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025. 百家大争鸣

中国历史真相 | 025. 百家大争鸣

00:00
22:42

本期内容:

1. 杨子的人权思想

2. “亚圣”孟子的几个重要思想

3. 老子和庄子思想的同异

4. 荀子为什么教出了两个法家代表人物

6. 中西轴心时代对比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说墨子反对儒家的仁爱,讲究人人平等的兼爱,可是他的这种只讲平等,不讲人权的理论,马上就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此人叫杨朱,尊称杨子。


                                     一


杨子的生卒年不详,但肯定比墨子晚,比孟子早,因为《墨子》这本书里没提到他,而在后来的书籍,比如《孟子》《庄子》《韩非子》里,这哥们的大名反复出现。他也没有什么成系统的文字留下来,但是从其他各家的著作里,他的思想那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杨子看来,墨家虽然为了天下老百姓而奔走,但是不讲人权,这种努力就毫无意义。


杨子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他说:“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翻译过来就是,让我拔一根汗毛救天下,老子不干,但是把天下都给我一个人,我也不干;如果这天下的所有人都不需要互相帮助,也不互相侵犯,那才是最完美的社会,这也是成语“一毛不拔”的来历。


杨子学说的重要性,就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权力让渡的问题,简单地说,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究竟什么样的东西是不能被政府侵犯的?我自己的房子是不是风能进雨也能进,国王不能进呢?杨子说,是的,就是这样。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杨子认为政府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摆设,而不应该管得太多,这和后来的庄子差不多,也和现在的小政府自由主义者遥相呼应。


墨子的“兼爱平等”和杨子的“一毛不拔”两大理论一经提出,马上就风靡天下。结果另一个人就不高兴了,在一旁酸溜溜地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这些老百姓啊,不是信奉杨子的学说,就是推崇墨子的学说,咋就没人相信我呢?说这话的人叫孟轲,就是孟子。


                                      二


孟子是在墨子逝世18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372年出生的。他的祖上是300年前鲁庄公的弟弟庆父。这个庆父在鲁庄公死后,为了自己上位,一连杀了两个鲁国国君,可是手脚不利索,弄得全天下都知道了。鲁国的邻居齐国人当时都对这事儿议论纷纷,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家伙要是不归天,鲁国的灾难就不会停止,后来这句话就成了一句成语,专门指制造内乱的家伙们。


虽然庆父后来在多方联手围逼之下,上吊死了,但是他儿子孟孙敖还是被封为鲁国上卿,后人称其为孟孙氏,这就是孟,这个姓氏的来历。


所以,作为庆父的后代,孟子一直都是贵族,可以说是官N代,不过他家这一支只能算作是一个士,也就是贵族里面最低的一等,必须要自己学本事,才能养活自己。


西汉的时候,有一本书叫做《烈女传》,专门讲女性事迹的,里面就有孟子他娘的故事,说“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啥意思呢?就是说孟子小时候,他妈为了能让他学习好,搬了很多次家,最后终于搬到了一群读书人的旁边,做了邻居,孟子这才走上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道路,这个故事就叫做“孟母三迁”。


三在古文里是一个虚数,表示多次,并不一定只是三次,也许四五次,甚至更多。这件事最终也被写到了《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教育了无数中国学生,和学生家长。现在我们经常说学区房,那价格是相当地高,我觉得这事儿,孟母也有一定的责任。


书归正传,因为杨子和墨子都主张人人平等,爱别人爹和爱自己的爹一样,孟子就大肆抨击他俩“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他提倡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孔子的仁爱,要先爱自己的爹,再推广到别人的老人,这和墨子的两爹一起爱还是有区别的。


25-1 孟子画像


在政治上,孟子把仁爱扩大到仁政,也就是搞爱心政治,而想实行仁政,前提是以民为本,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百姓是最重要的,他甚至具体地规定了什么样的君主是合格的,比如一个国家里,五十岁的人要有棉衣服穿,七十岁的老头要有肉吃,但是当时的梁惠王觉得这老头儿就是在瞎扯,都有肉吃?寡人难道是养猪的?


