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034.皇帝算个啥

中国历史真相 | 034.皇帝算个啥

00:00
23:47

本期内容:

1. 鸿门宴

2. 怎么看项羽入咸阳后的几个行为:烧咸阳、不愿”锦衣夜行”,恢复分封制

3. 刘邦终能得天下,与萧何”抢图书“有关吗

4. 刘老幺入汉中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善于在觥筹交错之间商讨问题,谈生意,化解矛盾,升官发财等等,都要请客,高兴的事儿比如结婚要吃一顿,悲伤的如死了人也要吃一顿,几乎没有什么是一顿饭不能解决的。如果真的较起真儿来,古往今来最著名的几顿饭,鸿门宴无论如何都应该榜上有名。


                             一


其实严格来说,这顿饭还真不是事先安排好的请客,完全是客人一大清早,就自己跑过来蹭饭吃的结果,这位脸皮厚的客人,自然就是我们的刘邦刘老幺。


事情呢,是这样的,项羽在陕西鸿门这个小地方驻军之后,决定第二天攻打刘邦,可是他手下一个叫项伯的人坐不住了。想当年,这个项伯犯了死罪,若不是张良,他就挂了,而现在张良却在刘邦的军营中,知恩不报,那就是小人。所以,项伯连夜跑到刘邦军中找到张良,说哥们你快走吧,项王明早就要干死刘老幺,咱可不能给他陪葬。


你要知道,项伯的这个建议,一点儿毛病也没有,因为当时的张良还不是刘邦的手下,他是韩王成的手下,在刘老幺这里上班,属于暂时的工作借调,走了也就走了,不需要对刘邦负责。


可是张良听到这个消息却对项伯说,沛公对我不错,不辞而别,是不符合道义的,我先去告个别,然后咱们就走。


这呢,其实是扯淡,张良心里清楚,他只要去告辞,刘邦这个无赖肯定拉着他的袖子求他帮忙,而现在能帮上刘邦的,就是眼前的这个项伯。所以,名义上是辞别,实际上是通风报信,不过他张良最多只能帮刘邦到这一步,最终能不能看出项伯是关键,并且成功说服他帮忙,关键在刘邦,而不是他张良。如果刘老幺没有这个本事,那他活该去死。


事实证明,刘邦的情商确实是无与伦比,他先是问张良,你和项伯谁大?张良说项伯大,刘邦马上诚恳地说你请他进来,我像侍奉兄长那样对待他。三言两语之间,刘老幺不仅找准了对待项伯的态度,而且还让张良心里暖乎乎的,这个老板把我的哥们儿当成他自己的哥一样对待。


要知道,刘邦这时候也是手下十几万军队的一方诸侯,无论对谁叫一声哥,那都是给了对方一个相当大的面子。


等项伯进来,刘老幺又是几句话下来,两人居然就变成了儿女亲家,最后刘老幺不仅成功地说服项伯去帮他向项羽求情,而且还能让对方主动地给他出谋划策。项伯语重心长地说,刘老弟啊,我今晚回去就帮你说好话,但是明儿早上,你一定别睡懒觉,要早点起床,去见一下项羽,他看见你去了,自然就不发兵打你了,放心,我会关照你的。


就这样,第二天刘邦起得比鸡还早,急匆匆赶到鸿门。蹭饭这事自然是不好意思多带人,他只带了张良、樊哙和一百个骑兵。当然,少带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表明我刘老幺绝对不想和你项大王为敌。一见到项羽,刘邦马上行了个大礼,然后说:“臣与将军”一起攻打秦朝,我一不小心先打进了咸阳,正等着您来呢,可是就有小人说三道四,造成了你我之间这么大的误会。


“臣与将军”四个字立马就让项羽感觉无比舒服。你想啊,刘邦当年是和项梁平级的,项梁死后,不管是不是炮灰,他至少是被楚后怀王派出独当一面的,和大将军宋义平级。可是现在在项羽面前自称为“臣”,那意思就是我刘老幺打下来咸阳,就相当于为您项王打下来的,您有什么不放心的呢?这句话更深的潜台词就是,无论是关中王,还是金银财宝,都是你项羽的,我放弃了。


项羽心里一得到满足,嘴上就没有把门的了,说这都是你下属曹无伤告诉我的,否则我也不会想拍死你啊。妥了,一句话要了曹无伤这个叛徒的命,而且,让刘老幺的手下得到了最深刻的“爱邦”主义忠诚教育,从此没人愿意为项大王做敌后的潜伏工作了。


