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666【公元219年】著名成语“得陇望蜀”竟是曹操为自己遮羞所用?

资治通鉴666【公元219年】著名成语“得陇望蜀”竟是曹操为自己遮羞所用?

00:00
10:29

柏杨版资治通鉴文稿 

关羽接收于禁等人的军队,有数万人,粮秣短缺,无法供应,于是夺取孙权所属湘水关卡仓库稻米(刘备跟孙权的势力范围,双方同意以湘水为界【参考二一五年】,所以双方都在湘水码头设立关卡)。孙权得到报告,认为时机已到,立即出动大军,向关羽做毁灭性的攻击。


孙权打算命征虏将军孙皎当左翼总司令官(左部大督)、吕蒙当右翼总司令官(右部大督)。吕蒙说:“至尊(孙权)认为孙皎有此能力,就专用孙皎;认为我有此能力,就应专用我。从前,周瑜、程普同时担任左右翼总司令官(左右部督),率军进攻江陵时(参考二○八年),虽然周瑜有实质权力,但程普仗恃他是老将,而且都是总司令官,并不能和睦相处,几乎使军队溃败,现在应引以为戒。”孙权大悟,向吕蒙道歉说:“请你担任总司令官(大督),孙皎作为后备部队。”


曹操攻击汉中张鲁时,命平寇将军徐晃,驻屯宛城(南阳郡郡政府所在城·河南省南阳市),以协助驻屯襄阳的征南大将军曹仁(南阳在襄阳稍东北,航空距离一百二十千米)。后来,于禁兵团瓦解,徐晃推进到阳陵陂(今地不详),关羽派出部将进驻偃城,徐晃遂就近扎营,通过侧翼小径,挖掘壕沟,故意显示将一直挖掘到偃城之南,切断关羽部将后路,关羽部将即烧营退走。徐晃既得到偃城,连接军营,稍稍向前推进。曹操命参议官(议郎)赵俨,当曹仁的军事参议官(参军事),跟徐晃同时前往。


其他援军,都还没有到达,而徐晃一支孤军,没有力量解围。但将领们却大呼小叫,催促拯救曹仁。赵俨对各将领说:“敌人的围城工事极为坚固,洪水仍然很大,我们士兵人数太少,战斗力薄弱。而曹仁隔绝在围城之中,不知道我们抵达,不能发挥内外夹攻的威力。我们如果单独行动,将使城里城外,全受创伤。现在如进逼围城军,派间谍通知曹仁,使他知道外有救兵,用以鼓励将士;计算主力军不过十日即可到达,定能坚守。然后内外一齐发动,一定击破强敌。如果因救援行动太慢而受到责罚,由我全部承担,跟各位无关。”将领们大喜。徐晃进抵距关羽围城阵地只三丈之遥,挖凿地道,用射箭传书,跟曹仁通数次消息。


孙权写信给曹操,请求讨伐关羽,作为对中央政府的报效,并请求保守秘密,免得关羽戒备。曹操询问臣僚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应接受孙权的意见,保守秘密。董昭说:“军事行动,崇尚权术,而以获得最大利益为前提。我们可以向孙权承诺绝对保守秘密,但是却暗中故意泄露。关羽听到孙权将要参战,如果回军保护基地,樊城的包围自然解除,我们先得到实际利益。并且可以使他们两个盗匪集团(指孙权和刘备)像两匹用缰绳套头、铁勒锁口的斗马,互相撕咬踢腾;我们可以静坐一旁,等待他们筋疲力尽。


假定绝对保守秘密,使孙权完成他的如意算盘,不是上等策略。同时,围城中的将士,不知道外有救兵,眼看粮秣不能继续支持,一定恐惧不安。万一发生变化,灾难不小;公开这个秘密,有其必要。而且,关羽这个人,强梁骄悍,自认为江陵、公安二城,一定坚守,绝不会马上撤退。”曹操说:“好极。”即命徐晃把孙权的信,分别用箭射入围城和关羽大营(我们不知道哪一份是正本,哪一份是拷贝),围城中将士得到消息,一片欢腾,士气上升百倍。关羽果然犹豫不决,不愿回军(关羽可能怀疑孙权信件的真实性,如果因一纸伪造信件而功败垂成,将使英名扫地。而且即令是真,也会如董昭判断的,关羽太高估他的统御能力,认为两城一定坚守)。


曹操亲自统率大军,从洛阳出发,南下援救曹仁。臣僚一致认为:“大王如果不立即行动,可要注定失败。”只有高级咨询官(侍中)桓阶提出异议,说:“大王认为曹仁等人能不能处理当前的困境?”曹操说:“能。”桓阶说:“大王是不是恐怕曹仁等二人(另一人是襄阳守将吕常)不尽全力?”曹操说:“不是。”桓阶说:“那么,你为什么要亲自出马?”曹操说:“我恐怕敌人太多,徐晃等力量不够。”桓阶说:“曹仁等被困在重围之中,所以死守孤城,没有二心,只因有大王在外作为声援的缘故。


