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31期: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2021-1131期: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00:00
11:47


有书君说


在近现代史中,曾经有这样一次运动,直到今天依然在发生着影响力。


它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要力量,推动了民族的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这就是五四青年运动。


它是一次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从这里开始,自由、平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意识主流。


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走上了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成为了近现代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今天有书君带你,穿越百年沧桑,重温五四运动,见证青年觉醒的力量。




一场谈判,见证一场争取


1919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27个国家正在召开一场国际会议。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著名的“巴黎和会”。


谁也没有想到,一场以和平名义召开的会议,会在中国国内引发轩然大波。


当时的中国大总统袁世凯,因为复辟被讨伐忧惧而死,国民政府自此分裂,南北分治,中国的政治陷入了权力角逐的危机。


辞退了段祺瑞政府财务总长的梁启超,意识到这次会议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国家地位很重要;


便以个人名义组织了一个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代表团,前往欧洲考察的机会,以民间代表顾问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请求各国代表支持中国,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和会”并不和平,为了彼此的利益,战胜国们在会议上激烈辩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更是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当时日本政府认为,根据之前签署的,殖民化中国的“二十一条”和《民四条约》的约定,应该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这种赤裸的剥夺和侵略,让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愤怒了。


一个身穿呢子大衣,叫顾维钧的清瘦年轻人,挺身而出,利用自己的所学,发表了义正言辞的拒绝。


他分七个层次申明了国家主权不容窃取的立场,告诫日本政府,所谓的“二十一条”,“民四条约”,都是被迫签的,没有问过中国民众的意愿,不具备真正效力。


他坚决地说:


“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就犹如西方的耶稣。

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上,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这年轻人有力的言论,博得了在场人的一片喝彩。威尔逊总统更是起身与之握手,表示支持中国的利益。


而顾维钧那句“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经过巴黎媒体的披露,也马上家喻户晓,赢得了无数赞成中国主权独立的流量。


没有想到的是,中国代表团在和会上为争取民族权益唇枪舌战,背后的北京政府,却发来密电,同意签署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认可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一面是熬尽心力的周旋和争取,一面是卑躬奴膝的妥协和放弃,处在夹缝中的代表团,何去何从?


这焦灼的境遇中,以梁启超为首的代表团做出了一个影响中国历史的决定:


把巴黎和会的真实情况,通过电报的形式,发回国内,让中国的民众参与到国家主权的决策中。

 

五四运动,由此拉开了大幕。




(顾维钧)




一次思潮,燎原一次星火 


从1919年4月24日开始,梁启超将巴黎和会的真实情况,通过电报,源源不断地发回了北洋政府的国民外交协会。


这些令人痛惜的外交黑幕,令时任国民外交协会委员会主任兼事务主任的林长民,异常愤慨。


林长民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的父亲,有担当、有气节。


他对当下政府在山东问题上的妥协,感到难以理解。他决定把这种没有经过民众同意,就将国家主权和领土,拱手送人的卖国行径,公之于众。


敢于向民众捧出一颗透明的心来,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走出抉择的智慧。


林长民深知,中国的民众,经历过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袁世凯窃国复辟,军阀混战等闹剧的洗礼,自由、民主、文明的风尚,正在唤醒国人的主权意识。


从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到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青年为主力军,创立《新青年》,将矛头对准政治和思想一起腐朽的封建主义,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正如雨后春笋一样疯长。


1917年,随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火炬,也通过《新青年》传递到了中国。


掀起了以青年人为主力,介绍西方进步文化,提倡科学、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新文化运动。


受到这一运动的影响,一批进步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携带着思想解放潮流,为“五四青年运动”的发起,奠定了最适合的土壤。


加里宁说:“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品质。”


这种品质,是敢于去抗争不公平,是敢于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也是敢于担负历史使命,更是敢于辟出新的革命道路。


基于这样的社会思潮,林长民撰写了一篇名为《外交警报告国民》的文章,拜托当时在北大任教的梁敬錞,发表在了5月2日的北京《晨报》和《国民公报》上。


文章中,毫无保留地把巴黎和会的电报原文刊发,同时发出了言辞沉痛的告国民书:

“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国,还要被他国瓜分国土,真是让人悲哀。林长民决绝的呐喊,成了导火索!

 

于是一场民族复兴之战,国土捍卫之战,思想解放之战,爆发了!




一次运动,推开一个时代


1919年5月3日,北大学生高君宇、许德珩在看到林长民的文章以后,连夜召集各高校学生代表,在北大政法礼堂秘密集会。


他们邀请当时北大新闻学会的导师、《国民》杂志顾问邵飘萍,介绍巴黎和会的情况,号召新青年们,用青春热血,挽救民族危亡。


这振臂一呼,令很多有志青年热血沸腾,现场群情激昂,大家纷纷走上演讲台,发表演说,令场面一度因为悲愤而失控。


当时,北大学生谢绍敏,双眼含泪,咬破手指,用自己的鲜血悲痛地写下了“还我青岛”4个大字;


另一名叫刘仁静的学生,更是想用血溅当场的方式,以铭心志,幸而被身边同学把刀夺下,才避免了悲剧。


这种冲动,如同潮水,奔流激荡,不可遏制。最后凝聚成了游行示威的风暴。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三所高校的师生三千余人,不顾北洋政府阻挠,高举着“取消二十一条”、“宁为玉碎,勿为瓦全”、“拒绝和约签字”等标语,在天安门广场集会,发起了“五四运动”。


北大新潮社的罗家纶撰写了“五四运动”《宣言书》,宣讲中国当前危局,号召各界民众团结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捍卫国家领土完整。


在这种纲领下,学生们自发的组织讲演团,成立国货维持会,组织护鲁义勇队,誓与青岛共存亡。


短短几天,参加罢课的学生已经超越了2.5万人。


激愤的游行队伍,冲进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和北洋军阀派遣的警察发生激烈冲突。


为了镇压和制止学生们的举动,政府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


当局大量逮捕学生,却不料引发了更大面积的暴乱,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发生了和北京一样的运动。


各界声援,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民众抵制日货,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停止签字。

 

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北洋政府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好放弃了签约,并且向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发电,命令他们,拒绝签字,“果敢签者,请公不必生还”。


五四运动获胜!






一次学潮,引发一场高潮


然而,巴黎和会上,青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1921年,在美国华盛顿会议上这个棘手的问题,又被拎出来。


经过了多轮会议的磋商,签定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将对青岛的瓜分,改为了“胶济铁路、青岛盐厂和青岛、济南的电台由中国赎回”。


这一结局,差强人意,但是也成为了中国政府外交史上的转折性成果。


而五四青年运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马克思:“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五四运动以后,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被屈辱压抑的尊严,开始觉醒,催生出了适合中国发展的政治道路,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


青年力量自此更加崛起,当时五四运动的领袖闻一多、瞿秋白,周恩来、张太雷,陈潭秋、高君宇,此时23岁...... 都成为了对未来中国影响深远的人物。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


1939年,“5月4日”被正式命名为“青年节”,用永恒定格的方式完成了对青年精神的承继。


它让我们铭记: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青年的力量,这是一种爱国精神,也是一种家国担当。


青年人必须不忘初心,继往开来,青年也必须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才能让活力创造不朽,让青春永不散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