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九地篇2

《孙子兵法》 九地篇2

00:00
21:49

上期讲到:
李靖讲了七种死地的情况:


一、“进军行师,不因向导,陷于危败,为敌所制”


进军行师,没找向导,自己盲目前进,迷了路,陷入危险的败局,为敌人所牵制。


所以,我们学习死地,重点不是学习到了死地怎么作战,而是学习怎么不被逼入死地,陷于绝境。李靖的第一条,就是地图一定要研究清楚,行军一定要有向导,才不会陷入死地。历代名将,都是把地图看得滚瓜烂熟,没事就看地图。当年刘邦破秦入关,萧何就是先去的国家档案馆把天下地图全收了。林彪、粟裕打仗不打仗,都是成天对着地图发呆,胸中百万雄兵在那地图上来回演习。


二、“左谷右山,束马悬车之径”


左有深谷,右有高山,马得牵着,车轮子都有一部分悬空的线路。敌人来了都不用打,挤一下我们就全掉下去了。


三、“前穷后绝,雁行鱼贯之岩”


前后都没路,只能雁行鱼贯一个跟一个通过的悬崖。


四、“兵陈未整,而强敌忽临,进无所凭,退无所固”


刚抵达战场,兵形未整,既没有构筑工事,也没有来得及列阵,敌人就冲过来了。这时候要前进,没有策应,形不成冲击力;要后退,没有掩护,一退就成了溃退。


这种情况怎么办,兵法前面已经讲了,先处战地者胜,后处战地者败,以虞待不虞者胜。所以别人早准备好了,我们则乱哄哄的才到,没组织起来。所以基本就是个败局,没办法,只能一团混战,看自己平时训练,将士战斗力如何,看有没有能力挽狂澜的英雄岀现,杀出一线生机了。


如果有幸活出来了,千万记住下回,一定要先到战场,先准备好。如果敌军已经先到了。咱就不到那儿去,隔三五十里扎营布阵,引他来。那“兵陈未整,而强敌忽临,进无所凭,退无所固”的就是他了。赵奢破秦军,离敌营五十里下寨,引他来,留五十里路给他走,就是这招。


五、“求战不得,自守莫安,驻则日月稽留,动则首尾受敌”
意思是说你想去打对方又打不着敌人;自守,又无险可守。驻扎则旷日持久,没有转机;行动则前后受敌,动弹不得。


六、“野无水草,军乏资粮,马困人疲,智穷力极”
比如进了戈壁沙漠,人无水,马无草,军无食,马困人疲,力量到了极限,穷途末路,无计可施。


七、“一人守隘,万夫莫向,若彼要害,敌先据之。如此之利,我已失守,纵有骁兵利器,亦何以施其用乎”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害之地,被敌人先占了,卡住了我们的脖子,再有骁兵利器,也发挥不出来了。


遇到这七种死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当须上下同心,并气一力,抽肠溅血,一死于前,因败为功,转祸为福。


吴王问孙子:“吾师出境,军于敌人之地。敌人大至,围我数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励士激众,使之投命溃围,则如之何?”


我军被包围在死地,如何激励士卒突围?


孙子回答:“深沟高垒,示为守备。安静勿动,以隐吾能。告令三军,示不得已。杀牛燔(fán)车,以飨吾士。烧尽粮食,填夷井灶,割发捐冠,绝去生虑。将无余谋,士有死志。于是,砥甲砺刀,并气一力,或攻两旁,震鼓击噪,敌人亦惧,莫知所当。锐卒分行,疾攻其后。此是失道而求生。故曰,‘困而不谋者穷,穷而不战者亡。’”


意思是: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做好深沟高垒,向敌人显示我们要坚守,安静勿动,敌人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然后开动员大会,告诉士卒们危急的形势,把牛杀了,车烧了,大家吃一顿大餐,准备做个饱死鬼。把粮食烧了,水井填了,灶平了,不准备做下一顿饭了。大家都剃光头,帽子扔了,头都不要了,留帽子有何用?


这样通过各种发狠的仪式,把大家都激励起来,以必死之心,冲出去。


不过,但凡像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九死一生”的情况都很惨,存活率都太低。所以,我们还是思考怎么极力避免不陷入死地。
但迫于无奈陷入死地之后怎么办?那没办法,就得有必死决心了 ,但求死得够本,多捞几个垫背的,或许呢还有有生的可能。
就如韩国电影《鸣梁海战》里,当韩国军队面对强大的日军,将士们都很害怕,纷纷问主将李舜臣该怎么办。李舜臣说了一句话:“你们还想活呀?明天我们都会死!”目的就是断了大家生的念头,激起大家必死的决心,增强战斗意志!


这里吴王又问孙子:“若吾围敌,则如之何?”


就是说如果是我们把敌人围在死地呢?


