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地亦无生。”这首达摩传给神光,代代流传下来的偈语,五祖叮嘱六祖要护念流布。而这首祖祖相传的短偈却道出修行的几个重点,那么这几个修行重点是什么?这几者之间又有什么紧密关系?且来聆听张讲师详细解答,你会豁然开朗!
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地亦无生。”
五祖说:“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传法传完了,也说完《金刚经》了,然后说了这段话。说自今而后你是第六代祖,好好地护持。广度有情,不要让这个法给断了。我们先谈有情是什么?有情,梵语叫做萨埵。过去把它翻译为众生。众生什么意思?不是芸芸众生的意思。是内心的众生。贪嗔心、痴爱的心、我慢的心,此起彼落,那个叫做众生。那么比较近代的翻译,翻译为“有情”。贪嗔痴爱,就是有情。心情,喜怒哀乐就是有情。有情,就是受七情所枷锁的,就叫做有情。广度有情,广度这些受尽烦恼枷锁的众生。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地亦无生。”这个偈语实际上是从达摩传给神光,代代流传下来。你看《达摩宝传》里面你就会看到这一句,达摩告诉神光,就是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地亦无生。那么,写写写,写到你手上拿的这一本,你看到的应该是“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对不对?那个是字误,字的偏差。还好《达摩宝传》里面有原文。我们把它改过来,无地亦无生。
我们一句一句来解释。“有情来下种”这个“下种”是把修行比喻为耕耘,耕耘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就是要下种。修行第一步是由认识自身的有情的实相,而建立起明心见性的基础,建立起认识本心本性的基础,从有情去认识自身中的有情作为第一步。那么什么是自身中的有情?有情就是有心情的,有感觉的,有情绪的,凡心中种种好坏的情绪感受都算有情。套句现在的心理学说,正面情绪负面情绪通通算有情。
为什么要从认识自心内的种种情绪感受的真相,才能够展开修行的第一步?因为破坏本性清净的,能够破坏本性的中和的,正是存在人们心中那个起起伏伏的情绪。它在破坏我们一身气血的天然。情绪未起之前本来清净,不是吗,各位想想看,对不对? 情绪未动本来是很畅然的,很太和的,很中和的。而那个情绪正是由一股气所组成的。而气就是道跟性所隐藏的地方。
《易经》是这样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那阴阳是什么?就是气。气就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气就是道。所以,道在哪里?在气里面的整体的造化规则。在天地曰道,在人呢?就曰性。所以性,其实就是在人身上的道。那它都是由什么组成的?能量。能量永远不灭。是一个能量。这个能量在我们身中,在奔动的时候,尤其在胸中,就是我们的情,七情。人们只要贪嗔知见一起,情绪呢就开始起伏。那个气,周身的气里面的造化就开始改变、开始丧失。而那个气的造化就是我们的性。也就是本性的造化规律,会因为情绪一起,它就开始荡然无存。
所以为什么见性要先明心?因为性的这个造化在气里面,气的中和形态下它的造化是非常的天然的。可是情绪一起,气的中和跑掉了,这个造化当然偏离了它的轨道,就往六道的轨道钻去了。因此想要恢复本性的造化规则,必须从观照自身种种情绪起伏的实相来奠定稳固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这个达摩说,有情来下种。先不要急着做多么丰功伟业的事。为什么?因为那一些都在术流动静之内。跟你的本心本性有关的是什么?第一步,是了解你的情绪种种变化的能量的那个真相。叫有情来下种。直到把攀附在心头气机上的贪嗔知见全都能够卸除下来,意思就是说,胸膛中的气不论怎么动,总是没有意义。总是非常轻松的,非常清真的,当你觉悟到这样的感受,这个知见卸除下来,显现心头气机本无意义的清真的真相,那个隐藏在气机里的清真造化才能再度被显现出来,那个叫做见性。
