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040.文景的治世
 6.96万
试听180

中国历史真相 | 040.文景的治世

00:00
22:53

本期内容:

1. 吕氏集团崩塌

2. 刘恒刘启“文景之治”

3. 如何评价汉赋

4. 为什么说“察见渊鱼者不详”

5. 贾谊晁错献策削藩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到,刘老幺死后,他的遗孀吕雉执掌大汉江山15年,干得还不错。不过在她执政期间,有一件事至今我都不知道如何评价,那就是大肆分封她娘家人为王。

           

                                   一


你应该记得,刘老幺曾经砍死一匹白马,和大家订立了白马之盟,不姓刘的如果称王,天下人共击之。吕雉这么做,相当于把她死了老公发的誓当放屁一样。这个女人仅在公元前187年,一年之内,她就封侄子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吕种为沛侯,吕平为扶柳侯,都是吕家人。

 

在吕雉死之前,吕家的吕产和吕禄,不仅掌握了军权,还分别是丞相和太尉,可以说是大权在握,加上小皇帝本来就在他们手里,整个吕氏家族都信心满满,觉得万无一失了。但吕雉很不放心,临死的时候,对吕产和吕禄说,我老公当年和大臣有白马之盟,现在你们都当王了,我死之后,刘家一定会对你们下手,你们要抓住兵权,辅佐好皇帝。

 

很可惜,吕雉猜到了这开头,却没有猜到那结尾。她死之后,刘邦的子孙果然开始起兵讨伐吕家各王,这一点她猜对了。可是吕家活着的男人基本都是窝囊废,智商好像为零,吕雉让他们抓好军权,结果被陈平和周勃三言两语的哄骗,就交出了兵权,然后整个看似庞大的吕氏集团开始土崩瓦解,吕产吕禄等都是全族被灭。

 

让我困惑的是,吕皇后当年不可能看不出她娘家人基本都是笨蛋,那为啥还要让他们走上那么高的权力舞台,她不知道爬得高,摔的必然狠这个道理吗?对这个问题找不到答案,我就很难评价这件事。不过个人的看法是,如果当年她只是封家里人为侯爵,多多赏赐田地钱财,并且让他们和朝里的大臣们广泛联姻,情况是不是应该好一些?这个呢,我也不知道,因为历史从来不允许假设。

 

无论如何,吕家彻底完蛋了,然后狠毒的陈平把汉惠帝刘盈的几个儿子,包括当时名义上的皇帝刘弘全部砍了脑袋,原因只有一个,作为吕太后的亲孙子,身上流着吕家血脉的皇族,谁知道他们长大会不会复仇?

 

这样一来就出现一个问题,谁来做皇帝?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挑来选去,就选中了一个老实憨厚,远在偏僻的代国当地主的代王刘恒。挑中他的原因也简单,因为这个代王的老娘比较孤单,娘家只有一个弟弟,其他啥亲戚都没有。这位老娘大家也听说过,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原来魏王豹的小老婆,被天下第一算命大师许负断言,将来可以生天子的那位薄姬薄夫人。

 

想当年薄姬被韩信俘虏之后,送到刘邦那里,开始只是负责织布。后来因为她的两个好姐妹都被刘邦宠幸了,而这两个女人还是中国好闺蜜,就对刘老幺说,那个薄姬和我们关系很好,以前我们说如果谁富贵了,可别忘了姐妹。

 

史书上说刘邦听了,心里面就对那个还在织布的薄姬产生了怜悯之情,当天晚上,就把她叫到了自己的床上,算是收入了后宫。但也仅仅就是一个晚上,过后刘老幺就忘了这事儿,也没再叫这个薄姬伺候。可也就是这个晚上,薄姬怀孕了,后来生下了刘恒。

 

等到刘老幺死了,吕雉大肆清洗刘老幺的其他姬妾,对这个被所有人冷落的薄姬,却无论如何恨不起来,觉得她比自己还可怜,就让她和儿子刘恒去代国一起享福去了。现在吕后也死了,又是因为薄姬的孤立无援,导致她的儿子被功臣们选为新的皇帝,我觉得薄姬的故事是对“福祸相依”这个成语最好的诠释。

 

