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仁政之本不离心

11. 仁政之本不离心

00:00
17:30


什么是“仁”?什么是“仁政”?为什么说“仁”不仅是《论语》里面每一个纲目的根本所在,也是所有儒家经典的根本所在,更是各教圣人性理心法所共指的惟一焦点所在?想要知道这些根本问题的答案,就来听听张讲师的精彩解答吧。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是注重、专注。有道德的人在做任何事必专注于根本上,从根本上建立起来,后续一切的发展自然就会产生好的结果,叫做本立而道生。像树一样,根只要立好了,那个枝叶是自然生出来的。


我们看《孔子家语》的这一段,谈到“务本”的问题:子曰:行己有六本焉, 一个君子行于世有六样东西要注重根本。然后为君子,就可以做君子了。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说立身要有义,义是要以什么为本?以孝为本,肯牺牲,为父母牺牲做得来,为朋友牺牲就做得来,那个叫做义。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去参加丧礼应该要有礼,而这个礼是以什么为本?哀。你的礼数都对,穿什么都对,拿什么礼金什么时候去拜拜都对,但是内心里却高高兴兴,这样算不算致哀啊?这不算致哀,宁可你什么都不对,可是你的内心是那么样的追思,那就算懂礼的人。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打仗怎么排怎么排都会排了,结果排好之后,里面的每一个人怯懦得要命,那这样算不算战阵?这不算战阵哦,宁可战阵乱乱的,每一个人都骁勇善战,都不怕死,这才是战阵的本,是以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就是以农立国,怎么样去治理国家都要以民生利益为第一优先考量。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要领导好一个国家,有很多道,什么是这么多道的根本?就是嗣,嗣是什么?要立太子。通常一个皇帝下面都生十个、八个、二十个龙胎,里面如果你没有先立一个太子,那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都在想,还没有立,那我有机会啊。然后他慢慢长大,五岁、八岁、十岁、十八岁,他十八岁时想着还没有立啊,“那我要不要先开始经营我的一个党,要不然到时候会来不及。”为什么?他就算不想要谋得太子的位,他也要以防被杀,对吧?国家的乱世就慢慢萌生出来了。所以治国虽然有很多事要做,第一件事情要让国家安定,不会说皇帝走了之后国家大乱,那就是立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生财当然是每个人都喜欢啊,而以愿意吃苦耐劳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本如果没有做好,像还没播种,先不要去管别的,修修剪剪都不必了。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亲戚的关系都没有做好,外交却做得很好,那些先别做,先把近的做好。事不终始,无务多业;一个事情从头到尾还不能够做出结果来,不能够看出成效来,不能够尽上你的力气,不必要做得多啦。记闻而言,无务多说;外面到哪里听、到哪里看,依照你听的你看的去说,不必节外生枝。比近不安,无务求远,亲近的都还不安,不必求得太远。是故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迩是近的,近的先修,本的先顾,这是君子的道。


用这段来告诉我们说君子务本,它的道理。凡事必须先务本,才有好结果。这个也正是笔者为什么鼓励所有有志修行的人,在修行之初,必先以彻底观照内心所有真相来作为修行里的第一要务的原因,就是告诉你要务本。这个本不能建立,别的建立起来就像高楼盖在沙滩上是一样的。因为这一点没有做彻底,说什么上乘、最上乘、极上乘都必沦为空谈。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刚刚谈到孝悌是很重要很重要,可是现在要告诉你一个更重要的。孝悌是为谁做先锋啊?就是“仁”,仁才是他要讲的。仁是什么?仁就是万物所具的生生之性,有了仁,万物才能生生不息。就像果仁一样,果仁打开里面看都是两半,中间有个太极。像花生仁,两半阴阳,中间有一个太极点,那是它发芽的一个地方。这个仁,比喻在内在,就是我们的种性。故凡天下有益于物之生生不息者,我们都可以称作仁,不管是花生仁的本身,还是里面生生不息的机能,还是你把花生仁好好地护养,统统叫做仁。


从本性来说,仁是生生不息的种性,就是佛家所说的佛性。从内心来说,仁是爱人利物的好生之德,是博爱的胸怀,是爱护万物生机的存心,那个叫做仁。


做好孝悌这两种德性,带着孝悌的存心,便是培养自己的仁心,以及护养种性的根本办法的所在。孝悌是维护社会安宁的一个妙法,而这个孝悌呢,只不过是培养种性,我们性中的仁跟心中的仁的一个先锋而已。可见孝悌跟仁是有差距的,只是近仁的办法,讲孝悌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这个仁,为了这个性。因此,仁才是整个修身的重点,也是整个儒家经论所要谈的唯一重点所在,亦是修身与治国的唯一根本所在。所谓孔子周游列国,孔孟要行仁政,就是使人人都能够亲近他自己本性的本来安宁的一种教化,叫做“仁政”。


