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7】二时空与三时转

【1-03-07】二时空与三时转

00:00
19:18

内容提要

时楞伽王寻即开悟,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別

大乘佛法的修行,分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开悟就是见道而登初地的境界。罗婆那王在深深地领受了心外的世界不过是自心所现的分别境界时立刻开悟了。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別,这十二个字是见道之后境界的一个标准描述。

二、“离诸杂染”的含义


杂染是指虚妄分别而熏习的杂染种子。离是远离,远离杂染就是不再熏习杂染种子,就是开始了转染成净的修行,这就是登地菩萨了。


离诸杂染是实叉难陀依据自己的理解的一个引申翻译。对照梵文原文parāvṛttāśraya,应该翻译成转变所依。这个词的前半部分parāvṛtta转变的意思。后半部分āśraya,实叉难陀在《楞伽经》后边的经文当中,往往都翻译成所依所依因。所依是现行的所依,因此这个所依就是无始以来虚妄分别熏习的那些杂染种子,所以实叉难陀译成杂染,也是可以的。


parāvṛtta这个词确实也有远离的意思,但这个词更基本的含义不是,是。它来自于动词词根vṛtvṛt就是。因此与其说是杂染,不如说是杂染,所依,染成净。

 

三、二时空与三时转


描述大乘佛法的修行,如果选择最简洁的名言来表达的话,就是两个字:第一是,第二是


1、佛教说空,空什么?


“空”是佛教的标志,佛教也被称为空门,《楞伽经》当中对有全面的阐述。首先就是空什么?空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才能空?对于空什么的第一种表述,就是空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这是空的对象。佛教说的空,空的是原本不存在,只是凡夫无明所障,误以为的存在。如果原本就存在,那这个存在就没必要空了,而且也空不掉了。所以空不是把原先的存在给空掉了,不是把原先的存在变为了不存在,而是空原本就不存在,只是凡夫糊涂,误以为的存在,这就是对空什么的第一种表述,空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那么凡夫以为存在,就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所以对空什么的第二种表述就是空什么?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

2、二时教法“心境俱空”


佛陀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因此,在二时教法里,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叫作外境,这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不仅如此,在二时教法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心注意这也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在二时教法里,不仅要空六尘的外境,同时也要空六识的心识,这在二时教法里叫作心境俱空,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

3、三时教法“转识成智”


既然空的对象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是凡夫以为的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那么引申一下,就是圣者认为的存在就不在空的范畴,圣者以为的存在不是空的对象。佛陀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是圣者以为的存在,因此阿赖耶识不是空的对象,不能空。因此在三时教法里,如果说空只能空外境,就是空那个毛。但是造成凡夫误以为有毛的这个机制,这个阿赖耶识不能空。因此在三时教法里,空外境不空心识。这是唯识的特点,是唯识的殊胜。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导致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而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虚妄分别又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杂染种子。杂染种子的熏习与现行,确实让凡夫误以为有凡夫境界的存在,所以才说它是杂染,不是清净。怎么办?——转染成净。


三时教法安立阿赖耶识,首先就是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外境(毛)根本不存在。对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外境,在三时教法里,空它都是多余的。在三时教法里外境不存在,而凡夫非误以为外境存在的这个错觉,这个虚妄分别存在。因此在三时教法里要做的就是把错觉转为正觉,把分别转为无分别,这就是转染成净,就是转识成智。注意是不是。只能转,不能空。

四、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不同!

三时教法里的六识不同于二时教法里的六识。在二时教法里,这个六识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的心,是属于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要空。那么在三时教法里,这个六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就是阿赖耶识,六识与阿赖耶识的关系是海浪与大海的关系。所以三时教法里的六识不能空,要转。


转染成净之后,没有了杂染种子的现行,也就没有了现行时的分别的功能,六识自然而灭。因此从三时教法来讲,最终的结果也是心境俱空。因此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不同,解构的都是彻彻底底,没有留一丁点的尾巴。


总结一句话,二时教法的修行,核心是;三时教法的修行,核心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于晓非_

    redghost11 回复 @于晓非_: 学完大手印,再继续听闻。一切都清清楚楚了。

  • 念来即觉

    二时空 三时转,于师悟道精深香象绝流

    于晓非_ 回复 @念来即觉:

  • 幻梦333

    【杂染种子的熏习与现行,确实让凡夫误以为有凡夫境界的存在】面对这种误以为的存在,我不去管它,不理会它,行不行?例如,面前有人跟我说话,我不去回应,行不行?反正都是不存在的呀?!

