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029. 祖龙陨沙丘
 7.11万
试听180

中国历史真相 | 029. 祖龙陨沙丘

00:00
22:33

本期内容:

1. 如何评价秦始皇修长城

2. 孟姜女哭长城是真的吗

3. “焚书坑儒”的真相

4. 秦始皇封禅和去世

5. 赵高助秦二世登基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文说秦始皇三下五除二,就把河套地区的匈奴赶回到北方的大草原上,接下来这哥们就开始修长城。


                                   一


能打过对方还要修墙,原因只有两个字,成本。如果不修墙,那漫长的边境线都要有军队驻防,才能抵御以机动性著称的匈奴骑兵,修了墙之后,只要设立瞭望哨和烽火台就足够了。


这事儿可不仅仅是古人这么想,就算是21世纪的今天,世界第一强国的总统,特朗普老先生,也是一样的思维。他在台上的时候,疯了一样地想修墙,除了完成竞选承诺,从防止墨西哥人非法进入美国的角度来看,和2000多年前秦始皇想法是一样的,都在于成本两个字。


我们要说的第五件秦始皇做过的事情,就是阿房宫和骊山的秦始皇陵,如果说前面的工程我们可以为他辩解,说是国家需要,那么阿房宫和骊山秦陵纯粹就是为了他自己。骊山秦陵是从他当上秦王的时候就开始修了,前后花了大概30几年时间,而阿房宫应该是他死之前的两年才开始的,原因是他认为以前的那几百座宫殿都不够高大上,不配他的皇帝身份。


实际上,这家伙一年到头基本都不在咸阳,而是在外面旅游,我们只能说他有盖宫殿的癖好,已经属于精神病范畴了。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调了70万囚徒开始修建阿房宫,不过呢,阿房宫一直到两年之后他去世也仅仅是建了一个地基而已,项羽同学后来放火的地方,现在已经被确认,不是阿房宫,而是咸阳城。


而且你要知道,秦始皇死了之后,这70万囚徒先是费心费力地把他老人家埋到秦陵里,上面堆起一个70多米的大土包,没等歇一口气,就要出函谷关去打各地的起义军,实在是没工夫继续修他那个阿房宫。


在上面的五件事里,除了第一件统一文字,其他四件全都是现在高铁一样的大工程,光是开灵渠南征百越,和修长城北却匈奴两件事,至少就有200万个家庭受到影响。你要知道,那时候全国人口也不过3000万左右。所以,我们现在说一句秦始皇这个人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地大兴土木那是没有错的,至少这个家伙从来没把普通百姓的命看成是命,在他看来,都是帝资,帝王实现理想的资源。



29-1 秦长城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当然,你要是说他雄才大略,目光远大也正确,因为他的很多行为也确实不是仅仅考虑一时一世,而是为了万世基业做准备。

关于这种事,我们要这样看,你如果是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刚找个漂亮媳妇儿就被从香喷喷的被窝里拉了出去,扔到几千里之外的北方酷寒之地修长城,你自然是恨死了秦始皇,可是几百年之后,另一个小子因为长城阻隔了北方的强盗,而得以老婆孩子热炕头儿,过完了幸福的一生,那他又该如何评价始皇帝修长城这件事呢?所以,同一件事,角度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那得出的结论几乎完全不同。


     29-2 秦长城遗址(图片来自网络,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顺便说一句,孟姜女哭长城这事儿,史书里是没有的,但是孟姜作为大美女的形象出现,是在《诗经》里反复出现的。孟就是老大,姜就是她的姓,也是齐国的国姓,合在一起,就是老姜家的大丫头。至于说是如何把这个春秋时期的美女和秦始皇挂上了钩,最后还把长城给哭倒了,那就是一个民间不断创造,不断制造历史的过程了,一直到唐朝才最后成型。


