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048.外戚始专政

中国历史真相 | 048.外戚始专政

00:00
21:00

本期内容:

1. 王霸杂用是“昭宣之治”的秘诀吗?汉元帝的“柔仁好儒”却让国家走下坡路?

2. 郅支之战为汉匈百年之战画上句号, “昭君出塞”故事为何如此出名?

3. 汉朝的外戚专权怎样逐步加剧?

4. 刘向和刘歆有些什么样的学问成就?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汉帝国在武帝之后,经历了昭、宣两位皇帝,采取了合适的政策,从皇帝到老百姓,大家的小日子都过得美滋滋,史称“昭宣之治”。


关于汉帝国昭宣之治的秘诀是什么,历史上有很多人都论述过,我这里呢,给大家介绍一下汉宣帝晚年,和他的太子刘奭的一番对话,也许大家可以从中一窥端倪,有所感悟。

            

                                 

我们说刘奭这个孩子从小就学习儒家的各种经典,结果是越长越像一个知识分子。史书上说“柔仁好儒”,也就是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满嘴之乎者也,仁义礼智。


有一次,这孩子可能是实在憋不住了,就和他爹汉宣帝说,您老人家有时候是不是刑罚用得太过了?我建议您多使用一些儒生作为官员。结果汉宣帝当时脸色大变,厉声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这话的意思就是我们大汉王朝有自己的制度,走自己的路,那就是以法家的霸道和儒家的王道结合起来的王霸杂用,怎么可以只用儒家。


然后汉宣帝想了想,又对自己的儿子解释了一下,他说之所以不用儒家,是因为大多数儒家知识分子不考虑实际情况,喜欢空想和夸夸其谈,而且总是觉得书上写的过去好,今天的事情都不对,让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也就是搞不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区别,最后不知道该坚持什么。


实话实说,这番话应该算是执政的一条真理。汉宣帝的基本原则是治国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要纠结于什么儒家法家,或者什么其他思想,啥玩意好用,你就要用啥玩意。很可惜,他儿子听不进去,虽然不敢和老爹顶嘴,但肚子里的不以为然还是溢于言表,弄得汉宣帝多次想废了这个太子。但每次一想起这个孩子他娘许平君的音容笑貌,总是长叹一声,作罢了事,但嘴里还是经常感慨“乱我家者,太子也”,大汉王朝也许就要栽到我这个儿子手里吧。


公元前49年12月,汉宣帝刘询病逝于长安未央宫,在位25年,享年43岁。这哥们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的几乎无差评的皇帝,这一点他应该很自豪。


前面我们说过,商朝天子死了给庙号,周朝天子死了给谥号,秦朝啥也不给,因为秦始皇不喜欢儿子议论老子。但是汉朝就啥都给,既有庙号,又有谥号,不过西汉皇帝这个庙号给得极其吝啬,200多年,只有四位皇帝被后代给了庙号,那就是太祖刘邦刘老幺,太宗汉文帝刘恒,世宗汉武帝刘彻,最后一个就是中宗汉宣帝刘询,这几位的庙号被光武帝刘秀确认之后保留下来,其他皇帝都没有庙号,即便原来有,刘秀也大笔一挥,给抹去了。


至于说庙号大流行,人手一个要等到东汉以后,尤其是到了唐朝,那些家伙脸皮更厚,不仅人人有庙号,连谥号都越弄越长,我们到时候再说。

                    

                                     


汉元帝刘奭上台之后,果然是重重地启用儒生,以儒家治天下,同时开始依赖宦官,不过在评论其政令得失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在他统治的16年期间出现过的两个著名人物,都和匈奴有关。


第一位是关内侯陈汤,此人于公元前36年出任西域都护府的副校尉。所谓的西域都护府,正是刚死了的汉宣帝设立的,就是汉王朝管理西域的政府衙门,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保护汉帝国商人们的安全,顺便地有时候给西域各国调节一下纠纷。


那时候匈奴已经被汉朝打得七零八落了,单于也多了起来,有一个叫郅支单于的,有一次发神经,扣押了汉朝的两个使者。这位陈汤副校尉听说这事儿之后,就假传圣旨,胁迫自己的上级,调集人马以极其迅猛的速度直插郅支城,也就是今天哈萨克斯坦的塔拉斯河附近,把这位郅支单于的脑袋砍了下来。



 

48-1 陈汤灭北匈奴之战(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后来他又联合上级给汉元帝写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的最后一句话是:“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也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出处,而这场郅支之战结束也意味着当时世界上,已经不存在表面上敢于反抗汉朝的匈奴单于了,意义还是很重大的,等于是给从武帝开始的汉匈百年战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然,把匈奴彻底从北方赶走那还是要等200年到东汉才可以。


