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渊源
上面几讲交代了「五四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是承接着中国近代一百多年为「救亡图存」,为中国之走向近代化和复兴的一连串自我革新运动的努力发展而成的。我们也细致地介绍了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导者的背景,他们大都是清末民初的革命党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力量,不仅原属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力量的一部分,而且与辛亥革命的革命知识分子基本上为同一世代。所以强调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为代表,因为他们的性质是一样的,是在民国第二次革命失败后结集起来的新知识群,在中国当时一些省份如安徽、浙江和江苏的情况如出一辙,不是只限北京一地的偶然现象。这些新知识群与反袁世凯反军伐的第二次革命的失败是有很大的关系。
正如我一再强调,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之前的清末民初的革命运动,在人脉和思想上有很密切的内在联系。这两个运动合并起来去作历史的考察,甚至可以视之为在十九纪二十之交,八十年代出生的第一、二代新知识群作主体力量的历史运动。这新冒起的新知识群,活跃时期约略于1900年到1925年期间,我称之为「近代主义者」。积极参与革命运动的新知识群,我称之为「近代革命知识分子」。身处深重的民族危机的历史环境,适逢其会几千年历史上仅见的教育新背景,两者凑合,赋予这一代人「近代主义者」强烈的「历史性格」。
倡导和主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近代主义者」,在二次革命失败后集结成一股新锐的革命力量,他们有一个共通点值得我们注意的,他们不仅是清末民初的革命党党人,而是较倾向文化思想革新。清末民初的革命主要手段是军事革命,革命中心思想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思想和反对帝制,以求建立共和的民主制度。当然,清末民初的革命思想是复杂而多方面的,期间已有人提出激烈的反传统思想和包括文学、学术在内的文化革新的反传统思想。而五四运动的倡导者和主导者,不仅是革命党中人,而是清末民初倾向倡导新文化改革付之实际行动的主要人物。在他们眼中,二次革命之失败,正正说明革命思想不够完整和彻底。在他们的认识中,中国之所以受外国侵凌,不仅因为器物、政制、政体与近代世界的形态和发展有落差,在思想文化上亦有很大的落差。从我们现在的理解,则是十八世界后工业文明发展的落差。他们认为中国要救亡图存,必须重新站在国际先进国家之林,在思想文化上作彻底的改革。这就是五四时期陈独秀提出「最后觉悟」的意思。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对此种种目标和具体革新的内容,讨论者和研究者反复讨论。这里不必作详细评述。这里只想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改革的具体项目,最重要的无疑是:
一、提倡以白话文为代表的新文学;
二、打倒以孔孟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
三、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
以上三大文化革新的言论早见于清末的革命期间,不是五四时期才出现的。清末的最后十年,全国各省市各大城市出现超过一百多份的白话报,也出现了不少介绍西方文学流派的文章和文学翻译作品。指摘孔儒、反传统礼教的言论也有出现。当然提倡民主与科学的言论更不用说。但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些言论往往出自日后倡导新文化活动的人物的手笔。可见不仅如上一堂课所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导者和倡导者大都是辛亥革命中人,而提倡文化革新的主张和思想也可溯源辛苦革命时期。这样我们由五四运动上溯辛亥革命运动,由辛亥革命运动延伸到五四运动,从中发现两者之间密切的历史联系,我们会更清楚、更深刻,去理解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特色和意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