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心学课】心里的尘埃是怎么来的?

3.2【心学课】心里的尘埃是怎么来的?

00:00
08:59

3.2【心学课】心里的尘埃是怎么来的?

 

喜玛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单元的第2堂心学课:心里的尘埃是怎么来的?上一节课讲到王阳明把心比做镜子,又说我们之所以和圣人不一样,是因为我们一般人的心蒙上了很多尘埃。并且用这个比喻来解释认为什么有善恶的不同。有人问王阳明:“人都有这颗心,心即理。为什么有人会行善,有人会作恶呢?”王阳明回答:“因为恶人的心,失去了心的本性。“这就是说,有一个清净的本心存在,”恶“是因为失去了这个本心。所以,做人的根本,就是要把这个本心找回来。王阳明有时候把这个本心叫做”道心“,没有人为因素的污染,而被人为因素污染的心,叫”人心“。

 

纯粹法则的核心就是要去掉人心里的“私欲“,让它变得纯洁。用王阳明的话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但,什么是人欲呢?什么是我们应该打扫掉的私欲呢?王阳明列出了五种。

 

第一种是偏于“恶”的私欲。违背了人性的基本原则,伤害别人,违反伦理,也包括平常讲的各种人格上的缺点,比如杀人、偷盗、说谎、虚伪、爱说闲话、嫉妒,等等。这些都是“恶”。


第二种是“过度”的欲望,即使这种欲望是善的,但一旦过度,也会成为“人欲”(私欲)。


陆澄暂住在鸿胪寺,突然收到家信一封,说儿子病危,他心里万分忧闷到难以忍受。先生说:“现在正是用功时刻,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平时讲学有什么用呢?人就是要在这时候磨炼自己。父亲爱儿子,感情至深,但天理也有个中和处,过分了就是私心。人们在这个时候往往认为按天理就应该烦恼,就去一味忧苦而不能自拔,于是陷入了‘有所忧患,不得其正’的境地。一般人七情六欲的表露,过分的多,不够的少,稍有过分,就不再是心的本体,必须要调整适中才可以。比如,父母双亲去世,作儿女的恨不得一下子哭死心里才痛快呢。然而,《孝经》中说:‘不能过分悲哀而失去本性。‘并非圣人要求世人抑制情感,而是天理本身自有它的分寸界限,不可超越太过。人只要明了了心体,自然就不会增减一分一毫了。”

 

过分了就是私欲。


第三种是只为自己无益于别人的欲望。比如“养生”,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私欲”,一个学生问他养生,他这样回答:“一定要这颗心纯乎天理,没有丝毫的私欲,这才是作圣人的功夫。你所说的私欲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入室再驱赶的现象,是被自私自利、可以追求造成的,而不是克治荡除本身的问题。现在你说养生最关键的是清心寡欲,这‘养生’二字,就是自私自利、刻意追求的根源。有这个根源隐藏在心中,就会产生你所说这种情况,就是东边的克除掉了而西边的又生发出来。”

 

另外,佛家的“解脱“”涅槃“,道家的”成仙“,王阳明都认为是私欲,应该摈弃,他的理由是:“我们儒家修养心性,不会离开世间的事物,只是顺应天理、法则自然,这就是功夫。佛家却要远离世间的事物,将心看成幻相,逐渐陷入虚妄寂静,似乎与世间毫无关系,所以,不能用来治理天下。”与世间无关,不能有益于他人的欲望,都是私欲。当然,站在学术的立场,可以说王阳明的这个看法,是带着儒家的偏见。王阳明晚年讲过一句话:“夫道家之长生,释家之解脱,吾儒家皆可得也。“很显然,他受到过到家和佛家的深刻影响,但龙场悟道之后,完全皈依儒家,然后,用了儒家的的视角来看道家和佛家,觉得儒家高于这两者。多少有点偏颇。佛家的自利利他,其实也是完全的无私,只是不能用来治理天下而已。

 

第四种私欲,是“生死之念”,就是看不破死亡这件事,害怕死。这个念头是最不容易去掉的“私欲”。王阳明说:“学问的功夫,在一切声色名利嗜好上,都能摆脱殆尽。但仍有一种生死的念头牵挂在心里,就不能和整个本体融合一体。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不容易去除。如果在这一点上识得破、看得透,那么,这个心的全体就会畅通无阻,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第五种私欲,是任何滞留在心间的念头都是私欲,王阳明对修习的人说:“任何念头都不要滞留在心体上,这就好比一点点灰尘都不能吹进眼睛里。一点点能有多少呢?然而,再少的灰尘,都能使人满眼天昏地暗了“。又说:“这个念头不仅是指私念,就算是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就好像金子本身是很好的东西,但放一些金屑在眼睛里,就会让眼睛睁不开。”

我们内心之所以会有各种尘埃,我们的人生之所以会出现各种问题,根本原因都在于对上面的五种欲望没有觉知,随着欲望在奔波。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记住这四句话,就不会受欲望困扰”,生活中的我们,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各种欲望之中,我们对于欲望要保持警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Wish_ny

    听这一课,解决了一个困扰我已久的问题。原本我看到父母越来越年老,总是会害怕他们去世,特别伤心甚至常常流泪。听了费老师这一课讲私欲,突然明白过来,当父母真正年纪很大,死亡对他们来说可能也是一种解脱,我悲伤只是因为我有私欲,我害怕失去他们的陪伴,害怕孤独。想通这一点我就不会过分难过了,最重要的还是每一天尽可能陪伴他们好好度过。

    根源gy 回复 @Wish_ny:

  • 1518179owio

    费老师,很喜欢您的课,内容让我内心平静!感恩有您

  • 白衣天使妈妈

    每听一遍,就有新收获,感恩费老师!

  • 天竺晴松

    老子《道德经》有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也用镜子做比喻。

  • 天竺晴松

    感谢老师

  • 行舍1987

    老师,您是我的贵人。愿您和您的家人六时吉祥,平安顺遂

  • 根源gy

    任何念头都不要停留在心上。物来则应,物去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