孟子也同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秩序绝对不能乱,但是和孔子不一样的是,对于那些狂暴不仁的君主,孟子认为人民有权干死他。有人问孟子,周武王杀了商纣王,这不是以下犯上吗?孟子的回答是,破坏仁的叫贼,破坏义的叫残,又贼又残的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一个独夫,没听说杀了一个君主。


言下之意,你是不是君主,并不是你说了算,如果你已经堕落成一个独夫了,那就不是君主了,干死你天经地义。所以,不像墨子只强调君权,杨子只强调民权,孟子这哥们是同时强调君权和民权。


除了提出仁政,孟子还解释了为啥我们会把爱从自己老爹扩展到其他人的爹,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1.0版本。


在他之前,先秦诸子们很少谈人性,也许是认为不重要,也许是不敢谈,只有一个叫告子的,胆子贼大,提出了不善不恶的说法,他说“食色性也”。没错,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告子说的,意思就是吃饭做爱,就是人的本性。


网上现在有一种解读,说这里的色不是啪啪啪的意思,我觉得那是过度解读了,在《孟子》这本书里,色这个字很多时候都是指女色,比如孟子见齐宣王,后者那句著名的“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按照上下文一看,那就是喜好女色的意思,而且,“食色性也”也只有把色翻译为做爱才说得通,如果像有一些人说的那样,把这里的色比喻成歌舞,那肯定不对,喜欢歌舞可不一定是人性,我就喜欢听郭德纲的相声,不喜欢歌舞。


对于告子的人性“不善不恶”说,孟子反对。他的理由是,告子的说法放到所有动物身上都合适,牛马羊狗都会吃东西和做爱,这两者也是它们的天性,这种极度抽象的,涵盖了所有动物性的说法毫无意义。


孟子说,我们要谈,就应该谈作为人最独有的本性,也就是那些脱离了动物范畴的,人的天性。那么,人有脱离了动物的天性吗?孟子说有,他是这样解释的,比如说你看见一个孩子爬呀爬要掉到井里了,你会有一种同情心,不忍心看的想法。


你的这种想法肯定不是为了讨好小孩父母,也不是为了当官,只是简简单单的,天生的,不忍之心,而这,就是人独有的天性,孟子称之为恻隐之心。


在这之后,他又一口气提出了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把它们叫做四端,有了这四个心,人就和禽兽区别开了,就有了向善的基础。但实话实说,这老头其实也是在生搬硬拽,他到死也没有解释清楚为啥人天生就有这四样东西,而且更没法说明为啥有些人真的就没有这四种心。


我们都知道,现在儒家里,孟子的地位比较高,但那是现在,在宋朝之前,他的地位并不高,只是在宋朝的朱熹,把孟子和他学生写的《孟子》七篇列为《四书》之一,成了古代高考的必考题,比《五经》的地位还高,孟子的地位这才逐步升级,最后取代了孔子大弟子颜回,成了儒家仅次于孔子的圣人,亚圣。


                                    二


就在孔子、墨子、孟子和他们的学生们各自提出救世的主张时,有一个人懒洋洋地说了一句,救个锤子啊,你们这群自以为是的家伙忙活来忙活去,天下却越来越乱。我告诉你们吧,不爱才有爱,不救才有救。大家回头一看,这是一个刚睡醒的家伙,叫庄周,也就是庄子。


25-2 庄周梦蝶(图片来自网络,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庄子是宋国人,具体的生卒年不详,但是和孟子是同一时期的人是确定无疑的。也就是他们都生活在张仪和公孙衍这些纵横家大展身手的年代。前面说过,他的好朋友惠施也是一个纵横家。据估计,庄子死的那年,可能齐闵王把宋国干掉的那一年,但是这些和他老人家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他根本就不在乎。