                               二


除了修长城,现在提起秦始皇,大多数人脑袋里可能立刻蹦出四个字,焚书坑儒。自古以来,这四个字就是秦始皇的污点,一说起来就觉得老残忍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史书上如何说的,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请大家喝酒,有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可能是喝高了,站起来说陛下,咱们还是走个回头路,搞分封制吧。借着酒劲儿,这哥们儿还加了一句:“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等于是说,你赢政如果继续现在的郡县制,过两天就完蛋了。


秦始皇当时的反应并不是你现在想的那样,酒杯一摔,一刀砍了这位的脑袋,而是温和地说,大家聊聊,看淳于大博士说的对不对。


这里要插一句,当时的博士不是今天的莘莘学子,那时候是官位,在九卿之下。秦始皇特意设置了这么一个位置,用来咨询国政和各种礼仪,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参谋,据说有72位,而且儒、道、法、纵横等等诸子百家几乎无所不包。其中还有一些方术师,神神叨叨地搞炼金术和长生药,至于说吃了就欲火焚身的那种,自然也是精通的,秦始皇也来者不拒,都给了一个博士的官位。


现在淳于越博士说要复古实行分封制,丞相李斯就站了出来,他是郡县制的坚定拥护者。于是噼里啪来地对着淳于越一顿驳斥,然后乘胜追击,狠挖淳于大博士这种想法的根源,得出的结论就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在他看来,之所以出现辣么多天天吵吵要复古的,以古非今的,就是因为这些家伙读了几本古书的原因。


他对秦始皇说:“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烧之”。这个建议就是把六国的史书,和民间的除了医药,算卦,农业之外的其他古书全都烧掉,这样反动言论自然就会消失,但是要注意,大秦朝博士馆藏的图书是一本都不能烧的。


秦始皇觉得李斯说的有道理,说就这么办吧。基本上,焚书这事儿就是这样,你要是问坑儒呢?我只能回答,当时既没坑儒,也没杀人,就连淳于越这个始作俑者,都是吃得酒足饭饱,打着饱嗝回家的。我们今天总是连在一起说的焚书坑儒,实际上,根本就是两件事,彼此没有任何交集。那么坑儒到底是咋回事呢?


这事吧,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秦始皇虽然牛,但是他也怕死,就到处寻找活成千年王八万年龟的方法。在公元前219年,有一个叫徐福的人对他说,俺们家有一本古书,可古老了,上面说东海那边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和方丈,山上住着神仙,他们那里有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说那还等啥啊,赶紧去看看,无论什么方法,多大代价,都要弄一颗回来。结果自然是劳民伤财,啥也没得到,最后这个徐福的下落也成了谜团,有人说他淹死了,有人说他去了美洲,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到了日本,成了日本人的祖宗。


不过我认为呢,祖宗是不可能的,但有那么一丝丝可能,徐福就是日本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而且这也不是我一家之言,日本,中国和台湾的学者里都有支持这一说法的,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当然,这解释不了为啥日本进入有文字时代那么晚,莫非是徐福忘了咋写字?


言归正传,徐福得不到仙药,也没回来,另外一些会方术的博士就对秦始皇说了,姓徐的那家伙不靠谱,但俺们可以用炉子炼出长生不老药,副产品还可能是黄金,秦始皇又信了。你如果说他愚昧,那是你不了解古人,别说2300年前没半点科学常识的嬴政同学,就算是400年前的18世纪,还有人用半辈子时间守在炉子边上,企图炼制出“魔法石”和黄金,这个人的名字叫艾萨克•牛顿,现代物理学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公元前212年,也就是焚书事件过去一年之后,那些给秦始皇炼制长生药丸的家伙炼丹也失败了。失败是成功他妈,本来也没啥,但可耻的是,这些家伙把责任全推给了秦始皇,原话是“己心不净,何以修行?何以长生?”意思是你嬴政的心不干净,是没办法获得长生的。


这话如果在心里说,也没啥,可是其中两个人偏偏要四处传播,等到街头巷尾的议论传到了秦始皇的耳朵里面,他是勃然大怒,抓!抓完了就审。这一审就牵连出460多人,大家为了逃命,相互指认,都说别人才是原创,自己只是抄袭。


