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艰苦卓绝的青年清官
上几集我们讲了,曾国藩在到北京当官之前,是一个挺贪财的人。当然,贪财也没办法,因为当京官需要资本。
所以他带了一千五百两白银来到北京。可是,一千五百两也不够花啊,我们前面讲了,他一年要赔进去五百两。
不过,除了工资、资金、补助之外,曾国藩还有一个收入来源。什么呢?
叫“冰敬”“炭敬”。如果你对清朝的历史比较了解,你一定听说过这两个词儿。是什么意思呢?
清代京官与外官的收入有天壤之别,因为京官只有死工资,而外官们在地方上有大量灰色收入。外官需要建立在中央的关系网,所以每年都会给他认识的京官,主要是他的同学、老乡在北京当官的,多少送点钱。因为知道这些京官很不容易,冬天送的就叫“炭敬”,你们拿去买点炭取暖,相当于今天的取暖费,夏天送的叫“冰敬”,太热了,你们买点冰,消暑降温。这个钱不多,每一笔大概就十两、八两,但是你要是认识的地方官多,加在一起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今天看起来,这样的礼,也涉嫌腐败。但是在当时,这是连皇帝都默许的一个社会风俗,没有人当它是腐败,只当是人情往来。作为一个官场新人,曾国藩资望全无,关系不广,外官赠送不多。道光二十一年的账本中,曾国藩记载这类收入共有九笔,平均每笔十两多一些,共计九十七两。
除了冰敬炭敬,还有一个弥补赤字的渠道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借钱。跟北京的各个钱庄、商铺借钱,大家也愿意借钱给京官,因为京官往往都有外放的机会,有做地方官的机会,有发财的机会,一发财连本带息都能还回来。所以,曾国藩后来主要的弥补赤字的渠道就是靠借贷。曾国藩从家里带了1500两白银,支撑他花了两年,但是到第三年头上,在道光二十一年,这个钱花光了,所以曾国藩的账本上记载,这一年过年他借了50两白银,以后这个借款的数量就逐年的上涨,借债一年比一年多。
对大多数京官来说,弥补赤字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搞一点灰色收入。京官虽然他的收入很低,但是他毕竟位居北京“机关”里面,一些京官手里头是有权的,即使没有权,他手里头也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所以很多人和地方官相勾结,帮助地方官在北京办事,或者帮他们传递消息,地方官会给京官一些报酬,很多京官通过这种方式,每年也会弄到几百两白银。
那么曾国藩有没有这样做呢?没有。我查了全部的曾国藩的档案资料,没有发现一笔类似的记载。那为什么很多人这样做,而曾国藩不这样做呢?因为他已经发誓要“做圣人”,金钱观有了重大变化。
前一段有一次讲课,有一位听众问我,你读博的时候,为什么研究曾国藩的经济生活?我说,有一个原因,是经济生活,经济收支,是人身上比较隐秘的部分,通过怎么处理经济问题,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性。不是经常有人争论,曾国藩到底是一个正人君子,还是一个老奸巨滑的伪君子吗?那么我们深入分析曾国藩的日常生活状态,可以看出很多信息来。
我分析了曾国藩所有的经济收支资料,没有发现他在北京期间谋求过灰色收入。
曾国藩到北京之后,三十岁这年是曾国藩人生中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自我砥砺。
这种刻苦的人格修养,体现在经济上,就是他拒绝任何一笔灰色收入。因为做圣人,首先要做一个清官,在钱财上不能有污点。
曾国藩就反思了以前自己在老家的所作所为,表示后悔。曾国藩在家书中回忆早年打秋风的经历说:
我自从己亥年在外把戏,至今以为恨事。将来万一作外官,或督抚,或学政,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饵也。渠若到任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以满其欲。故兄自庚子到京以来,于今八年,不肯轻受人惠,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将来若作外官,京城以内无责报于我者。