后人经常把庄子和老子联系到一起,并称为老庄,从治国的这个层面上看,这样的归类是对的,他和老子都讲究小政府的无为而治,对于儒墨两家推崇圣人治国,他们完全嗤之以鼻。庄子说:“圣人生而大盗起”,又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关于这两句话,历来都有争论,根据我对庄子这家伙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两层意思:

第一个就是你们这些圣人制定好了制度,把国家弄得很好,国王仓库里的银子很多,那大盗们偷起来就很方便了,只要用不法手段当上国王,这些就都是他的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前面我们说过的“田氏代齐”。老田家当上齐国国王之后,齐国的所有,包括圣人制定的制度,全归他了。


第二层意思简单,圣人就是大盗,你们这些所谓的圣人制定制度,就是为了帮着国王盗取老百姓的东西。


无论怎么解释,在老庄眼里,圣人都是垃圾,那么他们要咋治理国家呢?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就是说不要奖励优秀的人,这样老百姓就都不争宠;也不要喜欢任何不容易得到的物品,这样老百姓就都不去盗窃。


老子还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也就是不要智慧,不要仁义,不要能工巧匠,不要利益,大家都吃了睡,睡了吃,天下肯定大治。


你要是问,这不就是猪吗?差不多,但是庄子老先生比较文雅,他的说法是“上如标枝,下如野鹿”,君王就像是树木最上面的叶子,老百姓就像是地下悠然自得的野鹿,两者根本没有交集,真真切切的,相忘于江湖。


不过虽然庄子和老子在治国思想上一致,但在处世和哲学上,他俩还是有区别的。两人虽然都讲道法自然,但老子归根结底还是要做事情的,庄子是真的啥也不做,他是真自由,视功名利禄如浮云。


有一次楚王派人找他去当官,庄子说找我当官啊,好啊,听说你们楚国有一种乌龟,活了3000年,却被人抓住掏空,变成了一个乌龟壳,然后供奉在庙堂里,有这事吗?来人说有啊。庄子说,那你来说说,这只大乌龟是愿意死了被人隆重地供起来,天天祭祀,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塘里打滚呢?使者说那恐怕还是后者好。


庄子的结论很简单,说你们请回吧,我还是拖着我的尾巴在泥潭里打滚好了。


把当官看作是死了,这就难怪庄子这家伙一辈子都很穷,老婆孩子饿得哇哇哭,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就是这么一个与世无争的家伙,还是被人批评了,有人说,老庄啊,你们道家就是扯淡,天天讲天道,但地道和人道你们知道吗?


正所谓“天有常数,地有常道,君子有常体”,你们道家就是不接地气,咱们必须讲讲地道和人道,讲完了,你就明白了,我们需要圣人组织我们的社会,制定礼仪,教化百姓。

                                     

                                       

 

说这话的人叫荀况,就是荀子。他不仅仅是批评庄子,他还抨击墨家的墨子,法家的慎道,申不害,名家公孙龙,以及儒家的子思子夏孟子等等等等。在庄子的面前,圣人是垃圾。在荀子面前,所有人都是垃圾,全天下只有一个人,荀子从来不批评,就是孔子,这哥们天天标榜自己是孔老二的正宗传人。


荀子生于赵国,他十几岁的时候正好赶上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估计他受不了,就跑到齐国,在齐国的“官办大学”稷下学宫混到了30多岁,也没混出啥模样。赶上了苏秦当卧底,五国伐齐,齐国大乱,他赶紧又跑到楚国。呆了没几年,又赶上了鄢郢之战,秦国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吓得这哥们一溜烟地,又跑回齐国。


25-3 荀子讲学图(图片来自网络,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这次不错,赶上了秦国范雎的远交近攻,齐国开始了缩头乌龟的太平日子,他可以不跑了,仗着资格老,最后终于当上了稷下学宫的祭酒,就是校长。