秦始皇跋扈惯了,又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直接下令,全都干死,这就是坑儒事件。顺便说一句,很多讲历史的都说坑就是活埋,但我认为他们错了,这里的坑不是活埋的意思,古代说坑杀就是弄死之后不允许家属收尸,以大坑埋葬。


我这样说是有依据的,当年长平之战,白起杀掉20万赵国降卒,史书上是记载了详细过程的,就是先刀剑砍死,再埋入大坑,但用的词就是“坑杀”,所以,坑儒也一样,先弄死,再用大坑埋在一起。


这样一来,根据上面的说法,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被坑的460人有没有儒家的,那肯定有,但你要是多问一句,是不是全是儒生,那绝对不是,应该是炼假药的居多。就算是《史记》,对这件事的记载也是三个字:“坑术士”,换句话说,司马迁老爷子也认为大多数被杀的都是炼丹算卦的。


上面就是焚书坑儒的大概经过,那我们怎么来评价这件事呢?焚书肯定是不对的,但同时,我也赞同《剑桥中国秦汉史》这本书里说的:“焚书所引起的实际损失,远没有想像的那样严重”。


为啥这样说呢?两个原因,第一是当时在咸阳博士官署里保存的大量诸子百家书籍并不在焚毁之列,博士们可以继续研究;第二是这个焚书令执行的并不彻底,从各地出土的秦简来看,恐怕只有首都咸阳和周边地区象征性地执行了一下,其他地区的人民,可能把书往灶台里一塞就搪塞过去了。


实际上,秦始皇焚书最大的破坏是对六国史书的焚毁,因为这些书民间几乎没有,而在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它们并没有像其他诸子百家书籍那样被保护起来,也就是说,国家图书馆的各国史书也在焚烧之列。而比秦始皇焚书破坏要大得多的,是七年之后的项羽,那才是真正对先秦文化的巨大破坏,那小子一把火把咸阳烧了个精光,很多孤本图书就此失传,这是后话。


至于说坑儒,随随便便杀人肯定是不对的,但是你要知道杀人那个家伙是秦始皇,在这家伙的一生里,上百万个人头都应该算在他的名下。


那么,既然与秦始皇其他暴行相比,这两件事不算啥惊天动地的大事,为啥今天我们这么多人一提起秦始皇,就咬牙切齿地说他是“焚书坑儒”的暴君。答案很简单,这是谁掌握话语权的问题,换句话说,谁能操控我们思维的问题。


大概400多年后的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本造假的《古文尚书》,在这本书的前言里,有人把司马迁的“坑术士”三个字改成了“坑儒”两个字,发明了“焚书坑儒”这个词语,然后栽赃说,这是孔子的第十二世孙孔安国在汉朝写的。


既然是孔老师的后代写的,这本《古文尚书》随后就流行起来,一直到清朝的时候,才发现是伪造的。在此期间,大量的儒家知识分子不分青红皂白地接受了“焚书坑儒”四个字。那还了得?这些自诩为道德典范的,孔老师的弟子们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是掌握了笔杆子,自然是对秦始皇口诛笔伐,大骂不已,弄到最后,变成了冤屈比天大,仇恨比海深。没有人去追问一句,咋焚的书,坑的什么儒?我觉得吧,这些人的最大目的还是提醒后世君王,杀俺们儒家知识分子的时候,您最好小心点儿。当然,这是我一家之见。


                                    三


无论如何吧,你骂他也好,佩服他也好,人到最后总是要死的,秦始皇也不例外。那这家伙是怎么死的呢?简单地说,旅游累死的。他当皇帝的十年间,连续出去旅游了6次,他称之为“巡游”,也就是到全国各地看看,宣示一下自己的威严,安抚一下被占领区人民的情绪。这中间,他还登上泰山,进行了封禅大礼。