孙子答:“山峻谷险,难以逾越,谓之穷寇。击之之法,伏卒隐庐,开其去道,示其走路。求生透出,必无斗意,因而击之,虽众必破。”


大意就是说:那就别围死了,一定给他开一条生路,留个口子让他跑。人一旦有了生路,就不想死,战斗意志就弱了,一心想逃亡求生。这时候在他逃跑的路上埋伏精骑,跑一段吃掉一截,再跑一段再吃掉一截,一路追杀,不仅更能保障全胜,而且保证我军少受损失。


比如你围了一千人,如果围得水泄不通,务求全歼,你可能要付出八百人的代价,因为那是一千亡命徒啊。如果留个口子给他们跑,然后沿途一截一截地吃,这样损失更少!


原文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意思是:凡古代善于用兵的人,有如下几条指挥艺术:


1、能使敌人前后不能相及,也可以说是让敌军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
梅尧臣注:“设奇冲掩。”埋伏奇兵,冲散他、掩杀他,让他首尾不能相应。


2、众寡不相恃。
能使敌军主力和小部队不能相互依靠。梅尧臣注:“惊扰之也。”
3、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
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应,上下不能收容,散乱、仓皇,都找不到组织了。


4、卒离而不能齐,兵合而不能齐。
士卒散乱不能集合起来,集合起来也不能形成整齐的阵列。


杜牧注:“多设变诈,以乱敌人,或冲前掩后,或惊东击西,或立伪形,或张奇势,我则无形以合战,敌则必备而众分。使其意慑离散,上下惊扰,不能合和,不得齐集。此善用兵也。”


军队,组织起来才是军队,如果没有组织,一百万人也是待宰的羔羊而已。所以指挥作战的艺术,就是打乱敌人的组织。历史上所有的以少胜多,都是人数多的一方组织动员能力差,或指挥系统被打乱了。


5、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能够造成有利于我军的局面,就行动;不能造成有利于我军的局面,就停止。


曹操注:“暴之使离,乱之使不齐,动兵而战。”


李筌注:“挠之令见利乃动,不动则止。”


就是扰乱他,他乱了,有机可乘,就攻击。如果他没乱,就不要进攻。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指挥的艺术是先扰乱敌人。但是,如果敌军不乱,而且人数众多,阵型整齐地向我进攻,怎么办呢?
答:那就先夺其所爱。


曹操注:“先夺其所恃之利。若先居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曹操说“敌军所爱”是什么呢,就是他依恃的有利条件。我们先占了地利,我们就主动了。


张预注:“敌所爱者,便地与粮食耳,我先夺之,则无不从我之计。”


敌人“爱”的,一是有利地形,二是粮食。把这两样给他夺了,他就慌了、乱了,就没法雄赳赳、气昂昂地向我们冲杀了。


前面学的李世民破窦建德的战例,就是三千五百人先夺了虎牢关,把窦建德十万大军挡在关外。然后又寻机灭了窦建德的运粮部队,夺了粮食,窦建德自然就乱了。


原文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为客”,侵入别国,客场作战。


“深入则专”,深入重地,士卒不敢逃亡,只能心志专一,拼命作战。


“主人不克”,敌军抵挡不住。因为我军在重地,敌军在散地。前面说了,散地则无战,他的战斗意志不如我们。


杜牧注:“言大凡为攻伐之道,若深入敌人之境,士卒有必死之志,其心专一,主人不能胜我也。克者,胜也。”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在敌国富饶的田野上抢掠,让三军人马吃饱。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注意休养士卒,积蓄锐气,集中力量,用兵设谋,让敌人无法猜度。


曹操注:“养士并气,运兵为不可测度之计。”


杜牧注:“斯言深入敌人之境,须掠田野,使我足食,然后闭壁养之,勿使劳苦,气全力盛,一发取胜,动用变化,使敌人不能测我也。”


深入敌境,抢掠田野,丰衣足食。然后呢?然后闭壁养之,深沟坚壁,养精蓄锐,气全力盛,然后一战而定。


王翦灭楚,就是这个战法。王翦率六十万秦军灭楚,到了楚国,安营扎寨,深沟高垒,养精蓄锐,每日只是在军营里开运动会,让士兵们投石为戏。楚军挑战,王翦就是闭壁不与他战。秦军人多,楚军也不敢攻进来。这一养,就养了一年!楚人严阵以待了一年,姿势都僵了,开始活动活动,移动军队。楚军一移动,王翦即刻挥师决战掩杀,一战而定,楚国灭亡。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这句话信息量很大。人们看战争,关注的都是战斗本身。而战斗本身,只是战争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孙子说“先胜而后战”,等到开始战斗的时候,那是已经胜了才战的,是胜而战之,不是战而胜之。战前我们要具备什么条件,又等到敌军的什么条件出现在发动,这才是战争的秘密所在。


曾国藩带湘军,没有那么多奇谋巧计,就是扎扎实实,步步为营。在曾国藩的日记里,当士兵旷日持久驻营围敌,他关注的都是肉食够不够,蔬菜有没有,最后下令:每一营,一定要种菜养猪。这样自己有新鲜蔬菜肉食,搞好生活,又能勤劳动,以养精蓄锐。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般用来告诫士卒,国家养你,你要到战场上报效祖国。不过这话原意并非讲这个,出处是《南史?陈暄传》:“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