公元前180年,在平平安安当了16年代王之后,24岁的刘恒在未央宫继皇帝位,史称汉孝文帝,简称汉文帝。

 

那么,当上了皇帝就很牛掰吗?如果刘恒这样想,那他死得会很难看。你要知道,他当上皇帝是人家周勃陈平让他当的,相对于朝里的大臣,他这时候就是在一群狼里的小绵羊。

 

不过人家刘恒运气好,小时候受过一种很特别的训练,啥训练呢?那就是在夹缝中生存的技巧。他小时候虽然是皇子,地位崇高,但和老娘一直不受刘邦后宫里其他人的待见,甚至还经常被人欺负。这样的环境下,你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同时要谨慎小心地争取自己的利益。最重要的,还要在适当的时机,亮亮自己的爪牙,让那些太监宫女们知道你也是一位主子,想欺负你,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现在这套本事用来和周勃陈平这些大臣们周旋,也是十分地对路子,帮助他比较轻松地度过了难关。至少,他得到了这些功臣们的一致认可。

 

                                  二


汉文帝刘恒继位三个月之后,立儿子刘启为太子,又过了三个月,才封刘启他妈窦漪房为皇后,这位窦漪房就是后来很有名的窦太后,也是前些年国内热播剧《美人心计》的主角,她在景帝和武帝两朝的影响都很大,后面我们还会说到。


我们这里还要感慨一下命运的神奇,窦漪房原来只是吕雉吕大皇后身边的一个宫女。忽然有一天,吕雉心血来潮,说要赏赐刘老幺的每个儿子五名宫女,这个窦漪房就在其中。本来她是赵国人,要去赵国,可是一个小宦官弄错了名单,她就到了代国,给刘恒生了两个儿子。但就算是这样,本来也轮不到她的儿子当太子,因为那时候刘恒有大老婆,而且那个大老婆比她还能生,人家已经生了四个儿子。


 

40-1 林心如饰演的窦漪房


不过,接下来发生了一件迄今为止都很诡异的事情,最终成全了这位窦漪房。那就是刘恒的大老婆在刘恒去长安当皇帝前神秘地死了,史书上没说原因。更凑巧的是,这个女人生的四个儿子在刘恒当上皇帝之后的几个月内,也相继死亡,史书上说病死。

 

实话实说,我们现在很难相信,皇宫里的四个年纪不同的皇子,在几个月内全都因病死亡,但我也不知道真相。不过有一种说法也许无限地接近真相,那就是刘恒的这位大老婆也姓吕!这是一件细思恐极的事情,一位母亲和四个无辜的孩子,成了权力祭坛上的牺牲品,而且,这实在是太影响汉文帝宽厚的形象,所以呢,我只是姑妄说之,你姑妄听之。

 

无论如何,窦漪房最终成了窦皇后,就因为当初一个不知名的小宦官犯下的一个小小的错误,还是那句话,命运之神奇,很多时候让人意想不到。

 

汉文帝刘恒一共当了23年皇帝,公元前157年驾崩在未央宫之后,他的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孝景帝,简称汉景帝。汉景帝又当了16年皇帝,于公元前141年驾崩。中国历史上把他们爷俩统治的这段40年的时光称为文景之治,这也是有确切历史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盛世。

 

我们前面说过,吕后和惠帝的政策就是黄老治术,到了刘恒和刘启爷俩这里,没有任何改变,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爱惜老百姓,减少刑法,减少赋税,和鼓励农商业。

 

汉文帝在位时,他废除了肉刑,把以前动不动就割掉人的鼻子,砍掉人的大腿这种刑罚废除了,改用服劳役,也就是干活,我们今天所说的劳动改造。到了景帝时,又建立了大案复查和上诉制度,尽量减少冤案,而且把田租减少到30抽一,就是田里出产三十个西瓜,才上交一个西瓜。

 

同时,这爷俩还都特别节俭,刘恒经常穿一双草鞋上殿办公,衣服也打补丁,当了23年皇帝,没盖过宫殿,没修过园林,没增添车辆仪仗,最后死的时候也要求一切从简,是国家没钱吗?当然不是,但这哥们就是觉得自己不应该浪费。而且,不管文景之治时期国家如何地富裕,文帝和景帝都把这种节约的风气一直保持到了死,那是相当地值得尊重。