封禅这玩意儿,是一种传说中的祭祀方式,据传说,是管仲当年和齐桓公聊天的时候提出来的,封就是祭天,禅就是祭地,合起来就是拜天地,和结婚无关,只是意味着自己的权力得自上天,来源合法。既然是和老天爷对话,那自然是山越高越好,那时候管仲也不知道什么珠穆朗玛峰,他就认为位于齐鲁交界的泰山就是最高的了,就和齐桓公说三皇五帝还有周成王,那些牛掰的家伙,都是在泰山上祭的天。


29-3 泰山封禅台


上面的对话都记录在《管子》这本书里,本来呢,可能就是管仲当年为了勉励齐桓公向古人学习而忽悠的,齐桓公自己都没去泰山祭天,可是到了秦始皇这里,他听说之后就当真了。现在当上皇帝了,巡游来到齐鲁大地,就真的按照书上所写,认认真真地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封禅大典,封在泰山,禅在梁父山。


当然,后来的皇帝们也跟着照做,每次到了国力鼎盛时期,都有皇帝进行这种费钱费力的封禅,例外的是晋、元和明三朝,或者是皇帝们觉得实在是太浪费,或者是他们实在是太懒,这三朝没有皇帝玩这个游戏。


公元前210年8月,秦始皇又觉得咸阳实在是太闷了,再一次巡游天下。这一次在平原津,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平原县,他一病不起,勉强坚持到今天的河北省广宗县,当时叫做沙丘的地方,实在支持不住了,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写了一封信给他大儿子扶苏,让他回来主持自己的丧事,实际上就是即位的意思。


很可惜,这封信被当时的中车府令赵高扣下了,8月10日,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驾崩,死的时候周围只有几个人知道,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小儿子胡亥,还有那位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这三个人。


李斯是那位我们前面说过了,那么这个赵高是何许人也,他为何能够,又怎么敢扣住秦始皇发给儿子扶苏的信?


赵高的出身并不好,他母亲是一名犯人。战国的时侯,秦国有一种专门为刑满释放人员设立的劳动场所,叫隐官。赵高他娘犯了什么罪不知道,但是刑满释放就被派到隐官里生活,他也是在里面长大的。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有些人的命就是那么神奇,机缘巧合,因为有一次办事得力,又偏偏被嬴政看见了,这个赵高居然被当时的秦王嬴政提拔为中车府令。这个中车府令相当于现在的秘书,替嬴政管理车队,并掌管嬴政的印章,后来嬴政当上了皇帝,赵高就掌管那个传国玉玺。


现在有很多电视剧或者史书把赵高描写成一个阉割了的宦官,这事儿吧,我认为应该是错的:


第一,司马迁老爷子和唐朝以前的史书可从来没说赵高是太监;


第二,根据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隐官”这个词不是后世说的“隐宫”,两者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关系到赵高下面有没有的大问题,意思相差太远。刚才说了,隐官是秦朝特有的为刑满释放人员设立的劳动场所,而后世的隐宫可以指天生发育不全,或者后天阉割之人;


第三,史书上明明白白写着,这个赵高后来有一个女婿是咸阳城的卫戍司令,有女婿那肯定有闺女,生闺女这种事是太监能完成的任务吗?那不可能,所以,人家赵高应该还是一个男人。


这家伙当时之所以能扣住秦始皇的信,就是因为传国玉玺在他手里,所有始皇帝发出的信必须加盖玉玺。那么,他为什么要扣住这封信?原因不复杂,因为他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的关系最好,胡亥如果即位对他最有利,并且他和蒙恬的弟弟蒙毅有仇,一旦扶苏即位,蒙恬必然得到重用,到那时,他赵高几乎就是案板上的肉,任由蒙家摆布。


至于某些史书说他本来是赵国公子,为了给长平之战死的那40万兄弟报仇而祸乱秦国,这个并没有任何历史根据,我们不予采信。


就这样,赵高在秦始皇死后,先是说服了胡亥,然后又说服了李斯,《史记》里关于他是如何说服胡亥和李斯的,有非常具体的描述,但我认为那是司马迁老爷子编的,或者道听途说得来的,原因就是,这种事第三者怎么会知道?当事人又怎么会说?