相比于陈汤,第二位元帝时期的著名人物在老百姓中间的名气要大得多,那就是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第二位,“沉鱼落雁”里面的“落雁”。为啥叫她“落雁”?据说她远嫁匈奴的路上,因为伤心而弹奏一曲《琵琶怨》,导致南飞的大雁忘了扇动翅膀,结果劈里啪啦地都掉到了地上,后来金庸老先生在他的武侠小说里创作了很多音乐杀人的段子,是不是受了这个故事的启发,那我就不知道了。


关于王昭君,我们先来破除一个流行的偏见,那就是元朝马致远写的《汉宫秋》,把她写成了汉朝被迫送给匈奴的女人,好像大汉王朝当时怕匈奴怕得要死。你现在应该知道,历史事实应该是恰恰要颠倒过来的,当时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才是那个怂货,他不仅主动归降汉朝,还请求做汉朝的女婿。


汉元帝很高兴,就找了五个宫女嫁给他,想要公主?那是门儿也没有啊,给你几个婢女做老婆就不错了。据《后汉书》说,王昭君因为入宫五年都没看见男人,就主动要求出嫁。嫁过去之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地位相当高,而且还给单于生了一个儿子。三年之后,老公呼韩邪死了,她又按照匈奴习俗嫁给了他的长子,新的单于复株累若鞮,最后死于公元前19年,享年大概33岁,生有一男两女。


正史上关于王昭君,就是上面这几十个字,但此女在民间的记载和各种故事,那就多了去了,而且都富于传奇色彩。


之所以后世对她的纪念这么多,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在匈奴的这十几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民间有很多文化交流,相应地,宁胡阏氏王昭君的大名也在两边的老百姓之间口口相传,虽然都没见过王昭君,但也逐渐把她美化,甚至神化起来。


比如说,大家就可能产生这样一个疑问:这样一位神仙姐姐为啥俺们大汉的皇帝舍得给匈奴?有了问题,自然就有知识分子编故事回答问题,西汉刘歆写的《西京杂记》和后来南北朝的《世说新语》都回答了这个问题,说汉元帝后宫里有一个专门给宫女画像的毛延寿,他贪财受贿,给钱,你就是貌如天仙,不给钱,你就是丑八怪。咱们正直的王昭君是坚决不给小费,结果这位毛延寿就把王昭君画成了香港电影里的如花,丑得厉害,那很自然地,汉元帝就不召见她。后来看见了美艳的王昭君,为时已晚,已经成了呼韩邪单于的女人,元帝气得差点吐血,回头就砍了毛延寿的脑袋。

 

47-2 唐朝名画:明妃出塞图


这事呢,我只能说,无论是《汉书》还是《后汉书》都没有任何记载,连毛延寿这个人都没有,而《西京杂记》和《世说新语》属于娱乐新闻和网络小说范畴是确定无疑的,所以,信不信由你。

 

                                 


前面我们说,汉元帝在位期间,汉朝的政策向儒家开始倾斜。本来这也没啥,历史上宣称以儒家治国的多了去了,但是事情坏就坏在元帝自己也信了,啥意思呢?也就是他作为至高无上的掌权者,相信只要用儒家的爱和仁政就能够治理这个国家,比如说他的辅政大臣萧望之被宦官仆射、石显等人逼死了,他一边痛哭流涕,一边让石显等人脱帽谢罪了事,你宽厚到了这个地步,在大臣眼里,那和一个傻子也没啥区别了,处处被糊弄。


在经济政策上,他按照儒家的不与民争利原则,取消了盐铁国营,显示俺爱民如子。可是你太爷爷辈儿的汉昭帝当政的时侯,开过一个盐铁会议,那个会议纪要早就告诉你了,取消国营之后,最大的弊病就是便宜了社会上的土豪。


就算你想爱民,开放盐铁,你也必须想个法子让那些家伙老实点,就算你自己傻,没办法,你也可以学学你爹汉宣帝,用酷吏来对付土豪,时时刻刻警告他们不要赚钱赚疯了,祸害老百姓。


很可惜,汉元帝几乎是放任不管,还自诩为不扰民,那经济彻底自由之后啥样呢?地方上马上崛起一批富可敌国的土豪,他们开始和权贵勾结,横征暴敛,肆意兼并土地。最要命的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真的没有违反帝国的法律,俺有钱,你还不让俺买地屯田吗?结果就是大批农民逐渐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汉书》上说,“孝宣之业衰焉”,他老爹时期的盛世逐渐走向衰弱。


《资治通鉴》上对他有一句评语,叫“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这哥们太好糊弄,而且自以为爱民如子,但始终也没明白大道理。


公元前33年农历五月,42岁的汉元帝刘奭在长安未央宫驾崩,在他之后上位的就是汉成帝刘驁,西汉最后一位有点儿实权的皇帝,他的亲生母亲叫王政君,也是一位及其牛掰的皇太后。