那么,文景之治汉朝社会到底富裕到何种程度呢?我这里用一个例子和一段话来说明一下那个期间人们的生活水平。


湖南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名字叫素纱襌衣,八个字可以形容,叫“薄如蝉翼”“轻若烟雾”。这衣服长1米3,袖子展开达到1米9,折叠后可以放入一个火柴盒,重量仅仅49克,就算是现代工艺,也很难复制。


40-2 素纱襌衣


那这件衣服是谁的呢?长沙利苍侯的老婆辛追的,是1972年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马王堆遗址一共三个墓,分别是利苍、老婆辛追和他们的儿子。


这位利苍侯爷死于公元前185年,这时候离汉文帝当皇帝还有5年;他老婆辛追死于公元前165年,这时候汉文帝已经当了15年皇帝。也就是说,两人相隔20年下葬,而这期间,利苍家的地位没有变化,只是儿子继承了利苍的爵位。但是,利苍这位老爷的随葬品远远少于他老婆辛追不说,而且,质量上的精美程度也是远远不及。

 

历史学家结合各方面的史料,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段时间,大汉王朝整个社会的财富迅速增加,不仅仅反映在奢饰品的数量上,而且质量上也有着巨大的提升,像素纱襌衣这样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只能是诞生在一个无比繁荣和发达的社会,这一点毫无疑问。

 

我想引用的那段话是写在《史记》中的,司马迁老爷子描述了当时社会的富裕程度,原文很长,我这里只说翻译文,他说汉朝建国七十年,社会平安无事,除非遇到大灾患,老百姓过得都很舒服,粮食都堆得满满登登的,布帛货物大把,京城仓库里的钱千千万万,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乱了,没法数;粮库里的粮食都放不下,只好放在外面,最后烂掉不能吃;马匹随处都是,去参加party都不好意思骑母马去,最贫贱的人都能吃到肥肉。

 

你现在想一下,刘老幺当年连四匹一样颜色的马都找不到,把这个惨样和上面的富庶情形比较一下,七十年弹指一挥间,汉帝国已经脱贫致富,迅速地强大起来。

                  

                           


但是有一句话,司马迁说的不够准确,那就是七十年来平安无事,这句话不够准确的原因是,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时期,汉王朝爆发了“七王之乱”。


所谓的七王之乱,就是七个王爷造反,自从刘邦干死韩信、彭越这些异姓王,并且陈平、周勃干死吕雉的亲戚们之后,天下除了长沙王吴家,和一个不服从大汉管辖的南越王赵家,剩下的王都姓刘。可是我们要问一句,同姓之间就不打架?对不起,打得更厉害,为啥?因为所有人都认为自己也有资格当皇帝,咱爷爷都是那个刘老幺,凭啥我给你磕头?所谓七王之乱,就是刘老幺的七个后代联合起来和汉景帝刘启掐架的事件。

 

实际上,在景帝他爹汉文帝时代,有一个叫贾谊的人就给文帝提过地方诸侯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治安策》。

 

熟悉中国文学的朋友都知道,这位贾谊,那可是一位牛人,他写的《过秦论》专门论述秦朝为什么失败,就连司马迁老爷子都非常喜欢这篇论文,在《史记》中反复引用。不过,若是说贾谊的真正牛掰之处,还在于他引领了一种新的文体的出现,那就是汉赋。

 

汉赋是诞生在楚辞之上的,也就是屈原老先生最擅长的那个,所以它和楚辞很像。甚至早期的汉赋,除了押韵上,其他根本就分不清和楚辞的区别,比如这位贾谊的《吊屈原赋》,里面有“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听起来就像是屈原从河里爬出来,自己凭吊自己写的。


不过,到了后期,汉赋就基本上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两都赋》,那上面就看不到多少楚辞的影子,因为相比于楚辞,汉赋虽然用词更加华丽,成文也更加锦绣,但那种音乐的美感却减少了很多,并且“兮”这个字也逐渐地从汉赋里消失了。

 

