/patricii有几条界定,其中最主要的两条是这样的:


第一,我们在第二讲中提到过,罗马人认为罗穆路斯(也就是是传说中的罗马建城者和第一位王)曾选出100名顾问团成员,他们被称为patres,我们一般译为元老,他们的后裔叫做patrici(i),也就是所谓的贵族


第二,这些贵族的身份是世袭的,也就是说只能是出生在这些家族的才能够被称为是patrici(i)


所以,在古代作家的叙述中,贵族的起源和罗马城一样古老,他们有着尊贵的地位,并且一开始这个阶层的定义就很明确。


在共和初年,他们和平民之间的矛盾焦点在哪里呢?罗马时代的史家点出了三个核心问题:债务、土地以及担任公职的资格问题,也就是说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都有冲突,而这些冲突是相互交织的。


关于债务问题,古代的史料,包括李维、哈利卡纳索斯的狄奥尼修斯(Dionysius Halicarnassus)、普鲁塔克的记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故事。这几位作家,李维大家应该已经很熟悉了,前面几讲中多次提到过他。


李维用拉丁语撰写了一部《自罗马建城以来史》,从罗马起源一直到他自己的时代,也就是奥古斯都时代,很可惜的是这部著作并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


哈利卡纳索斯的狄奥尼修斯和李维是同时代人,他是希腊人,曾在罗马居住,用希腊语写了一部《罗马古事纪》;


普鲁塔克比他们晚了近百年,是公元一世纪的作家,最著名的著作是用希腊语写成的《希腊罗马名人平行列传》。如果大家要去接触原始史料,可以从这几位着手。


回到债务问题,在早期罗马共和时代,有一种叫做nexum的制度,nexum是什么意思呢?债务人在还清债务之前成为债权人的“债务奴隶”。


债务人理论上并不失去公民权或自由身份,所以不是真正的奴隶,但会遭受债权人的形形式式的盘剥或霸凌,特别是作为劳力去耕种债权人的土地。


在罗马史料中,对债务问题最大的控诉常常集中在自由人因债务受到侮辱,公民地位受到威胁,贞洁受到侵蚀,而不是侧重于经济方面。也许这样才能有效地渲染债务的负面社会效应和揭露债务的黑暗。


公元前495年,一些深受债务之害的老兵,控诉他们在外为自由和征服而战,在罗马城内他们却被自己的同胞奴役和压迫。比起和平时期,平民的自由在战争时期更能得到保障。


有位衣衫褴褛、须发凌乱、面色惨白、瘦骨嶙峋的老人冲上广场,大家认出他曾经在军队中担任过军官。他让大家看他胸前的伤痕,那是战争给他留下的光荣印记。


当人们问他为什么会落到今日这样不堪的田地,他答道:在战争中敌人抢走了他的庄稼,他的房子被烧毁,财产被掠夺,牲口被赶走。他因为缴不起税收,不得不去借贷。在高利之下,他的祖产被抢走,他本人被债权人囚禁折磨。


他向围观的人们展示他后背上新鲜的鞭痕,一时间群情激愤。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


又比如说,公元前326年(一说313年),有位年轻貌美的男孩子盖尤斯·普布利乌斯(Gaius Publilius),或者是被他父亲作为债务抵押,或者自己借债埋葬父亲,总之他成了放高利贷的帕皮利乌斯的债务奴隶。


这位帕皮利乌斯垂涎普布利乌斯的美貌,试图引诱他,遭到拒绝之后,又强暴未遂。恼羞成怒的帕皮利乌斯,扒了普布利乌斯的衣服鞭打他,男孩受私刑引起了民众的极大愤怒和同情,乃至导致立法废除nexum,禁止人身抵押,禁止债务奴役。


虽然并不一定所有的债权人都是贵族,但是在罗马人自己关于“平贵斗争”的叙述中,债务问题是和平民和贵族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直接挂钩的。这种不平等因为土地和政治资源分配的不均不断得到强化。


罗马时代的叙事强调早期的最高公职是由贵族垄断的,平民没有担任最高公职的资格,也正因为如此,埋下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矛盾激化的伏笔。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说法是古代作家的,我们稍后会谈到这些说法的漏洞,还有现代学者是否同意这些说法。