仁,是生生不息的生机,是我们的性。接近它便能使我们走上永恒不朽的道路。仁的意义就是生生不息,我们是万物之灵,我们内在自有一个生生不息的道,由谁来主导呢?就是我们的性。那个性的机能就称为仁。这个仁藏在哪里呀?在那股气里面。我常常在说,我们的性藏在哪里呀?藏在身中的那股气里面。好比水的水性藏在哪里呀?藏在所有的你看得到的水分子里面,就这个意思。


但这个“仁”字不好说明,也不容易体会,因此凡夫常在不知不觉间便失去了这个唯一的主轴。例如,《六祖坛经》所说的,一日唤诸门人总来,把门人都叫来,然后跟他们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脱离生死的事你们不干,你们整日在经营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修行一开始就是为了要了脱生死。因为仁、性不好懂,不好懂就学前辈怎么做,前辈所做的都是修福德。看久了,满脑子里面所谓的修行是什么?就是积福报、修福德、了冤孽,是不是剩下这些?然后性心命这个仁,这个种性的主轴就给丢了。五祖一看整个道场里面都充满这种气息,真修的根本没有两个,所以全部叫过来骂一顿,“你们终日只求福田,我是这样教你们吗?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迷了,福有什么救呢?”那个自性就是仁。


为了诱使愚顽的凡夫也能接近仁,获得种性中本自具足的一切法益,因此《论语》的第二段便直接点出这个真正的根本所在。整部《论语》,前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先点出开阔的胸襟来,跟方向。而落实在《论语》二十章里每一个小段落,它的精神是以什么为依归呢?就是“仁”这个字,每一句都必须依照这个方向来解释。


这个“仁”字不仅是整部《论语》每一个纲目的根本所在,也是所有儒家经典的根本所在,更是各教圣人性理心法所共指的唯一焦点所在。其实说穿了,是一种宽和磊落的心,自自然然会显现出圆满神妙的性,很自然的,焦点所有的都在这里。不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外乎就是让世上的人人都能够得到自身内种性的法益,这样的政治就叫做“仁政”。而这样的自性的政治很不好说,一般人可以体会的是什么呢?是人心。心跟性是有距离的,但从你容易体会的下手,说人心。人心又不好体会,那就说爱,这样容易听得懂,耶稣说博爱,佛家说慈悲,儒家说仁,那是从心上说的,还没有直接进入性的本体。不过心一宽和、一慈悲,那个仁就若隐若现。这就是所谓的从渐法进入顿法,它的必须的阶梯。


看《性命圭旨》说什么是“仁”。祖窍者,乃老子所谓玄牝之门,阴阳开阖之门,就是一股空灵之气,我们现在谈的黄庭。悟真篇云:“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要观照这一窍,谷神,是我们的自性真神。紫阳言:“修炼金丹,全在玄牝”。又于四百字的序里面说:玄牝一窍,而采取在此,采药炼丹,采取、结丹在黄庭中的。交媾在此,烹炼在此,沐浴在此,温养在此,结胎在此,至于脱胎神化,无不在此。修炼之士,诚能知此一窍则金丹之道尽矣,黄中,中丹田,心轮这一窍。所谓得一万事毕者,就是得这一窍内的真相。然此窍在身中求之,《易经》是这样说,黄中通理,正位居体,那一窍在你身上,心头有位置的。非口、非鼻、非心、非肾,不在这些地方,非肝、非肺、非脾胃、非脐轮、非尾闾、非膀胱、非谷道、非两肾中间一穴,都不是这些地方,非脐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关元气海,也不是这些地方,然则到底是什么地方呢?