所以明心自己会见性,这个是同一刻的事情。佛经说,一切有情皆具佛性,终归净土。就是这个意思。一切的有情,就是指这些人,烦恼的众生,有情绪的众生,有贪嗔痴爱的众生,有慈悲的众生,有爱心的众生,这一些都算有情,都具佛性,为什么?因为那个有情是什么做的?就是气。气里面的造化就是性。性就是成佛的基本因子,所以叫做皆有佛性。为什么终归净土?因为它的本然只有一个实相,在未加贪嗔痴爱破坏之前,它的实相本自清真,本无意义,本来无物。所以一切有情皆具佛性,终归净土。我们现在虽然被贪嗔痴爱所包围,可是造成贪嗔痴爱那个基本能量却是成佛唯一的凭借。在短短的《中庸》首章里面,子思把这个率性的诀窍表露无遗。
《中庸》是这样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是什么?就是有情。有情来下种,有情,它未发叫做中。中是什么?就是性的静态的实相叫做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发而皆中节是什么?有情一动了,可是照见它的实相,依然中着本性应有的动态实相叫中节。谓之和,虽然是动了,可是不违背它的造化的天然,造化的次序叫做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一个人能够得到我们身内的中和,就是气的中和,也是心情的中和,心情的中和是什么?一则是喜怒哀乐未发,本来大家都中和;一个是发而皆中节,那个是功夫的所在,因为我们现在喜怒一发就是不中和,各位对不对?我这话你想一下对不对?我们认为的失去中和就是喜怒已发,对不对?但喜怒已发才叫做和,发了有了实相,发了还能同一秒钟照见实相,那个叫做和。这个能够在身中推求你的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所有的返本还源的精密造化在这里面已经蕴藏,已经具足的。所以这一切返本造化寄托在中和两个字。而中和寄托在什么?喜怒哀乐。各位你仔细看这个字,对不对?那喜怒哀乐是什么?就是有情。就是身中造成你生命的精密的能量。那能量里面有性,那能量里面有道。
所以为什么说,有情来下种?从这个有情的静态里面本自就中,不必怎么练的。各位你心平气和的时候,那个本性是见的,本性造化本来无缺的。我们会有缺的时候是喜怒哀乐未发,还是喜怒哀乐已发?都在已发的那个环节我们搞不懂。然而圣人的和,正建筑在发而皆中节上面,也就是说,喜怒可不可以发?可以发,当然是可以发。但发怎么能够有实相的问题,这个就是整个禅修训练的主轴所在,也是黄庭禅整个禅修课程的主轴所在。一次两次,若还不能懂,多参加几次,读书会多参加几次,我们现在有好多个读书会。读书会多参加,你讲你的心得,有错误,前贤自然会跟你讲,然后你多听别人讲,慢慢的返观觉照自己,比对自己,就知道原来我们的知见是如此的深,怎么样慢慢卸除不正确的知见,用生活的案例来告诉你比较快,用经典的方式来告诉你比较滞事,也比较不生活化。所以也比较不容易了解。欢迎各位多参加我们的读书会。这个就是为什么《心经》要提倡观自在。
喜怒哀乐未发的自在,还有喜怒哀乐已发还可以自在。就是《心经》头三个字观自在,以及《金刚经》为什么要提倡“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发了,还可以如是观,这个原因所在就是在这里。而其经义就在于“觉有情”。不论你要“观自在”也好,要“如是观”也好,都在观察什么?以观察你的有情为唯一的主轴。内在的有情观照的来,那个实相观照的来,外在其实是本自在。当外在一变化,然后不自在的是谁?是你,对吧?不是外在,外在本来就自在。是你,所以你的什么不自在?你的心情。所以觉有情、观自在、如是观,这是同一个主轴。所以这个修行是从觉观你的有情上面来建立基础的。