到这时候,刘邦的卑躬屈膝和项伯昨晚的耐心劝谏,两者功效全开,项羽已经没有杀死刘邦的想法了,大手一摆,来,开席吃饭,我请客。著名的鸿门宴就开始了。


                              二


我们说项羽的杀心虽然淡了,但他的谋士范增却坚持认为,刘邦必须去死。这个范增可能是除了姜子牙之外,中国历史上最老的造反派了。他本来是安徽的一个农民,陈胜起义那年,他都70岁了,却还是把锄头一扔,老当益壮地跑出来,加入了项梁的队伍。前面我们说过,项梁自己不称王,找了一个放羊娃当楚后怀王,就是他的主意。项梁死后,项羽尊称他为亚父,和齐桓公当年称呼管仲为仲父差不多,都是仅次于父亲的人,你可以理解为叔叔的意思。


34-1 鸿门宴座次(图片来自网络,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这个范增在吃饭的时候,就不停地给项羽使眼色,又不停地举起自己身上的玉玦,意思就是您快点决断,干死这个刘老幺。可是项羽就是假装没看见,迫不得已,范增出去找来项庄,说你上去敬酒,然后给大家舞剑,顺便呢,手一滑,刺死刘季那家伙。


一起吃饭的项伯看着项庄噼里啪啦电光带火花的剑势一个劲儿地朝刘邦招呼,就站起来说,独舞没意思,我和你来个二人转,给大家助兴。说罢就站起身,假装和项庄一起舞剑,实际用身体护着刘邦。


你要是问,这时候宴席的主人项羽在干啥?这家伙在看热闹。他是没有杀刘邦的心思了,可是刘邦真被项庄一剑给劈死了,他也无所谓。所以,他自己不动手,但是也不阻止项庄和项伯。张良一看这不行啊,项伯一个失误,刘邦就死翘翘了,就转身出去,找来樊哙,说里面有点麻烦,“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听了之后说:“臣请入,与之同命。”我进去,和我老婆的姐夫刘老幺同生共死。


随之,鸿门宴上最牛掰的一幕出现了。樊哙怒气冲天地闯了进去,项羽问,你是谁?张良说,这是沛公的马车夫。项羽说,看起来是条好汉,来,先喝两升酒。樊哙喝了之后,项羽说给他一条猪腿,手下人自然是心领神会,直接拿来一条生猪腿,樊哙把生猪腿扛在肩上,直接拿着手里的剑砍下一块吃一块,不一会儿,就把生猪腿吃得是干干净净。


宴席上鸦雀无声,项庄和项伯也停手呆在一边,没办法,生吃猪腿比二人转好看多了。然后樊哙就开口说话了,这段话比较长,不过最核心的思想还是为刘邦辩解,说他进了咸阳,秋毫无犯,把好东西都给项羽留着,您咋能不封赏,还要杀人呢?“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您咋能做这种没品的事儿呢?结果就是项羽无言以对,只能说来人啊,给这位英雄加个座儿,一起喝酒。


实事求是地讲,樊哙的这番表演很牛掰,这番话说得更是精彩。他首先把刘邦的位置定在项羽之下,说得好像刘邦不是为了自己打咸阳,而是为了项羽才拼命打进关中的。这不仅仅是又把项羽的虚荣心满足了一下,更重要的是,他把项羽要杀掉刘邦,这个本来是诸侯之间争斗的事情,转化为上级领导要诛杀有功之臣的行为,让大家觉得无论是道义上,还是心理上,项羽这么做都有问题。


然后,樊哙又把自己的角色定为一个武夫,那就可以说一些看似放肆,实际上诛心的话。你项羽要是杀沛公,那和秦朝那些王八蛋有啥区别呢?双管齐下,他算是找到了项羽的弱点,那就是名和利都想要,两手抓,两手都要有。


项羽在心里一合计,不杀刘邦,名利双收,杀了刘邦,就像樊哙所说,利益上没有增加,名声的损失还很大,那还说啥,不杀了!这里顺便说一句,樊哙同学只不过是沛县菜市场一个杀狗卖肉的,但这份胆识和见识,确实不比任何人差。