     

                                     四


这位刘驁年轻的时候和他爹一样,爱读经书,喜欢文辞,史书上说宽博谨慎,又说“宣帝爱之,自名曰骜,字太孙,常置左右”,也就是他爷爷汉宣帝就非常喜欢他,不仅给他起名字,还经常带着他玩,可以这样说,他爹汉元帝刘奭能当上皇帝,主要是因为一个好妈和一个好儿子。


就是这么一个老实本分,饱读诗书的孩子,长大之后却逐渐沉迷于酒色,等到即位了,大权在握,更是肆无忌惮。我严重怀疑他可能是误读了色情文学,开始的时候,对女人还没兴趣,专门喜欢小男孩。


最宠幸的一个小男孩叫张放,《汉书》上说这个小孩“少年殊丽,性开敏”,那就是长得和女孩子一样漂亮,并且性格开朗聪明。刘骜的娘,太后王政君最后没办法,只好把这个小男孩流放,张放最后死在了外地,史书上称“思慕哭泣而死”,听起来很感人,真假那就不知道了。


张放死后,刘驁的兴趣总算是转移到了女人身上,先后喜欢了许皇后、班婕妤、卫婕妤、许美人等,但最出名的还是大名鼎鼎的赵飞燕姐妹俩个。俗话说,环肥燕瘦,环肥指的是唐朝的杨玉环,而燕瘦就是成帝刘驁的这个赵飞燕。


此人体重之轻令人发指,据说可以在侍卫的手掌上跳舞,汉成帝每次看她在外面跳舞都提心吊胆,怕大风把她吹到天上去。你听了羡慕一下就好,实话实说,赵飞燕这个技能肯定不是减肥就能达到的,一定是先天的骨头特别细小。后来她更加漂亮的妹妹也被汉成帝接进宫来,这俩姐妹从此专宠后宫,公元前16年赵飞燕被封为皇后,她妹妹被封为昭仪。


顺便说一下,这姐妹俩在正史上都没有名字,飞燕是称号,而她妹妹野史里的名字是赵合德,不过《汉书》和《后汉书》都称她赵昭仪,并没有名字。


和王昭君一样,各种野史小说对赵飞燕姐妹俩都特别偏爱,但和王昭君不一样的是,赵飞燕姐妹一般都出现在古代色情小说里,最著名就是短篇小说《飞燕外传》。明朝思想家胡应麟称之为传奇之首,文笔精细,人物性格鲜明,像“红颜祸水”“温柔乡”这类形容女性魅力的词汇都是出自这本书。

                

                               


在汉成帝执政期间,他老娘,皇太后王政君的势力也迅猛崛起,以王凤为首的王家七兄弟比后来传说中的七个葫芦娃还牛掰,全都封侯不说,而且还把持着重要部门。王凤的头衔是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和霍光一样。


大司马大将军大家都知道了,那这个领尚书事是啥玩意?其实这个不是官衔,是一种兼职,所以叫领,或者录。尚书事简单地说就是秘书长,他的重要性在于所有你写给皇帝的信件,都要先经过他,而且他还有一定的权力进行批复,并且按照规定,他还可以对皇帝批复的奏章进行驳回。


简简单单四个字,领尚书事,这里面蕴含着极大的权力,一旦你的脑袋上有了这四个字,巴结你的人自然有大把,但是想着把你脑袋拿下来的更多,以至于王凤听到让自己领尚书事时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害怕,汉书里说“凤于是惧,上书拜谢曰:‘宜亲览万机以当天心,因乞骸骨辞归’”虽然我是你亲舅舅,但是这个官帽子有点大,我想退休行不行?


当然不行,汉成帝当时就指望七个葫芦娃舅舅帮自己干掉原来的权臣宦官石显,这个目的最后是达到了,但石显被干掉之后,他的这群舅舅们尝到了权力的滋味,自然不会再还给他刘驁,尤其是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从开始的不敢接手权力,到后来肆意弄权,完全不把自己外甥汉成帝放在眼里。


我们说在古代,王凤兄弟七人这样的身份,都叫做外戚。所谓外戚,就是皇帝老妈或者老婆的娘家人。你要是问,是不是汉成帝开启了外戚执政?不是的,这应该算是他们西汉老刘家的一个传统。


我们先不说当年红极一时的吕雉家族,就说王凤的前任,名字叫许嘉的大司马,那就是汉宣帝皇后许平君的堂弟,等于是汉宣帝的小舅子。再往前,汉武帝设立大司马,那也是为外戚准备的,连续三任,卫青、霍去病、霍光,都是娘家人。