第二句,因地果还生。种子再怎么完美不能够自己生长,对不对?它要有一个触媒,它总要依靠着土地才能够生长。你如果握在手上一直放在袋子里面、一直放在抽屉里面,它是不会生长的。它因为什么才会生?因为有地,才能够给它养分。这个是一种比喻,比喻人们的佛性再怎么的完美,也必须依靠着我们这个色身提供给它能量,才能够使佛性展开它返本还源的奇妙造化。那个能量谁要给它?它已经有一个基本的特质,但还要给它一个能量来催促它,它才能够达成不断净化法身的最终目的。
一个种子它的本性已经具足了,但它要一个能量不断提供给它、催化它,它慢慢才能开花结果。那个开花结果虽然是需要这个特质“性”,本性存在,但那个力量是更不可或缺。可是如果你徒有这个力量而没有本性呢,那力量毫无方向。大地是这么的大,如果没有种子,各位,它还能有什么方向?它没有方向,它就是大地。它能量具足但它一点都没有方向。而那么多的种子,它方向具足,可是它没有能量,这两个要不要配合起来才能够成事?要配合起来。这就是河图洛书的奥秘。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然后,地二生火,然后,天七成之,对不对?这就是一个阳一个阴,一个代表方向,一个代表力量,必须要配合。所以因地果还生。就是必须要借由我们这个色身,色身就像是地,而里面的这个佛性,就是那一股气,这两者必须相互配合,离开了我们的色身,这个造化也就没有办法再继续进行。所以为什么说人身难得?原因就在这里。
无情亦无种,假使不去认识心头的种种有情的真相,那就像是农夫想要丰收却不知道要去播种是一样的无知。所以,如果你以无情为功夫为手段,那就等于是这个种子也不见了。不是用无情的,修行是要在有情来下种的。不是从无情来下种的,所以无情亦无种,无地亦无生。假使没有了肉身,就像种子没有了土地一般,就再也发不出芽来了,这就是佛陀为什么告诉人们人身难得的原因所在。
所以这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有情;一个是还要有一个地,对不对?要有情来下种,不能从无情的,顽空是行不通的。那个无念,一念不起;一个情绪不要发,以这个为修行的修炼主轴,纵然是非常辛苦,纵然是也许你很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心思,但这跟成佛之道是无关的。
这首祖祖相传的短偈,实际上道出了几个修行的重点。第一个是:观心,起于心头各种有情的真相,就是喜怒哀乐的真相。观心,就是以这个为主轴的。第二,修行,不只是修一个空空的心,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让种性在我们的色身未坏之前,完成所有返本还源应有的造化功程,这就是所谓的修炼。
一个修,一个炼。观你的心的有情,三心四相,如何把它退却下来是所谓修;而如何在色身未坏之前完成所有拨阴取阳返本还源的造化,那个叫做炼。修炼这个功程,就是我们身中的心、我们的性、我们的命,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为什么要修心?就是要让干扰的因素拿掉。为什么要见性?因为导引的、主宰方向的就是性。为什么要命?完成造化的能量就是命。这三者缺一不可。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103
老师:我已参加《六祖坛经》课程,请问怎样申请黄庭禅的读书会?谢谢
服务体现价值 回复 @冰糖沫沫3: 应该是参加初阶培训,经过分组后会组建训后读书会
要怎么才能加入读书会呢?
存无见 回复 @明玉91: 你
一切返本还原造化就寄托在“中和”,而“中和”又寄托在喜怒哀乐,看来这个“情”对我们是何其重要。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地亦无生。
请问如何参加读书会?谢谢🙏
畅快淋漓啊
感恩讲师!
假使没有了肉身,就像种子没有了土地一般,就再也发不出芽来了,这就是佛陀为什么告诉人们人身难得的原因所在。
怎么加入读书会?
黄庭心学 回复 @泰宇智威龙: 您好 欢迎您添加黄庭书院志工微信htzchina,进入相关经典学习交流群,一起学习探讨。 黄庭书院志工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