小小的沛县居然产生了刘邦、萧何、曹参和樊哙这么多牛掰的人物,这究竟应该算是草莽之中俱是英豪,还是历史的一个偶然?这个问题,值得写一篇论文了。


言归正传,过了一会儿,刘邦说吃多了,要去厕所,樊哙就跟了出去。两人一商量,决定赶紧溜之大吉。刘老幺这时候有点纠结,是不是要进去告辞一声,可是樊哙说了几句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实话实说,刘老幺的辞行是有道理的,趁着现在项羽犹豫,把事情圆满搞定,以后他也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诛杀刘邦,但樊哙担心的是夜长梦多,怕有变化,赌的是他们溜之大吉之后,项羽不会怪罪。两人说不上谁对谁错,但刘邦最后接受了樊哙的意见,于是乎,两人叫上包括夏侯婴在内的几名卫士,从小路匆匆跑回了刘邦的阵营。


张良等刘邦差不多回到了军营,就走进去和项羽说,沛公已经喝高了,实在是没法回来了,特意让我给您和亚父范增老爷子送上小礼物表示感谢。项羽把礼物拿在手里不停地把玩,樊哙赌对了,这个小霸王对于刘邦的不告而别根本没当回儿事,至此,鸿门宴以客人偷偷溜走落下了帷幕。


                        三


你要是问,项羽为啥不杀了刘邦,难道项羽就看不出刘邦最终会夺取天下吗?问这个问题,就说明你已经站在上帝的视角上了,因为你知道刘老幺最后变成了汉高祖。但那时候,项羽眼里的刘邦,只是一个稍微走运一点的诸侯罢了,和其他诸侯没啥区别,甚至可能还不如。因为两人曾经并肩战斗过,刘邦的战术、武力值,还有谋略,项羽全都心中有数,可以说是不屑一顾。


在他的眼里,碾死刘邦和踩死一只蚂蚱没啥区别,后来的彭城大战,项羽敢于仅用3万部队,就去攻击刘邦的65万人,最后还大胜,就是证明。


这就好像是今天的马云,绝对不会把我的家乡,那个五线城市的首富放在眼里一样。所以,尽管范增气得把刘老幺的礼物摔得粉碎,大骂“竖子不足与谋也”,也没有让项羽回心转意去杀了刘邦。


顺便说一句,范增老爷子的这句“竖子不足与谋”,当年我上高中时,老师说是骂项羽的。我觉得这件事要分析一下,他的原话是:“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翻译过来就是,你这小子真是没用,将来夺得项羽大王天下的,一定是刘老幺,你我都会被他俘虏。联想到他前面让项庄进来舞剑,这句话很明显是对项庄说的,不是对项羽说的,所以,他骂的是项庄。不过呢,假借骂项庄来骂项羽,指桑骂槐的味道,那也是有的,只不过项羽假装听不见就是了。


                  四


接下来的几天,刘邦杀了一个人,项羽除了杀了一个人,还烧了一座城。


刘老幺杀的自然是曹无伤,那个向项羽告密的手下,这个天经地义,没啥可说的。


项羽杀的是投降了的秦王子婴,至于为啥杀子婴,那真是只有天知道了。我个人的猜想是因为子婴向刘邦投降,没等到他项羽到来再降。


不过无论曹无伤,还是子婴,对历史都没啥影响,对历史和中华文明有影响,影响还很大的,是项羽烧的那座城。因为他把咸阳烧了。咸阳城里储藏着诸子百家的竹简图书,人家秦始皇下令烧民间的书,可是他自己的书宝贝的很,一本也不烧,但项羽却不认为这些破竹片子有什么值钱的地方,就是一个字,烧。


34-2 秦咸阳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从此之后,中华民族先秦的很多典籍就此失传,若不是刘老幺手下的萧何事先抢救出了一些地理图册和典籍,那我们今天真的可能连这个专辑都讲不了了。


说到这里,我还是不由自主地要感慨一下,沛县这地方咋就那么出人才呢?萧何原来只不过是沛县县政府的一个秘书长。当刘邦刚进咸阳,很多下属都忙着抢美女,抢珠宝,抢金银的时候,只有人家萧何,把眼睛钉在那些形形色色的竹简上。


他吩咐把丞相,御史大夫和博士官邸封锁起来,闲杂人等一律不许入内,是的,他要抢劫,但他抢的是秦王朝几百年积攒下来的各种的律令、图书,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风土人情等等各种资料,换句话说,他要大数据。