整体上来说,汉赋多用于歌颂帝王功德,描述宫廷的生活,如田猎车骑、锦衣美食、音乐歌舞等等,很少有反应民间生活的佳作。

 

后来的左思就说汉赋这玩意“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意思就是辞藻华丽,但是空洞无物。我们可以来体会一下,汉赋最厉害的司马相如写过一篇《上林赋》,历来被认为是汉赋的顶级之作,我随便摘一句话出来:“曳独茧之褕绁,眇阎易以恤削”,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身穿纯丝的薄衫,修长而又宽松。可是不仅仅你听着像天书,你看这些字也像天书,因为它们基本都是生僻字,平时老百姓不用的,最难得的是,人家通篇都是这样看不懂的天书。但这也正是汉赋的特点,越不像人话,就越高级,想当年司马相如就是靠着这个,既得到了美女卓文君的青眼,不惜跟他私奔,也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当上了高官。

 

那么,既然汉赋这么高大上,脱离了普通群众,它存在的意义是不是就是歌功颂德呢?也不是,第一,汉赋也有一些劝谏统治阶级的作品,虽然不多;第二,它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向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向下开启了六朝的骈文,也就是那种多用对偶句的文体,后面我们会说到,而骈文对于后来的唐诗宋词可以说是贡献颇深。

         

                          四


言归正传,在贾谊的这篇《治安策》里,他向汉文帝阐述了刘姓诸侯的很多问题,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主张,叫“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啥意思?就是封王可以,但不要给他们大的和富裕的地盘。咱可以多封点儿,一口气封1万个,每个只给他100平米的地方,他即便是想造反,也造不了。

 

他以长沙王为例,说你看看高祖时代的那七个异姓王,只有长沙的吴芮最忠心耿耿,毫无异心,为啥?因为他家房子小,一共才2万多户,想造反?怎么可能,能凑齐一个足球队都要使出吃奶的劲儿。

 

不过文帝的态度,是既不完全采纳贾谊的意见,也不否定,为啥?不否定是因为贾谊是对的,必须抑制这些诸侯的发展;不完全采纳是因为不到时候,那时候的文帝需要诸侯王和朝里的大臣们相互制约,他的位置才稳当。

 

可是没过多久,贾谊就病死了,死的时候才33岁,可以说是天妒英才。这哥们之所以这么年轻就翘了辫子,就是因为心眼小。一是觉得自己不受重用,二是汉文帝让他辅佐自己的儿子梁怀王刘揖,结果后者骑马的时候摔死了,贾谊觉得自己比那匹马的责任还大,就郁闷死了。

 

重复一次,贾谊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重要,是楚辞过度到汉赋的关键人物之一。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另一个才子又蹦了出来,此人叫晁错,实际上,他也是汉文帝时期的臣子,只不过由于景帝特别喜欢他,一上任就提拔他为御史大夫。我们说过汉承秦制,御史大夫是三公九卿里的三公之一,也就是朝堂上最顶尖的三个人之一,可见景帝对这位晁错的重视程度。

 

公元前155年,晁错上《削藩策》,沿袭了贾谊的“众建诸侯少其力”,建议朝廷削减各位藩王的封地。尤其针对当时最大的地主吴王刘濞,这哥们是这么说的:“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意思是无论是不是削减刘濞这家伙的封地,他早晚都得反,早反的话,危害还小点儿。

 

那么,这个刘濞是谁?《汉书》里记载,他是刘邦大哥的儿子,也就是景帝的堂叔,资格老,架子大,而且是刘邦亲口封的王。据说刘老幺封他为王之后,拍着他的后背说,算卦的说了,俺们汉朝五十年后东南有个造反的,不会就是你刘濞吧,可别造反啊。刘濞当时差点没吓死,跪下连说不敢不敢。

 

那现在为啥晁错对景帝说刘濞要造反呢?他还真不是瞎说,这里面有一个历史仇恨。景帝刘启在当太子的时候曾经打死了刘濞的儿子刘贤,当时两个小家伙在长安城里下棋,争强好胜心驱使之下,就吵了起来,刘启一个没忍住,拿起棋盘砸在刘贤脑袋上,后者的脑袋也不太结实,当时就死了。

 