我自从己亥年也就是道光十九年在外面打秋风筹钱,直到今天仍然感到羞恨。将来如果万一能做外官,无论督抚,还是学政,从前那些向我施予恩情的人,有的是数百钱,有的是数千钱,都成了钓饵。他如果来到我上任的地方,不应酬接待就有失刻薄,一应酬接待,就是给他们超过当初十倍的报答,还不能满足。所以兄自从庚子年(道光二十年)到达京城以来,到现在快八年了,从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情愿让别人占我的便宜,我一定不占别人的便宜。将来如果作地方官,京城之内不会有要求我回报的人。
所以他告诫弟弟们,“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因为你收的这些,将来都是沉甸甸的负担,别人投资你一分,期望的将来得到十分回报。
所以曾国藩在给弟弟家书当中,曾经立下一个誓言,说“立誓不靠做官发财”。他在北京,也一分钱灰色收入不拿,就搞得自己经济上非常紧张,不停地借钱。好在曾国藩能比较顺利地借到钱,因为他名声很好,信誉很好。曾国藩在家书中专门提到,在京为官,声誉如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你能不能顺利地借到钱。曾国藩说:
在外与居乡不同。居乡者紧守银钱,自可致富。在外者有紧有松,有发有收,所谓大门无出,二门亦无入,余仗名声好,仍扯得活,若名声不好,专靠自己收藏之银,则不过一年,即用尽矣。
在北京和在老家不一样。在老家你就守住钱袋子不花钱就没事了,北京,很多地方你必须得花钱,而且得花大钱,大门不出,二门也不入。我因为名声好,所以借钱还不成问题。如果名声不好,借不到钱,家里存银再多也会很快花光。
曾国藩的账本上,借款不断攀升。比如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十二日家书中说:“现在京寓欠账五百多金。” 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家书显示,欠债已经过千:“京中欠账已过千金,然张罗尚为活动。”
所以在曾国藩的日记当中,我们也会发现跟钱财有关的很有意思的记载。困窘的生活确实使道学家曾国藩在京官生涯中不断为利心所扰,并导致不断的自我批评。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十,他的一段日记十分典型:
座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真可谓下流矣!
什么意思啊?就是说我白天出去跟朋友吃饭,听到这个朋友说他得到了一笔“别敬”——“别敬”就是地方官到北京来拜访,临走送的银子,我听了之后心砰砰跳,非常羡慕他,又想起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朋友发了一笔财,我在梦中也是非常羡慕的,我梦中都这样贪财好利,可见我这个人的本性是多么卑鄙。他把这件事写到日记中进行反省。
还有这一年十月十九日,曾国藩在日记当中说,“两日应酬,分资较周到。盖余将为祖父庆寿筵,已有中府外厩之意,污鄙一至于此!”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段时间随份子随得特别周到,谁有事通知我都去,而且随得钱都很多,我为什么这么做呢,仔细一反省才发现我这心里暗自在打一个小算盘,因为我的祖父过一段就要过生日了,我想在北京给他办一个寿宴,想趁机多收点朋友的钱,缓解我的财政压力,说我还要学做圣人,我打这样的小算盘,实在是太可悲了。那么曾国藩写这样的日记是批评自己,但是我读这些日记,说实话,我感觉很心酸,我认为这个并不能证明曾国藩的人格是多么卑劣,只能证明清代的财政制度、官员的薪俸制度是多么的不合理,让这些奉公守法的清官、这些安分守己的京官,面临多么大的经济压力。
曾国藩做清官,说实话,家里是不太高兴的。因为家里本来指望曾国藩当了官,大家都借光,没想到曾国藩这么不顾家。所以兄弟们对曾国藩多少也有点怨言。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在写给弟弟们的家信中,关于经济问题,说了很长一番话。第一段说: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也就是说,一般来讲,做官的人,往往对自己的妻儿很好,对自己的兄弟则比较差,自己小家弄得很富有,对亲戚家族往往关照不够。我则自三十岁起,即把做官发财当作可耻之事,认为靠做官留遗产给子孙是可羞可恨之事,所以默默发誓,决不靠做官发财,留遗产给自己的后人。神明在上,我决不食言。