不过呢,我也认为,用利益来说服胡亥和李斯一点都不难,对胡亥来说地位的天壤之别是显而易见的,对李斯呢,也很明显,因为扶苏一向亲近儒家,和蒙恬关系也很好,而李斯却是一位法家代表人物,扶苏上位,李斯这个丞相也许真就做到头儿了。甚至我都认为这仨货都不用谁说服谁,差不多是一拍即合。


就这样,在赵高、胡亥和李斯密谋之下,一封伪造的书信被盖上大印,送到了当时扶苏和蒙恬所在的北方军营。信上面只字没提秦始皇死的事情,只是历数了扶苏和蒙恬的罪过,命令两人自杀。扶苏看信之后,啥也没说,拔出腰间佩剑,准备自杀。蒙恬就说了,公子,这事不对啊,皇帝让您自杀,可是没有新立太子,也没昭告天下,我们应该回信问问,问清楚了咱俩再死也不迟。


扶苏这个书呆子这时候说,爹让儿子死,有啥好问的,说完之后,就抹了脖子。蒙恬没阻拦,但也没跟着死,只是叹息了一声,把兵权交给了王离,也就是王翦的孙子,然后任由使者把自己押解回了咸阳,住进了监狱,他还想看见秦始皇问问究竟。


当然,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很快地,赵高就把他和他弟弟蒙毅一起砍了脑袋。


我们现在就要来问一个问题,为啥手下拥有秦王朝绝对主力30万大军的扶苏和蒙恬会束手待毙,一点都不反抗?


这里面主要有三点理由,第一点就是这俩人都有很深的忠君忠父的思想,扶苏接书就想死自然不用说,蒙恬说的很明白:“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就算是知道必死,就算是明白冤屈,但还是选择不反抗,属于死忠到底一派的。


第二个他们没反抗的原因就是不一定能调动得了军队,那时候军队开拔,无论是从前线回来,还是上前线,必须用虎符,蒙恬手里有半个,另一半在秦始皇手里,也就是在赵高手里,半个虎符是无权命令军队打回咸阳的。


最后一个原因最重要,那就是他们完全不知道嬴政已经死了,嬴政当年才49岁,身体一直很结实,他俩根本想不到这位老大说死就死,那时候,只要嬴政活着,天下还真没人敢造反。


就这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大帝在沙丘驾崩,随后不久,大儿子扶苏自杀,大将蒙恬被抓,车队回到咸阳之后,小儿子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


可是他这个秦二世比起他爹始皇帝那就差老鼻子了,刚坐上宝座,就有人造反了。有意思的是,这位第一个跳出来造反的,既不是对嬴政家族有着刻骨仇恨的原来六国贵族,也不是手握重兵,为公子扶苏鸣不平的秦朝大将,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浑身没有半点高贵血统的屌丝青年,这个我们下节再聊。


精选用户评论
  • 1753464jcva

    项羽就是我华夏民族的罪人,还有人把他当英雄

    月亮徒步向人间 回复 @1753464jcva: 这些劳民伤财只供权贵享受的东西,后世看来是文化遗产,时人看来是血泪,如果我在那个时代,我的家人可能战死,可能被石块砸死,可能在路上冻死…如果是这样我也恨不得放一把大火

其他用户评论
  • 金二v5721

    长城除了防外患入侵,还有一个功能是防灾民外逃。

    卿谢 回复 @金二v5721: ……….

    烟斗A10 回复 @金二v5721: 不能说不可说

    听友75975148 回复 @金二v5721: 没错

    查看全部3条回复
  • weng8011

    听第3遍了

    听友75975148 回复 @weng8011: 我第4

  • 保温壶1

    后人认知偏差就是这样产生的

  • 洪祖旭

    长城原来有多长

  • 语安__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