荀子之所以批评庄子,强调一定要圣人坐天下,用礼乐来治国,除了因为孔老先生外,还是因为他的“性恶说”。这一点正好和孟子相反,荀子的说法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也就是说,人这种动物,本性都有相当恶劣的一面,之所以善良,做好事,都是后天人为的因素,比如社会制度的规范,道德文化的教育,父母老师的鞭子等等。


“人”和“为”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这也是伪善一词的来历,本意呢,并不是贬义,甚至恰恰相反,荀子的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意识到人性恶的一面让人类无法共同生存,才会有伪善这种理性的东西帮助人,来限制自己的恶,原话是“化性而起伪”。


在他看来,这需要外力的介入,也就是圣人们的道德礼仪,这些东西你学习实践久了,就习惯成自然,变成了人的第二天性,所以,伪善也是人性。


尽管今天国际上对荀子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可以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比肩的人物,并且这位牛掰的老先生活着的时候,也一直以孔老师的嫡传弟子自居,但是,传统儒家对他的评价却是江河日下的。


开始还好,能陪着孔老师在庙里呆着,宋朝之后,就被很多人,尤其是朱熹理学的道德卫士们强烈抨击。到了1530年,他就被明朝嘉靖皇帝彻底赶出了孔庙,失去了吃冷猪头的资格,一直到今天,港台地区的所谓新儒家还在对他老人家口诛笔伐。


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第一个自然是他和亚圣孟子唱反调的性恶论,既然宋朝之后孟子成神,那荀子被赶出孔庙也很正常;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学生——此人学生不多,据考证,正式的才五位——但就是这五位中的两位,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一位叫李斯,就是帮着秦始皇统一天下,并且建议焚书坑儒,欺师灭祖的那位大秦帝国的丞相;另一位更要命,就是百家争鸣最后一位大师,把儒家的知识分子称为“害虫”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儒,教出了两位法家学生,这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因为无论荀子怎么解释他的性恶论,实际上他都承认了,人性有恶。


他说的那个“化性起伪”,在实际操作上,需要圣人的谆谆教导和教化,可是他的学生韩非说,老师,这世界上圣人是可遇不可求的,没有那么多的圣人,谁来教导这茫茫多的老百姓呢?况且就算找到圣人,你让他去教化乡里面的一个流氓,说一两句话流氓就会改邪归正了?!不见得吧。


我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警察,上门去把手铐给他一戴,枪口顶在他脑袋上,马上就老实了,所以啊,治理这个社会就两个字最好使,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严刑之下,谁敢犯法?


韩非称这两样东西为“二柄”,只要拿住了他们,结合权威、法律和权术这三种手段,奖励那些做出贡献的,惩罚那些调皮捣蛋的,天下自然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韩非对于人性的看法既不是孟子的“性善”,也不是他老师的“性恶”,他的看法是人性只是自私,每个人天生就是商人,时刻都在计算着利益得失。


他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说卖豪车的,希望人人都发大财,有钱,富贵,因为这样一来,他的车就卖得好。可是开棺材铺的,就希望死的人稍微多一点。你能说卖豪车那位就比开棺材铺的人更善良吗?恐怕不能,“情非憎人也,利在人死也”,卖棺材的并不是憎恨人类,只是他的利益所在,就是死人,那有什么办法?


韩非的结论就是君主治理国家,就要依赖人的这种天性,他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啥意思?治理天下,就要遵循人之常情,也就是人性,而人性就是趋利避害,这样一来,奖赏和惩罚就好使了,一旦奖惩制度好用,那治国的策略就定下来了,这就是法家的基本思想。


我们说法家的人物前面也提了很多,比如管仲、子产、李悝、商鞅等,还有很多没提到的,比如慎道、申不害等,可是那些人有的注重法治,有的讲君主如何掌握权力,有的聚焦在如何玩弄权术和阴谋诡计,没有一个人像韩非这样,把法治、权术、人性全都糅合在一起,创造出来一套成系统的法家独门功夫,相辅相成,浑然天成,相当地管用。