接下来,曾国藩说:
此时侍奉高堂,每年仅寄些须,以为甘旨之佐。族戚中之穷者,亦即每年各分少许,以尽吾区区之意。盖即多寄家中,而堂上所食所衣亦不能因而加丰,与其独肥一家,使戚族因怨我而并恨堂上,何如分润戚族,使戚族戴我堂上之德而更加一番钦敬乎?将来若作外官,禄入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钱。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畜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现在家中堂上有老人,所以我每年寄些钱回家,做为奉养老人改善生活之用,同时我也要照顾家族亲戚中那些穷人,以尽我区区之心。我考虑过,如果这些钱都给家里花,堂上老人食衣所需也不过如此。独肥我们一家,亲戚族人却会因此怨恨我并因而怨恨堂上老人。因此何如分润亲戚族人,让他们对我堂上老人心怀感激钦敬呢?如果将来我做了地方官,收入较多,我发誓除了薪俸之外,决不多取一钱。如果薪俸越来越多,我会更多地周济亲戚族人,决不会积攒银钱给后人。因为如果我儿子争气,那么不靠我当官给他留下来的钱,也能独自谋生;儿子要是不争气,那么我多给他留一文钱,他就会多造一份孽,将来吃喝嫖赌无恶不作,一定会大损家声。所以我立下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给后人留下银钱。若收入较多,除了给堂上老人改善生活之外,都用来周济亲戚族人当中那些穷困者。这是我一贯的态度。
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我仕宦十余年,现在京寓所有惟书籍、衣服二者。衣服则当差者必不可少,书籍则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以二物略多。将来我罢官归家,我夫妇所有之衣服,则与五兄弟拈阄均分。我所办之书籍,则存贮利见斋中,兄弟及后辈皆不得私取一本。除此二者,予断不别存一物以为宦囊,一丝一粟不以自私。此又我待兄弟之素志也。恐温弟不能深谅我之心,故将我终身大规模告与诸弟,惟诸弟体察而深思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至于兄弟之间,我也希望以德行方面的提携和要求来关爱兄弟,而不是以姑息做为关爱。爱兄弟以德,是指教导你们勤俭,劝你们习惯勤劳,坚守朴素。我说以姑息为爱,是指让你们平素穿得光彩,吃得精美,生活中花钱办事事事顺手。姑息之爱,会让兄弟们身体懒惰,滋长骄气,将来做出没有德行的事,这是我带头教兄弟们不孝,这样的事我决不敢做。
我做官十多年,现在北京家中只有书籍和衣服这两样东西。衣服是我公务必不可少,书籍则是我生平的嗜好,所以这两样东西稍多。将来我要是辞官归家,我夫妇二人的所有衣服,都与大家抓阄平分。我买的书籍都放到利见斋中,我们兄弟和后辈,谁也不能私取一本。除了这二者,我决不再多攒别的东西,一针一线也不会私藏。这是我对待兄弟的一贯态度。我怕国华不能了解我的苦心,所以在此把我一生规划告诉诸弟,希望你们都能了解深思。
所以这封信很能代表曾国藩的经济思想,向兄弟讲清楚了他为什么要做清官。他说,爱孩子,爱亲人,爱兄弟,表现不是给他们多少钱花。这样反而可能是害了他们。爱儿子、爱家人、爱兄弟以德,帮助他们形成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品德,这才是真正的爱护。给他们很多钱,让他们花起来大手大脚,只会让他们养成坏成惯。我相信,曾国藩的这种思路,对大家也有启发。
謝謝啦。
老师讲的有点意思😄
收的是钓饵,收一分望回报十分还不满足者多
爱之以德,而不是爱之以姑息
志向远大!
有什么样的言行,还得看起心动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