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018.商鞅变秦法

中国历史真相 | 018.商鞅变秦法

00:00
22:34

本期内容:

1. 商鞅变法有哪些内容,为什么能成功

2. 楚国吴起变法及战国几次变法浪潮的情况

3. 张仪的连横之路

4. 惠施其人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前面说到魏国相国公孙痤临死之前告诉公孙鞅,小伙子,快跑吧,我已经和大王说了,要是他不想用你,就必须把你咔嚓了。我们不知道公孙鞅听了这话之后,心里头是不是无数只某种马在奔腾,但史书上说他当时很淡然,说我谢谢您和我说实话,但魏王既然不肯听您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把我脑袋砍了呢?放心吧,啥事没有。


于是,公孙鞅该吃吃该喝喝,结果还真的就是啥事没有。魏惠王出了公孙痤的门,就对着左右长叹一声,唉,公孙相国这么好的一个人,咋病的这么厉害呢,居然让我用一个小孩子为相,还说不用就杀了,赶紧地,让医生再来看看,是不是脑子烧坏了?


几十年后,这哥们终于明白了,临死之前的公孙痤一点也不糊涂,脑子烧坏了的恰恰是他魏惠王自己,不过那时候已经太晚了。


这个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因为他在秦国改革成功之后,秦王把一块叫做商的土地封给他,所以后世叫他商鞅。


                                  一


在公孙痤死了之后,商鞅虽然没被杀,但基本上算是失业了,为了混一口能吃饱的饭,他就只能去别的国家想办法。也就在这个时候,秦国新上任的国君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向整个天下进行招聘活动,这个招聘广告最后一句是这么说的:“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尊官,与之分土。”换成现在的术语就是,只要你干得好,职位、薪水待遇很高不说,还给股份。


18-1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商鞅看见这个广告之后,一刻也没犹豫,起身打包去了秦国,锅碗瓢盆可以少带点儿,但是李悝制定的那个《法经》是一定要的。商鞅把《法经》抄了一份,带在身上。他到了秦国之后,受到了一个人的赏识,这就是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他和公孙痤一样,无比坚定地认为这个商鞅就是一个人才,而且是千年不遇的人才。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司马迁写在《史记》上的故事,说是在景监的强力推荐之下,秦孝公先后见了商鞅三次,第一次商鞅讲帝道,就是尧舜治理天下之道,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第二次商鞅讲王道,也就是周文王、周公这些人如何治理天下的,孝公觉得这家伙就是扯淡的,然后就狂怼景监,说你推荐的都是甚么玩意儿?


在景监的坚持下,孝公又见了商鞅一面,这一次商鞅开始讲霸道,就是齐桓公晋文公之流是如何称霸天下的。秦孝公终于觉得商鞅这家伙还可以,出来对景监说:“汝客善,可与语矣。”意思是你这个朋友还不错,和我聊的挺开心,但还是没说要提拔商鞅。


景监回来和商鞅一说,商鞅笑了,说现在我知道秦国大王需要啥玩意了。等商鞅第四次见到秦孝公之时,他不再谈论道,什么帝道、王道、霸道都不谈,那他谈什么?他谈术,法术的术,富国强民之术,开疆扩土之术。


那么术和道有区别吗?有,道可以比作是长远规划,战略目标,短时间内是看不到什么好处的;而术那就是政策和法规,短时间内效果显著。秦孝公自然是喜欢术,他对商鞅说,你小子前几次讲的道,那玩意虽然好,但是我活不了那么长时间,有什么用?还是你现在说的这些看起来有用一些。


就这样,在得到秦孝公的支持之后,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现在我们提起商鞅变法,可谓是尽人皆知,只要是中国人,受过一点教育,基本都知道。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商鞅变法的基本思想并不是他的,而是抄魏国李悝的,并且融合其他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比如说就有在楚国已经推广很久的郡县制。这也就是为什么商鞅之前的李悝和他之后的韩非子,那两个人头上都顶着法家学者的帽子,而商鞅,我们就只能称之为政治家。


不过商鞅这个政治家不是一般的政治家,而是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按时间顺序他排第二,前面有管仲。


具体来说,商鞅的变法内容大概是五项:第一废井田制,土地私有;第二废世袭制,实行军功制;第三废封建制,行郡县制,建立户口制度;第四重农抑商,奖励种田和织布;第五明法令,赏罚分明。


看完这五项内容,有一条是他商鞅的独创吗?没有。废井田废世袭是李悝变法的主要思想,甚至管仲时代就有了;废封建行郡县是楚国先开始搞的,至于说重农抑商,这是人家周王朝的传统项目,而最后一个赏罚分明,还是李悝的思想。不过历史的事实是,商鞅成功了,而且不是一般的成功,他把一个落后的边陲中等国家,一下子提升到一流强国,最后还兼并了天下。


这里面一定是有原因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秦孝公和商鞅这哥俩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改革之路走得更彻底,更高效,更全面。


比如说世袭制,李悝在魏国只是废除了这个制度,但用具体的什么制度来提拔和封赏官员,李悝没有明说,只是说根据才能来决定是不是让你当官。这就麻烦了,有没有才能这事没法量化,一个老贵族颤颤巍巍地说另一个贵族有才能,你是封还是不封呢?