纯阳祖师云: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不是心脏不是肾脏,都不是。穷取生身受气初,惟皇降衷一股气,降下来投在哪里?就在你的胸口。台语常常说:胸口有一个八卦,就是这个东西。莫怪天机都泄尽且以生身之理言之,父母一念将媾之际,而圆陀陀、光灼灼,先天一点灵光撞于母胎而已。儒谓之仁,精子卵子结合那一霎那,就是我们长大后的中丹田,就是黄中。从一结合那一霎那就奠定了,那个为真种。花生仁旁边阴阳两半,中间还有一个太极,就那一点,那一点枢机,开始长花生的,那个叫做“仁”。亦曰无极。释谓之珠,亦曰圆明。道谓之丹,亦曰灵光。皆指此先天一气,混元至精而言,实生身之原、受气之初、性命之基、万化之祖也。这个就是黄庭禅之所以提倡黄庭、观照黄庭、放任黄庭的自在的主轴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在《论语》一开始的第二条,便出现了孔子弟子的名称跟言论。像“有子曰”,有子是孔子的弟子。乃至其后的每一个章节也都一再出现众多弟子的言论,这些言论不仅与孔子的言论并呈,而且出现在每一个章节里面,几乎每一章都有。光是本章就出现有子、曾子、子夏、子禽、子贡等人言论并呈于其间。这个充分显示了编辑这部经典的贤人们他们的认理为真的精神,他们既不对孔子卖弄热忱与情感的推崇游戏,也不排挤优秀同修们的杰出表现。这个要设身处地各位才想得懂我在说什么,不论师生,只要是能发人省思的话语,或是能够对后世子孙有所贡献的话语,都被这一群贤人们所收录在内。我们很庆幸当时编纂孔子生前言行的这些人都是贤人,因为孔子下面的贤人实在太多了,人才济济。所谓贤人,起码嫉妒心得拿得掉,认理为真起码也得有这个本事。这个正是孔子教育的成功之处,他使那么多贤人都认理为真,都心地磊落、毫无嫉妒,而这正是孔子过人之处。


经典要读得懂就要向古人来学习,向古人学习必须懂得与古人交朋友,那要怎么样与古人交朋友呢?那个便是要进入古人所处的时空,想象当时的人事物就在你身旁,设身处地的去看看。


在孔子刚过世没多久,大家都还很哀伤的时候,同样在编辑经典的大会上,一定是大家选出了一些贤人。整个孔子的学说,代表他一生言行最重要的就是《论语》,第一句当然是用孔子所讲的,第二句用谁啊?就用有若。有人提议第二句应该用有若的话,那时假如你在场,你就算没意见,你身旁的人通常会有什么想法?有若有没有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得罪过人?那任孔子也做不到,不要说有若。那对有若有意见的人会说什么?你想呢,他可能会说“我觉得这不恰当,因为这是我们唯一的师尊,那是顶天立地的唯一的真人,有谁能够跟他相提并论。”不是这样吗?其实他只是为了打谁?只是为了打有若。他会有什么做法呢?会,你要设身处地。


读哪一本经都一样的,你必须用这个办法,除了以前我提到的有一个你要注意的就是 “口气”,你必须把口气揣摩下来才知道心情。譬如说,“师父啊~我去做什么好吗?”师父说:“好啊!”改天你说:“师父我做什么,好吗?”说“好吧。”写下来都是“好吧”,口气呢?口气是最重要的,因为决定说到底好不好是靠什么?口气。读经典就是要把口气咀嚼出来,除了这个之外你要怎么知道这个字下面有什么口气你要设身处地,他在什么环境旁边有什么人?什么境遇下?正常的人会发生什么样的想法和做法?这个你才有办法去了解他在写什么,才可以感觉经典的字里行间所隐藏的价值的所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子静_天津

    修行的根本就是一个“仁”,宽和磊落的心自自然然会显现出圆满神妙的性。 接近“仁”的本源,就要靠本,君子务本。如果本没有做好,就像高楼盖在沙滩上一样。 这个“本”,就是在什么時,做什么事。 这集讲了很多“本”,以前以为“本”就是一件事,不懂得要跟着时事而变化。现在知道了,君子的“本”不是指定的某一件事,而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本立而道生,本做好了,内在的道,性理心法,才有了根基,才能进步。但是讲师又怕我们脱离了心而行时事,所以,在后面又嘱咐大家不要脱离心法的本源而行时事,提醒我们修行不能只求福田,不求超脱生死苦海,感恩讲师的苦心呐…

  • 欣逢_7z

    从张讲师的幸福内心禅听到六祖坛经再到论语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29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

  • 关雎子

    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

  • 笨笨的素素

    “务本”应该作为教育的本!

  • 母亲冬冬南南安安

    凡天下有益于物之生生不息者,我们都可以称作仁。

  • 宣承志

    😊

  • 陽九郎

    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 这句当今社会太需要了!

  • 母亲冬冬南南安安

    认理为真,心地磊落,毫无嫉妒

  • 1393413nneg

    讲的真好,感谢张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