三层意思。一是养兵千日,兵养着,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你不用,这气力都在。


二是用兵一时,意思是兵养了千日真正的也是为了那关键的一时,敌人有不及、不虞、不戒的时候,迅雷不及掩耳一把用出去,才能制胜。就像两个人拿着刺刀决斗,你刺刀在手里拿着,没刺出去,气力都在。你一把刺出去,没刺着对方,刺刀又没收回来,这时候你就门户大开,气力全无,几乎是不设防的状态,对方一抓住这机会,你就完了。


所以刺刀的力量在于没刺出去的时候,刺出去就得有结果,如果刺出去没结果,恐怕就要被别人结果了。


第三层意思,是上一节说的,防备一刻不能松懈,一松懈,就被敌人端了。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把部队投到无路可走的地方,士卒宁愿战死,也不会逃跑。因为“无所往”,也没地方逃。


死焉不得,士人尽力。


“死焉不得”,士卒敢于拼死,焉有不得胜之理。
曹操注:“士死,安不得也。”


“士人尽力”,士兵到了这种必须得拼尽全力的境地,就不得不尽力了。曹操注:“在难地,心并也”,在危难之地,必须得齐心并力。


《尉缭子》说:“一贼仗剑击于市,万人无不避之者,非一人之独勇,万人皆不肖也,必死与必生固不侔也。”


一个强盗拿着剑在闹市上挥舞乱砍,众人都躲他远远的。不是说这个人很勇敢,众人都懦弱。是因为他不怕死,而其他人都不想死。


兵士甚陷则不惧。
兵士不得已陷于危亡之地,反而人人有了必死之志,也就不怕敌人了。


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曹操注:“拘,缚也。”
不是说把人捆绑在一起,而是如俗话所说:“咱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士卒深入敌境,到了无路可去的地方,就像被捆在了一起,必须尽力齐心决一死战。


杜牧注:“不得已者,皆疑陷在死地,必不生,以死救死,尽不得已也,则人皆悉力而斗也。”


“以死救死”,这四个字很关键,就是完全放弃生念,心想就算死,也要多捞几个垫背的。或许反有生机。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这样的军队,不用整顿告诫,都懂得戒备;不要上级要求,都懂得出力;不要约束鼓励,都能亲密团结;不用三令五申,都会遵守纪律。


张预注解说:“同舟而济,则吴越何患乎异心也。”


张预说的,是一个成语:吴越同舟。春秋时,吴越两国世代交战,两国是敌国、仇国。一天在一条渡船上,两国百姓都有,相互敌视。船到江心,天气突变,风雨大作,船眼看要颠覆,必须马上爬上把桅杆把帆降下来。这时船上的人,无论吴人越人,都争先恐后往上冲,同心协力,降下了船帆。这就叫风雨同舟,不用人做“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工作,仇人也能变亲人,形势比人强。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禁止迷信活动,消除部属的疑惑,哪怕战斗至死,士卒对主将也不存二心。


曹操注:“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


杜牧注:“黄石公曰,‘禁巫祝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恐乱军士之心。’言既去疑惑之路,则士卒至死无有异志也。”禁止巫婆神汉为士卒卜算吉凶,以防乱了军心,则士卒专心致志,誓死作战。


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将领装神弄鬼,给军队卜算一个大吉大利,让大家奋勇作战。田单守即墨,就用这办法,让一个士兵扮成神仙,向他行礼,侍奉他,每发令,都说是神仙的意思。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


我们的士兵没有多余的钱财,不是他们不爱财货,是要钱就不能要命;我们的士兵没有贪生怕死的人,不是他们不想长命,是不拼命就不能保命。


曹操注:“皆烧焚财物,非恶货之多也;弃财致死者,不得已也。”


杜牧注:“若有财货,恐士卒顾恋,有苟生之意,无必死之心也。”


张预注:“货与寿,人之所爱也,所以烧掷财宝、割弃性命者,非憎恶之也,不得已也。”


原文
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当作战命令下达的时候,士兵们坐着的泪湿衣襟,躺着的泪流满面。但当你把他们投到除了向前拼命以外无路可走的地方,他们个个都像专诸和曹刿一样勇敢。


专诸有多勇敢呢?他受吴公子光(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的命令去刺杀吴王僚。公子光请吴王僚来家吃饭,专诸去上菜,上一条鱼,匕首藏在鱼肚子里面。当专诸从鱼肚子里抽出匕首刺向吴王僚的时候,吴王僚卫士的长矛已刺进他的背上。但他还是拼尽最后一口气,把吴王僚刺死了。


曹刿的勇敢呢?曹刿就是鲁国大夫,前面讲过的,在长勺之战,让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曹刿。曹刿曾跟随鲁庄公与齐桓公在东阿相会,用匕首挟持齐桓公,定下盟约,收复失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im0110

    老师,为什么没有文字内容呢…… 第一次听不方便的

    曾梓翀 回复 @Lim0110: 不好意思,现在还在老家没电脑,就没有发 ,过几天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