结果就是,魏文侯死了之后,魏国又渐渐地变成了贵族统治。商鞅在这一点上没有犯同样的错误,他废除了官员爵位世袭之后,马上采用军功制度和农功制度。军工制度就是按照军功,设立20个爵位等级,一个普通士兵只要在战场上干掉一个敌人,把对方的脑袋带回来,马上就可以进入爵位的第一级,给你一个房子,一个仆人和一顷田地,所以后来中国人就把战场上砍下来的敌人脑袋叫做首级,首就是脑袋,级就是级别,意思就是这玩意能保证我进入爵位的第一级,后面的19个爵位基本都是按照砍掉敌人脑袋数量来决定的。


这样一来,秦国的士兵上了战场,眼前晃动的,那就不是敌人的脑袋,而全都是大个的金元宝、房子、车子、女子等等。同时,商鞅对于秦国人自己私下的打架斗殴严格禁止,无论谁对谁错,一旦发现私下里打架,一定严惩不贷。


司马迁在《史记》里总结得很好,说变法之后,秦国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这群家伙为国家打仗的时候嗷嗷叫,和隔壁老王绝对是只动嘴不动手,也就是只为爵位官位打架,不为蝇头小利和邻居互砍。商鞅这个新的军功制度,为秦国造就了一批虎狼之师,你也可以说是杀人机器。


至于说高效,除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相信,只有大家相信新的法律,才会敬畏这个法律,然后全国人才会信奉执行,效率才能高起来。商鞅在颁行新法前为了让老百姓相信,派人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对老百姓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立即获得赏金十两。


百姓们很奇怪,这活儿太简单了,和白捡钱差不多,这里面是不是一个大坑?就没人去搬。随后商鞅将赏金逐步上升,一路追加至五十两,终于有个哥们忍不住了,嘴里嘀咕着最多白干,不至于把我砍头吧?将木头搬到北门,商鞅二话不说,马上就是五十两,这一下老百姓就知道了,这个叫公孙鞅的外国人说话是算数的。


等到后来新法颁布之后,有些贵族反对,也有些人赞同,这些家伙天天跑到商鞅面前,要和他辩论,或者给他点个赞。反对的不用说,商鞅直接就把他们关起来,那赞同的升官?不是,赞同的也关起来。


他用这种方式告诉大家,国家法律不是你能议论的,你只能做一件事,就是按照法律去做事。据说他为了推行新法,曾经在一天之内,砍了七百人的脑袋,并且这哥们是一视同仁,不管你是老百姓还是贵族,除了秦孝公父子两个,其他任何人触犯了法律,一律治罪。


太子的老师因为教导太子无方,触犯了他的新法,他居然把人家的鼻子割了下来,这位公孙老师据说原来长得不错,是个帅哥,这一下鼻子没了,从此是闭门不出。


所以呢,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有三个特点,一是采众家之长,二是执行得更彻底,三是铁血推行新法,注意不是铁腕,铁腕至少还能活动一下,有点灵活性,铁血那就是没得商量,我也不和你讨论,反正你同意要执行,不同意也要执行,敢于对抗的,一律镇压。


关于这一点,商鞅在和秦孝公的一次对话里说的很明显:“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啥意思?和愚昧的老百姓商量着怎么改革,那就是浪费时间,到时候和他们一起享受改革成果就行了,谋大事者不谋于众,自信之心跃然纸上。


那么变法的效果如何?《史记》上的记载是,“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这段话意思很浅显,商鞅和秦孝公这哥俩成功了。


但我们都知道商鞅这家伙的下场不那么美好,被五马分尸了,为啥?因为商鞅在改革过程中的铁血政策和不讲情面,和很多秦国的贵族结下了梁子,这里面也包括了秦国的太子,秦孝公的儿子。


公元前338年,当他的好基友秦孝公魂归天国之后,那些恨商鞅恨得咬牙切齿的秦国贵族们马上就开始反攻倒算,对商鞅下手。千古以来,想要弄死一位大臣,最合适的理由就是谋反。“商君欲反”,这四个字,马上就摆在了同样对商鞅有刻骨仇恨的新秦王,秦惠文王的茶几上。