    千幻流光_hc 回复 @幻梦333: 回应与否都是分别,想与不想也还是分别,只要有能指所指,就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逃不开的。只有佛陀慈悲安立唯识可以解构分别啊。不然凡夫永无出期

  • 海客_谈瀛洲

    佛陀说空,空什么?空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才能空?空不就是把我们的贪嗔痴给空掉吗?

    无明凡夫 回复 @海客_谈瀛洲: 佛教说空,要先搞清空的对象是什么。佛教对空什么的第一种表述,空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那么凡夫以为存在,就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所以对空什么的第二种表述就是,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在佛陀看来凡夫自以为存在的贪嗔痴根本不存在,只有误以为有贪嗔痴的错觉,虚妄分别而已,要转错觉为正觉,转分别为无分别。师兄可以扫第9讲到21讲的文稿内的二维码入群详细讨论

  • 靈智妙覺

    请问大家:课程里说“转所依”具体要怎么转呢?

    Yuansen 回复 @靈智妙覺: 所谓“转所依”转换成现代汉语就是“转染成净”,把阿赖耶识的杂染种子转为清净种子。杂染种子导致心迷惑了,把种子现行显现的影误以为是心外的境界。所以“转所依”的根本就是要知道没有外境,唯有心识。时时刻刻观凡夫境界如梦如幻。

  • 卓迎

    大乘佛法的修行的“空”的“转”有什么区别?

    晶晶_g9m 回复 @卓迎: 如果用一个字,来分别概括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修行的话,二时教法的修行就可以用“空”来概括;三时教法的修行就可以用“转”来概括,因为二者的讲法的立足点不同,所以就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条学修路径,选择一条即可开始修行。立足于凡夫境界讲法的二时教法,要空干净凡夫境界,包括世俗因果,才能见道;立足圣者境界的三时教法,回看凡夫境界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虚妄分别,空它都是多余的,立足圣者境界是要“转”,转识成智,也就是转虚妄分别为无分别,转错误认识为正确认识,转迷为悟。三时教法是了义教法,因为立足于圣者境界,所以“转”比“空”更根本。

  • 幻梦333

    这段话,理解的不好,麻烦请详细说说,六识的分别功能和海浪和大海的关系,谢谢! 【在三时教法里,这个六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就是阿赖耶识,六识与阿赖耶识的关系是海浪与大海的关系。】

    千幻流光_hc 回复 @幻梦333: 说说个人理解。其一,浪离不开海,六识只是阿赖耶识的功能,就是说,其实海本来就自带起浪的功能。 其二,海浪可大可小甚至风平浪静,但只要大海在,随时都可以起浪。

  • 宝意居士

    【思考与讨论】 佛陀讲的二时空,与三时转。其目的都是在干什么呢? 二时的空,与三时转,达到的效果是否相同?

    幻梦333 回复 @宝意居士: 目的都是在破增益,力度都是一样的,要彻底解构掉凡夫境界自认为的真实世界。 个人认为达到的效果因人而异,大根性的只学二时教法就能彻底悟无我证空性见实相了,像我,是学了三时教法才真正明白不是空原来就有的凡夫境界,是凡夫境界从来 压根 根本就不存在的,因为是心识所现的梦境,是幻觉,而圣者境界是一直都存在的,无需生!

  • 卓迎

    二时讲心和识是空的对象,到了三时又讲心和识不空,这不是相互矛盾吗?

    晶晶_g9m 回复 @卓迎: 立足点不同,所以,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二时所讲的心和识,指的是凡夫以为有的凡夫自己的心和根境识的识;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三时所讲的心和识,是立足于圣者境界,佛及登地菩萨这些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和正智。识,就是阿赖耶识,而心既可以指凡夫心阿赖耶识,也可以指圣者心正智。真如是正智所行境界。

  • 白玛若巴

    空,被看作是佛教的代名词。 到底空什么? 什么又不能空? 空,就是空原本不存在,只是凡夫误以为的存在。 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是凡夫错误认识的积淀,不能空。

    mangollx 回复 @白玛若巴: 感恩师兄法布施,导图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