今天我们说起打仗,往往眼睛都盯着将领和计谋,实际上,大兵团作战,后勤才是第一位的。哪个地方有粮食,哪个地方可以征兵,几十万大军的吃喝拉撒这些问题不解决,你就是白起再生,那也无济于事。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萧何手里的这些资料,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后来被打败了很多次,但每次萧何都能让他起死回生的原因。


史书上说:“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e)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正是因为萧何抢救出来的这些图书,才让刘邦刘老幺集团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这是千真万确的大实话。而且萧何抢救出来的很多图书,对今天研究先秦历史都是无价之宝,对比一下项霸王,只有四个字,高下立判。


咸阳城的大火据说熊熊燃烧了三个月,无数生命,无数典籍和无数瑰宝,非常不甘心地告别了这个世界。这件事上,项羽这个人,罪莫大焉。


烧毁了一个旧世界,那就要建造一个新世界,摆在项羽面前的选择有两个,一个就是像秦始皇那样,九五至尊,登上皇帝宝座,实行郡县制,另一条就是恢复周朝分封制。但无论哪一条,项同学都要先选择一个地方做都城。


当时他手下有一个叫韩生的谋士,对他说,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应该定都在这里,称霸天下。项羽的回答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我们不知道他的家乡到底是不是有一个小芳,等着他回去炫耀一番,但这番话除了给我们留下“衣锦还乡”和“锦衣夜行”这两个成语之外,暴露出来的孩子气,那也是一览无余,这哥们真的没准备好管理天下。


出主意的韩生同学功劳没捞到,心里有了怨气,私下里就对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大家都传说楚国人就像是猴子穿上衣服一样,果然如此啊。言下之意,项羽虚有其表,不值一提,这也是成语“沐猴而冠”的出处。不过人家项羽是项王,可以发明成语,你韩生算什么东西,也敢发明成语?听到“沐猴而冠”的项羽一句废话也没有,直接把韩生抓进来,扔到烧开水的大锅里,活活煮死了。


                      四


现在我们都知道,项羽并没有当皇帝,那既然他当年说过“彼可取而代之”,为啥没接替秦始皇当皇帝呢?有人说因为当时其他造反派虎视眈眈,项羽不敢当皇帝,但我认为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不是这个。项羽是什么人,只要他想,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巨鹿之战3万人敢打40万,想火烧咸阳,没片刻犹豫,直接点火烧之。从某些方面来说,他甚至就是儒家说的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家伙,那只要是他想当皇帝,他是一定会当的,那他为什么没当呢?


在我看来,他没当皇帝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就是那时候当皇帝并不是天经地义的,皇帝这两个字远远不像后来那么神圣。十几年前,天下还是各个国家组成的,而且稳定了几百年,皇帝是啥玩意?没听说过。只是15年前,有一个叫嬴政的,发明了一个新词叫皇帝,可是转眼之间,身死国灭,连子孙都没剩几个,放在你身上,你晦气不?还想要这个称呼不?这个问题只要你去想,并不难理解。


第二个原因就是项羽瞧不上皇帝这个职务,我们前面比较了刘邦和他看见秦始皇时的感慨。“彼可取而代之”是项羽说的,我们当时也解释了,这话里羡慕的成分很少,轻蔑和不屑倒是显而易见,翻译成现代的话,其实有点儿“要是我干,比他干得还好”的意味,换句话说,无论是皇帝头衔,还是嬴政本人,项羽内心里,可能从来就没把他们当回事。


第三个项羽没当皇帝的原因就是他眼界不够,看不出分封制已经不可能死灰复燃了,郡县制是唯一的出路。实事求是地说,刘邦当时可能也没看出来,但是项羽马上实行的分封和随后带来的恶果,给刘老幺生动地上了一课,让他明白了全面恢复分封制只能是死路一条,这是后话。


现在我们知道了,项大王不想当皇帝,一心一意地想搞分封制。那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谁来当天子?按道理来说,项羽的顶头上司楚后怀王比较合适,可是咱们的项同学看那个放羊娃芈心不顺眼,就给了对方一个义帝的称号,这个义字在古代有假的意思,比如说义父,义子等等,那义帝是什么鬼就很清楚了,也就是假的帝王,假天子.既然是假的,说话那就不好使。所以,分封诸侯这事,只能是项羽项大王来主持。


他先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之所以叫西楚,是因为彭城最早的名称就是西楚,至于说霸王,那是为了和其他的王区别开来。如果你还记得春秋时期,诸侯们打来打去,就为了两个字,称霸。那你就明白,项羽西楚霸王的这个霸字,并不是霸气的意思,而是诸侯之霸,也叫侯伯,也就是大家的老大。上司是一个假天子,自己是真霸主,那这样一来,这个天下,谁是发号施令的,难道不是清清楚楚的吗?