啥叫欲反?就是你现在没造反,但是你马上就要反了。商鞅一听就知道坏了,因为说你造反你还可以用事实来反驳,说我没造反;可是说你想造反,那还反驳个啥啊,总不能真把心挖出来给人家看吧。再说了,你真挖出来,那也辩驳不了啊,心又不会说话,啥也别说了,跑吧。


商鞅一路逃到秦国边境,天色已晚,他想找个酒店住宿。店老板说,阁下请出示身份证。商鞅哪里敢暴露身份,就说忘了带了。店老板马上就说了,我们秦国的商君制定了规矩,要开房,必须有身份证,否则您要是逃犯,查出来我和你同罪。据说商鞅只好仰天长叹:“为法之敝一至此哉!”这就留下了一个成语,作法自毙。


没办法,走投无路的商鞅同学只好回到自己在秦国的封地,正儿八经地对抗政府军,换句话说,他真的造反了。很可惜,他是政治家,不是军事家,一败涂地之后被乱军杀掉,死了之后尸体还被拉回咸阳,处以车裂,也就是五马分尸,并且全族被灭,满门抄斩。


不过呢,那个对商鞅一点儿好印象也没有的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泄愤,但这哥们相当滴有眼光,对于商鞅的改革措施,他全都当作珍宝一样留了下来。这就是秦国最后能统一中国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法宝,人家的政策有连续性。


                                     二


关于政策连续性这件事的重要程度,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同时期的楚国吴起变法。吴起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那个在鲁国杀妻求将,在魏国训练武卒的那个名将吴起。他在魏文侯去世之后,和魏国继任的魏武侯搞不好关系,最后只能又一次离开魏国,投奔楚国。


当时楚国的楚悼王非常欣赏他,就如同商鞅和秦孝公一样,吴起和楚悼王也成了好基友,在楚国实行了五年的变法,从公元前386年到公元前381年,变法内容基本上和商鞅的差不多。但是你必须清楚一点,不是吴起学商鞅,而是商鞅学吴起,因为吴起楚国变法比商鞅秦国变法早了20几年,像前面那个搬木头给金子的故事,就是吴起在楚国先玩的,被商鞅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秦国,又玩一次。不过归根结底,这哥俩都是学李悝的。


这些不是重点,我的重点是,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翘了辫子,和商鞅一样,吴起马上被反对改革的势力整死了,但是和秦国不一样的是,吴起一死,楚国尽废他的新法,开历史的倒车,走了回头路,结果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就此衰败。


这件事,后来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有一个总结,叫做,“吴起之后,楚不用吴起而削乱;商鞅之后,秦行商君而富强。”


上面只是简单地说了魏、秦、楚三国的变法和相关人员,实际上,在整个战国期间,先后出现过三轮变法浪潮:第一轮是魏国李悝变法与楚国吴起变法,第二轮是齐国邹忌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第三轮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燕昭王变法。


就像我前面说的,战国最大的特征就是改革,就是变法图强,而且各国的变法措施都涉及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四大基本方面。看看战国七雄,有一个没干过改革这事的吗?没有,而且大改大收益,小改小受益。 


                                 三


那么,除了变法的改革者,战国时期,还有哪些人影响了天下的大势呢?我们先来看一个人。公元前329年,也就是商鞅死了九年之后,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人走进了秦国首都咸阳。


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方法和秦惠文王见了一面,然后就被后者拜为客卿,后来又被拜为相国,不过怎么见到秦王不重要,有句诗说得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战国时代,各国都急需人才,这种旦夕之间一步登天的事情很平常。对于历史来说,重要的是这个人提出的策略,简短地说,就是秦国要和魏楚两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然后进攻韩国,进而可以和洛阳的周天子联手,再回来攻打魏、楚两国,最后吞并天下。


这个人的名字叫张仪,他把这个策略叫连横,原因是,秦国在地图的西边,无论和魏、楚,甚至六国里面任何一个国家交好,都像是在地图上画了一道横线,当然,对于别的国家,这也是一条致命的横线。


张仪这家伙也是魏国人,所以我说魏国的绰号应该叫做“战国人才库”,人才都是它培养的,然后拱手送给其他国家。不过张仪在魏国的时候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是人才,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他始终坚信自己会像赵本山一样,可以凭借“大忽悠”的本事来吃饭,而且还能吃好。


后来他来到楚国,在楚国某一位贵族门下当食客的时候,有一次去参加楚国相国的晚宴,吃完了饭,这位相国发现丢了一块宝玉,参加宴会的众人互相端详了半天,一致决定,这个盗贼就是张仪,因为仪“贫而无行”,客人当中,你最穷而且平时表现热衷钱财,那就是你偷的。