他自己虽然没练成,但修习了他的武功,第一个练成的人大大有名,叫秦始皇,而且后世的君主,书架上摆的虽然是《论语》,袖子里藏着的,肯定是一本《韩非子》,这就叫做外儒内法,治国平天下的不二法门。


                                        四


我们最后把中外轴心时代的人物对比一下,如果把中国的孔子,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算作是各自第一代的领军人物,那么古印度一代就结束了,释迦牟尼以后就没人了,中国却是孔子、孟子、荀子一脉相承,古希腊也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门不绝。


不过韩非子在中国出现时,古希腊也没有新的思想家出来了,但是,后面还有一件事很有意思,那就是东西方两大思想体系却同时催生出两个前无古人的君主,亚里士多德的弟子,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韩非的非正式弟子秦始皇大帝,征服东亚最大的大陆,建立了秦帝国。


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帝国都只持续了14年就分崩离析了,冥冥之中好像自有天意。当然,现在我们也都觉得14这个数字不吉利,这是题外话了。


限于篇幅呢,关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我们只讲这么多,不过有一件事必须说一下,上面这些家伙是各门派的牛掰人物,但是真正的百家争鸣并不是真的就在他们之间展开,彼此相差几百年,你总不能去人家的坟头之前,吐沫横飞地批评人家吧?


真正的争鸣都是发生在当时,或者公立,或者私立的大学里,还有就是战国四公子那样门客众多的府门里。这些学府里面,最著名的就是齐国的稷下学宫。这学校是齐国国家拿钱办的,荀子就曾经在这个学校任校长。


从公元前350年左右的齐威王时代,一直到秦国灭掉齐国为止,这个稷下学宫一共存在了大概150年左右,最多的时候,上千人在这里学习和吵架。经常是我的祖师爷墨子是怎么怎么说的,另一位就说不对,我的老师的老师孟子是如何如何反驳你们墨家的。


当时是任何思想,任何见解,百无禁忌,啥都可以说,各家流派竞相发表自己的学说,这才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那时候这样的学校还真不少,各国对人才的渴望是相当地强烈,魏国有西河之学,鲁国有孔夫子的杏坛讲学,燕国有武阳学馆,楚国有兰台学宫等等。可是滑稽的是,最后统一中国的恰恰是一所大学也没有的秦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大家有时间可以深思一下。


先秦诸子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除了我们介绍过或者说提及的,还有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说医家的扁鹊,阴阳五行家的邹衍,名家的公孙龙等等,但我们的主要话题还是历史,而且在这个时间点上,周天子就要下台了,这绝对值得我们去看看,威名赫赫的周王朝到底是如何彻底完蛋的,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不闹不闹不闹

    这样一听,感觉韩非好厉害👍

    三丫家的丫 回复 @不闹不闹不闹: 同感

  • 外滩王熙凤

    事实证明还是法家管用

    汤圆缘 回复 @外滩王熙凤: 外儒内法

  • 听友336931781

    老师讲得真棒,才子

  • 爱听名著的我

    终于把百家争鸣理清楚了,感谢🙏🏻

  • 北海饕餮

    能把历史和思想中外横向对比地说,这格局大了

    枫落白衣 回复 @北海饕餮: 谢谢

  • 三丫家的丫

    书架上摆(论语),袖子里藏(韩非子),外儒内法,治国平天下的不二法则。还是韩非子厉害。

  • 定颜丹

    样子 西方人穿越了

  • 夏培雷

    孟子这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所有喜欢集权,专制独裁的君王所讨厌的。庄子这家伙这么窝囊就不该结婚生孩子,还要连累自己的妻儿老小吃不饱,你独身一个人逍遥自在不就完了。

  • 听友267205496

    冷兵器时代,越文明就会越挨揍。热兵器时代,知识成为国防力量,野蛮和落后成为挨揍对象。

  • 听友371727566

    谢谢老师能把几大门派的核心思想讲得如此通俗易懂!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