随后,项羽把天下除了留给自己的地盘,划为十八块,分给18个人,号称十八路诸侯。我们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下面的故事涉及到谁,到时候再说,现在只说一下我们的刘老幺同志。果然,这哥们连关中的毛儿都没摸到,更别说什么关中王或者秦王了,他被封到了当时可以说最蛮荒的地区,巴蜀之地,这地方别人不容易打进来是真的,可是自己也出不去。如果不是张良托了一大堆关系,送了很多金银珠宝,让项羽集团把汉中也给了他,估计刘邦这小子最后就老死在四川的大山里了。


34-3 十八路诸侯图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所谓汉中,就是和关中隔着秦岭遥遥相对的一块地区。两地都是平原,汉中稍微小一点,可是你要是看地图的话,你就知道,在古代,有了汉中,巴蜀就相当于开了一扇大门,没有汉中,那就是进出都需要钻狗洞的感觉,天壤之别。所以说,啥是顶级谋士?张良就是,花多少钱都要汉中,这份眼光,你不服是不行的。


项羽给刘邦的封号是汉王,汉朝的汉,汉字的汉,也是今天我们十几亿汉族人的汉,这是2000多年前,27岁的西楚霸王项羽同志给我们定下的名字。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偶然,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如果当初西楚霸王封刘老幺为蜀王,那么我们今天叫什么?可惜,历史不允许假设。


34-4 项羽称霸后,封给刘邦的势力范围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当时的刘老幺怎么可能想象到今天的盛况,他当时的情绪是无比郁闷,无比气愤,却也只能领着3万人垂头丧气地走进汉中,准备去巴蜀吃重庆火锅。你要是说不对啊,他不是有十几万人吗?是,但那是以前,新的西楚霸王说了,去巴蜀,你带那么多人干啥?直接削减他的军队到3万人,他还是一点脾气也没有,因为对方在咸阳城里分分钟可以拍死他。


前面我们说过,张良这时候还不是刘邦阵营的,他是韩王成的下属,所以,他不能跟着刘邦去重庆。不过在他回韩王那里之前,他给了刘邦最后一个建议,那就是进入汉中之后,烧毁栈道,把自己的来路彻底封死,等于是告诉别人,我刘季这辈子就满足一个汉王了。


刘邦琢磨了一下,也是,自己这点儿兵,在别人有防备的情况下,从悬崖峭壁的木头栈道上打出去,那等于是做梦,还不如烧了呢,让人放心睡大觉,自己再想别的办法。


军队被减员,栈道也烧毁了,可能再也回不到中原老家了,这样的悲观情绪之下,不仅是士兵,就连好多高级将领都偷偷地开溜,离开了刘邦的队伍。终于有一天,门口看门的士兵跑过来对刘邦说,丞相萧何也跑了。


刘老幺顿时是眼前一黑,当然,更多的是气愤,我对你姓萧的一直都推心置腹,言听计从,你在这种时候居然也背叛了我,你还有良心吗?那么,萧何为什么要逃跑?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海轮就没有邮轮好

    个人觉得项羽不称帝这一段分析很好!

  • bullpeak

    哥们你不去说相声可惜了呀

  • 孤鹰_5z

    干架天才,政治侏儒,项羽早死,实属华夏之幸!

  • 单钩玉米粒

    二人转。主播不愧是东北的。哈哈

  • 花辰喵喵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从小就不喜欢项羽,喜欢刘邦?

  • 若水_Ig

    讲解的很有深度,学习了

  • 夏培雷

    项羽烧的书可比秦始皇多了去了,就是个武夫和蠢货,也是个毁灭大量古籍的罪人。

  • ValarMo

    把点数都加到武力值上的男人

  • 曾经是个瘦子

    千古第一饭局 熟悉不过 但每次听都津津有味 司马老爷子和白衣老师都是讲故事大师级

  • 宋振_2s

    高水平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