张仪被打了一个半死,扔回了家。他老婆就哭着说,让你不要读书,不要到处乱说话,你如果听我的话好好种地,今天怎么能受此屈辱?张仪艰难地把嘴张开,问他老婆:“舌尚在乎?”他媳妇儿非常欣赏他的幽默感,笑了,说还在。他长出一口气,那就好,舌头在,将来就有荣华富贵。


经过多年苦读和思考的积累,张仪确信了两件事,第一,新的秦王,秦惠文王有统一天下的野心;第二,连横对秦国是最好的策略。接着就出现了上面说的一幕,他成功地游说了秦惠文王,成为了一名新的贵族。


稍微对历史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与连横相对的就是合纵,合纵又是什么意思,那也要看地图,打开战国的地图,从最上边的燕国开始,画一条竖线下来,一路经过赵,齐,韩,魏,楚。这六个国家在一条纵线上,那么,合六国之力对付西边孤单却很强大的秦国,就是合纵,后来延伸到六国中任何一两个国家的联合,也叫合纵。


连横和合纵,合起来就是纵横,纵横四海的纵横,提倡并且实施这两种策略的,我们统统给他们一个大帽子,叫纵横家,也是百家争鸣里面的一家。实际上,这些人现在有另一个称呼,叫外交家。


是的,除了改革家,纵横家也是战国时期决定天下走势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我们说连横的代表人物是张仪,那么合纵呢?很多人张口就来,苏秦。但是很抱歉,我的这个专辑不会这么讲,因为我拥护另一种历史看法,那就是《史记》《战国策》和《资治通鉴》里面记录苏秦活动的时间统统都是错的。至于为什么,我先买一个关子,一会儿再说。


在这个专辑的历史里,当年和张仪对抗的合纵家主要有两个,惠施和公孙衍。


                                四


惠施,又叫惠子,和张仪基本也就是差那么一两岁而已。他是谁你可能没听说过,但是有关他的两件事,你也许知道,第一件就是中国有句俗语,形容别人有才的,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指的是曹操的儿子曹植,他的故事要到三国的时候再说,而学富五车指的就是这个惠施,说他家的藏书多到要五辆车才能装下。


关于他还有一件事是写在《庄子》这本书里的,说有一次庄子在桥上发神经,感慨道,河里的鱼可真是快乐啊,旁边一个爱较真儿的哥们马上就反驳他:“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抬杠抬得这么有水平,堪称杠精的这位爷,就是庄子他老人家最好的朋友,合纵策略的首创者,惠施,尊称惠子。


这个惠子本来是宋国人,但他主要活动的国家还是那个“战国人才库”魏国,从他在魏国任职的第一天就坚持一点,一定要和齐国和楚国搞好关系,一致对抗秦国,所以,严格来说,惠子是提出合纵抗秦的第一人。


可是无论你的观点是不是正确,要想让别人听你的,你必须要会忽悠,这位只会说“子非鱼”的杠精惠子显然忽悠的本事不如张仪。


公元前322年,已经取得秦王信任的张仪代表秦国游说魏惠王,提出秦魏联合攻打韩国,然后分赃,秦国得三川地区,魏国拿走南阳,这明显就是张仪主张的连横,对秦国的好处是大大的,但魏惠王这个目光短浅的家伙居然就同意了,而且他还十分欣赏张仪这个大忽悠,任命张仪为魏国相国。


你若是问,张仪已经在秦国领工资了,还能在魏国当官?这在战国时期是可以的,后面你还会看到更邪门的,一个人担任了六个国家的相国。


惠子苦劝魏惠王不听之后,只能黯然神伤地离开魏国,回到宋国和庄子讨论鱼是不是快乐的重大问题去了。那么,张仪的谋略成功了?


没有,为啥没有,因为另一个人。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烟斗A10

    大神陆续登场

  • 猫咪不知道自己会掉毛

    666好赞

  • 董大ye

    新年好哈

  • 付尧我爱你

    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好听了!!!!!!!!!!!!!!!!!!!!!!!!!!!!!!!!!!!!!!!!!!!!!!!!!!!!!!!!!!!!!!!!!!!!!!!!!!!!!!!!!!!!!!!!!!!!!!!

  • 斯巴拉西哟

    管仲 商鞅 李斯 萧何

  • 印钞机_55

    真好,全力支持!

  • 汤圆缘

  • 1353595hxdw

    政策的连续性 重点要圈起来…

  • 1385185qhxh

    toooooooo nice👏👏👏

  • 1385185qhx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