那么平民是如何去争取自己的权益的呢?平民的优势在于他们占人口的大多数,是劳动力的主体,也是军队的主力。他们所采取的斗争方式不是刺杀执政官(虽然有人曾提议这么做),也不是内战,而是撤离


这是个类似“罢工”或者“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手法,他们撤离罗马城,以圣山或阿文丁山或其他城外山头为据点,不为战争提供兵力,以此迫使贵族让步。也就是说早期罗马共和国内部的斗争并没有采取大规模暴力冲突的方式,不是通过流血来进行的。


古代的史家一共列出了五次撤离运动。当然,作为现代读者,我们可能会问,这些撤离运动的领导者是谁?或者说能不能具体到某些意见领袖?还是平民的集体决策?


但罗马时代的史家对于这些语焉不详,闪烁其词,甚至有时用“夜间会议”(“夜间”在古代通常用来指代非法的、秘密的,等等)这样的说法一笔带过,这些所谓的夜间会议可能指的就是平民的组织会议。


但是平民在元老院(元老院是由贵族组成的)中也有同情他们的人,这一点是比较明确的。有元老曾经提议废除所有债务,有的提议只废除近来打过仗的人的债务;当然还有元老完全反对废除债务,他们是站在平民对立面的。


公元前494年,罗马在和领邦打了一场胜仗之后,凯旋的将领在元老院提议缓解债务,但是遭到元老院的拒绝。之后,尚未卸下兵甲的士兵撤离到圣山(也有说是阿文丁的),这就是第一次撤离运动。


元老院着了慌,担心如果需要对外开战却没有人参战,于是派遣梅内尼乌斯·阿格里帕去和撤离的平民谈判。这就出现了这一讲开头的那个场景,梅内尼乌斯讲述了肚子和四肢的寓言,寓意大家只是职能不同,但都属于一个有机体。


当然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个寓言其实是在为社会分层、权力不均进行辩护,把不平等合法化。不过,据古代作家说,他的说辞打动了撤离的平民。而这次撤离的成果斐然,导致了平民大会的创立,也就是说平民有了自己的议事机构,另外一个重要成果是平民保民官的设置


保民官也翻译成护民官,这个职位的设置是出于保护平民对抗贵族。在罗马史上,这个官职的数目最初是2名(也有说是5名的),后来会增加到10位,并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保民官可以召集会议;他还拥有一项重要的权力,否决权,只要有一位保民官提出否决,便可阻止议案通过。为了保护保民官的人身安全,他们还享有人身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平贵斗争就这样在抵制与协商、冲突与让步中,一步一步削减了贵族的特权,提升了平民的权益,当然这个过程很漫长也有反复。在这个过程中,把一些不成文的规章制度正式化、成文化,不让它们成为只是一小部分人垄断的秘密知识,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这部成文法产生的过程或许比它的内容本身更具有戏剧色彩。


这部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我们一般称为《十二表法》,这里所谓的“表”,在拉丁文中是tabulae,字面的意思就是“板”。


这些律法是刻在板子上公示于众的,但这些板子究竟是什么材质的,是木头还是铜板还是其他的材质,古代就有不同的说法。所以在这里我用了“十二表法”,而不是常用的“十二铜表法”这个名称。


那么《十二表法》是如何产生的呢?它的重要性在哪些方面?它对平民是否有利呢?我们在下一讲中会讨论这些问题。


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李小丹1998

    最好能一周更新3集才好呢

    大先生说 回复 @李小丹1998: 这周开始就一周三更啦,每周二四六

  • Ivy深圳

    讲得太好了 如果能带点图片和考古遗址发掘的文物就更好了

    刘津瑜_Jinyu 回复 @Ivy深圳: 非常感谢!(最近的几讲中附了更多的图片,包括我自己拍的一些图片。)

  • 13761319bqo

    谢谢。

  • 听众龙哥203786288

    希望老师更新的快一些

  • 幻觉2018

    讲的真好,听了好几位老师讲罗马史,感觉刘老师是最好的。

  • 听友322201155

    刘老师讲的好!应该点赞!

  • Qiang_da

    👍

  • Qiang_da

    👍

  • 听友19537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