不过以前的外戚,再能折腾,权力也大不过去皇帝或者权臣。可是到了汉成帝这里,情况就有了变化,因为这个成帝是个怂货。这事儿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事例来说明一下。


话说有一次,汉成帝听说一个叫刘歆的人学问好,这个刘歆就是前面说过的《西京杂记》的作者,他和他爹都是西汉末年的大知识分子。他爹叫刘向,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很出名,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楚辞》《山海经》还有《战国策》都是此人校对整理的。


尤其是《战国策》,哲学观接近道家,政治观接近法家,关键还是一部比较严谨的史学著作合订本。所以虽然历代儒家弟子都说《战国策》是邪书,可对于我们这种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在诸子百家里不选边站的,《战国策》那就是宝贵的不得了的参考材料。换句话说,它越是和儒家经典对着干,我们就越喜欢,总算是看到不同意见了。


刘向除了编辑和整理,自己也写过一本书,叫《列女传》,等于是给古代妇女同志们写了一本传记,比如伟大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出自这本书,前面我们说的妲己、褒姒等祸国殃民的美女故事也有很多出自这本书。


这个刘歆虽然文学上不如他爹,可是人家博学,什么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创造的五德朝代交替论,编制三统历这种近似现代天文年历的,当时谁也看不懂的东西,还有计算木星运行周期,确定圆周率为3.15417等等,反正就是一个万事通,啥玩意都懂,啥玩意都研究。


不过刘歆的最大影响是他没有跟着董仲舒新儒学的“今文经学”一路走下去,而是去发掘先秦时期的古代书籍,抢救了一大批古文经典,开创了“古文经学”的研究。还是那句话,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不同观点的书做参考,当然是好事,就凭这个,也要给刘歆发一个奖状。当然,后来他用这玩意帮着别人进行政治改革失败了,那就另当别论了。


汉成帝听说了刘歆之后,就把这哥们找来聊天,结果是刘歆一顿诗词歌赋瞎白话,把成帝听得是如痴如醉,就想给他一个无足轻重的头衔中常侍,皇帝身边的顾问。实际上这是一个虚职,也就是名誉称号。


这时候左右大臣们就说了,大将军还不知道这事儿呢,成帝就说,提拔一个中常侍这点儿小事就不用告诉大将军了吧,但大臣们坚持必须先告诉大将军才能封官。


汉成帝只好让人把王凤找来,王凤是一点面子都不给,说我看这事不妥。结果是,刘歆还真就没领到这个虚职,回去继续当他那个黄门侍郎的小官,王凤的跋扈由此可见一斑,而汉成帝的大权旁落到了什么程度,也是清清楚楚。所以,汉朝的外戚掌权虽然不是从成帝开始,但外戚专权确实是成帝一朝形成的。


我们继续从刘歆这条线往下说,他虽然没当上中常侍,但也不需要灰心,因为他很快就遇到了另一个黄门侍郎。这两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都有着一样的忧国忧民情怀,有救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可谓是志同道合。而且最合拍的是,两人都觉得只有更古老的儒家经典,才能拯救这个越来越乱的社会。


只不过呢,刘歆偏向于理论,而这个人则是一个实干家,实干到什么程度呢?此人一步一个脚印,从默默无闻的一个学子,一直走到了中华帝国的最高位置,皇帝,他的名字叫王莽。


王莽也是外戚。他是皇太后王政君的侄子,换句话说,他爹和王凤等七人一样,也是汉成帝的舅舅。可是非常悲催的是,他爹和他哥哥都死得太早了,在成帝当上皇帝之前就去世了,家里面没有成年男人,那自然是没办法当官。


公元前33年,王凤当上大司马的时候,12岁的王莽也只能守着自己寡居的母亲、嫂子和年幼的侄儿,清寒度日,看着自己的那帮堂兄弟们飞黄腾达。你说他挨冻受饿,那倒也不至于,但不富裕是肯定的,和其他皇帝舅舅家里相比,自然是天壤之别。


那么对于天生命苦,拼爹没资本的王莽,他能拼什么?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92462ckyi

    主播的风格👍👍👍,读书的时候没听进去的历史都听进去了。

  • 屋前听风

    汉宣帝刘询几乎无差评。

  • 回忆之前忘记之后_4l

    👍👍👍

  • AI牛翠山

    讲的好

  • 玛姬小主

    喜欢主播 这风格绝了

  • 福将_1m

    👍👍👍

  • 童童小乙

    老师到底读过多少书啊,觉得不像这业余人士啊

    Lynda37 回复 @童童小乙: 所以郭德綱說 打敗你不一定是同行 也可能是跨界的

  • 有匪君子_如琢如磨

  • 带口罩

    👍🏼👍🏼👍🏼👍🏼👍🏼

  • 正口味的VC

    沉迷于酒色的皇帝🫅不会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