这事儿即便是在今天,那也是未成年和失手误杀,抵命肯定是没有的,最多在少管所呆几天。放在汉朝,刘启还是太子,更是只能教训几句,然后把刘贤的遗体运回吴国。但刘濞并不买账,说咱们都姓刘,我儿子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好了,为啥运回吴国?又千里迢迢把儿子的尸体运回长安,给凶手他爹汉文帝送了回去。

 

这实际上就是告诉朝廷,老子很不满,至于他儿子的尸体是不是臭了,那他就不管了。从此之后,这个刘濞就说自己生病了,再也不去长安觐见皇帝了。

 

汉文帝自然知道这家伙在装病,就想拿对方的使者开刀,但这位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的使者引用了一位古人说的话,让汉文帝如梦初醒,不仅不追究刘濞的罪状,还好言安慰,双方才在文帝一朝和平相处,没有影响社会的繁荣。

 

那位使者说的是“察见渊鱼者不详”。这话最早是诸子百家里列子说的。啥意思呢?就是你能清清楚楚看见深渊里有多少条鱼,是很危险的。

 

《三国演义》里面有个聪明的杨修,曹操说今晚军营的口令是鸡肋,他就知道要撤军了,因为鸡肋这玩意食之无味。结果被猜中了心思的曹操恼羞成怒,一刀砍了杨修的脑袋。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你老公在大街上多看美女两眼,你一定要指出对方的龌龊心理,吵闹不休,那最后你老公只能离开你。换句话说,你如果啥事都较真,天天检查你老公或者老婆的手机,那就要做好彻底撕破脸皮的心理准备。

 

同样,汉文帝当时如果一味地追究刘濞的无礼,最后刘濞也只能造反了,文帝想想自己还承担不了这个后果,那咋整?就先让一步,不去看深渊里有多少条鱼。

 

言归正传,等到杀人凶手刘启变成了汉景帝,吴王刘濞自然是更不爽,况且他这时候更有资格表达自己的不爽,因为他有实力。文景时期,汉王朝实行“使民放铸”,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老百姓可以自己印钱,你在家里买了高级复印机,一张张百元大钞就出来了。

 

不过那时候没有纸币,只有铜钱,钱不是印的,而是用铜铸造出来的。这政策一出,只要你家里有铜,你就可以不用上班了,而刘濞的吴国正好有铜山,除了有铜,吴国这地方还有盐。盐这个东西在中国古代那真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历朝历代,官府无论多么地严刑峻法,都有很多家伙铤而走险,贩卖私盐。

 

当时的吴国富裕到什么程度呢?一句话,那里的老百姓不用交税!这个就算是放眼当今世界,你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土豪到不用交税的国家。但人家当年的吴国,不仅不交税,而且逢年过节政府还发钱。吴国老百姓对刘濞是真心拥护,刘濞也认为自己有钱、有兵、有民心,何必怕长安那个朝廷?整个人骄横无比,对汉景帝更是非常地不屑。

 

所以,晁错说他要造反,不是空穴来风。

 

不过,对晁错的削藩政策,有一个人明确表示了反对,这个人就是他的亲爹,晁大爷。《汉书·袁盎晁错传》记载,这老头特意赶到长安,说孩子啊,你掺和人家老刘家的事儿干哈啊?晁错说,不削藩,我的好主子景帝的江山不稳。晁大爷回答说,“刘氏安矣,而晁氏危”,你这样干,他老刘家没事了,可是我们老晁家完蛋了,说完之后,老爷子就服毒自杀了。

 

那么,这个晁大爷的预言到底准不准呢?我们下集再聊。

 


精选用户评论
  • 开业大吉刘

其他用户评论
  • 净修谦逊

    老师让人敬佩的是学贯古今中西,信手涂鸦即成诗词。又能避免学究式的说教,用浅显的大白话生动幽默的讲故事。神啊

  • DrWilliamDong

    掌握权力危险,没有权力更危险。

  • 屋前听风

    “命运之神奇,很多时候让人意想不到。”

  • 猴子警长的新粉

    吕后是为了报复刘邦,她其实还是很记恨刘邦对她的一直背叛和轻视。

  • 二郎袁

    这两天正在挖汉文帝的霸陵,确实是节葬,上面都没盖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