他们居于非死不可的险地,一定有拼死求生的决心。在内有战死之志,在外有强大的声援。大王控制六军(《周礼》:天子拥有六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大封国三军,中等封国二军,小封国一军。战国时代之后,“三军”“六军”,成为全军的代名词,也不再有古代意义),不立即发动,是显示我们有的是多余的军力。为什么忧愁失败,非亲自出征不可?”曹操认为他的分析有理,遂驻军摩陂(河南省郏县东)先后派出殷署、朱盖等十二个梯次部队,增援徐晃。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君王,他只苦战七年(前二○八年至前二○二年),便取得全国统治权。刘秀则苦战十五年(二二年至三六年),才统一天下。曹操是最艰难的创业英雄之一,他苦战了三十年之久(一九○年至二一九年),不过使北中国粗定而已,政权并不稳固,仍需要他南征北讨。纵是钢铁好汉,三十年艰辛,也都磨损,何况肉体人身?曹操攻击张鲁时,仰望高山峻岭,就有一种胆怯的悔意,阴差阳错取得胜利后,对于唾手可得的益州(四川省及云南省),已鼓不起兴趣,留下“得陇望蜀”一个著名成语,为自己遮羞(参考二一五年七月)。樊城之围,竟使他考虑到迁都,可看出情势严重,然而他虽不断派出援军,自己却迟迟地没有积极行动,救兵如救火,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十年之前,不可能如此反应。


尤其可注意的是两位智囊的高论,劝阻向益州进军的刘晔,最初坚持认为刘备不堪一击;然而七天之后,却忽然又认为刘备安如泰山,不可动摇,何以转变得如此之快?而桓阶更是奇妙,竟肯定不必往救,只要遥作声势,就可胜利。公孙瓒地下有知,当引为知己。这些怪诞的言论,只有一个解释是合理的,那就是,他们看出曹操对战争的厌倦和畏惧,给他找出一个退缩的理论根据,用以保持他的尊严。


明年(二二○年)正月——也就是三个月后,曹操即行逝世,如果说今年此时,他已面有病容,身体已经不适,并不离谱。英雄老去,不复当初;继承人只会做官,不会做事,遂使中国三分。

资治通鉴原文 

羽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权欲令征虏将军孙皎与吕蒙为左右部大督,蒙曰:“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督兵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权寤,谢蒙曰:“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可也。”


魏王操之出汉中也,使平寇将军徐晃屯宛以助曹仁;及于禁陷没,晃前至阳陵陂。关羽遣兵屯偃城,晃既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羽兵烧屯走。晃得偃城,连营稍前。操使赵俨以议郎参曹仁军事,与徐晃俱前,馀救兵未到;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呼责晃,促救仁。俨谓诸将曰:“今贼围素固,水潦犹盛,我徒卒单少,而仁隔绝,不得同力,此举适所以敝内外耳。当今不若前军逼围,遣谍通仁,使知外救,以励将士。


计北军不过十日,尚足坚守,然后表里俱发,破贼必矣。如有缓救之戮,馀为诸君当之。”诸将皆喜。晃营距羽围三丈所,作地道及箭飞书与仁,消息数通。孙权为笺与魏王操,请以讨羽自效,及乞不漏,令羽有备。操问群臣,群臣咸言宜密之。董昭曰:“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敝。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


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操曰:“善!”即敕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不能去。魏王操自雒阳南救曹仁,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侍中桓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以料事势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然。”“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徐晃等势不便耳。”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馀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操善其言,乃驻军摩陂,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眼睛疼疼

    换成我是关羽,从正在攻打的敌人那里得到孙权要背刺自己的消息,我恐怕也是不会相信的!这的确是一个两难的情况! 一旦退军,发现孙权根本没有行动,就会错失大好的机会!但是不退军,万一后路真的被抄了怎么办? 个人觉得关羽的问题,不是他本人的问题,是蜀汉的问题!荆州这个地方,如果要对外征战,不放一个有实力的人坐镇是不行的!但是刘备为啥不放呢?个人觉得可能和关羽的性格有关,和同僚相处时比较霸道!别人也不愿意和他合作!

  • 杨如彦

    此处说曹操战斗力衰退,可能还需进一步斟酌。曹操现在征讨汉水流域,往南深入稍多一点,就会同时危及刘备、孙权,强化他们的联盟,就是说如果南征,关中未定,汉水此时不是好进路。 曹操一生一直在算的一笔大账,是要不要称帝。如果他称帝,孙权称帝就没有舆论障碍,刘备更是。如果不称帝,孙刘就不敢贸然称帝。曹操写了短歌行,决定不称皇帝,带来的后果是,刘备以皇家宗室名义承认孙权独立,孙权借北荆州给刘备。在大国策未变以前,他划不来变更这个均衡。 曹操不称皇帝,克制欲望,避免了这个国家中,最烂的渣子被翻搅出来,曹操因而是个能管理自己的政治家。

  • 聽風聽雨聽不到伱

    创业难!

  • 东方会_

    听说曹操英雄迟暮,感到一丝悲凉。三十年的奋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