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年,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了多少?
2020年抗疫之战,环球同此凉热,14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如果说疫情初期的各种管控措施体现了一个“严”字,常态化防控阶段的“不停摆”则突出了一个“准”字。精准防控,确保了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同时进行,使我们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精准防控,是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一个“准”字,让基层治理能力在战疫的淬炼中快速提升,努力形成善治“指挥链”,共治“同心圆”。可以说,一年多来,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是在对“准”字的努力追寻中得以提升的。
理性的指挥棒和严密的防控网是“准”的基础和条件。没有理性、高效的指挥,再庞大的军队也如一盘散沙。6月11日,1例本地新增打破连续五十多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的纪录,拉响了北京“再战疫”的警报。北京16小时锁定“暴风眼”,果断决定封闭“新发地”、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关键时刻作出了理性洞察的判断和审时度势的决策。流调溯源、医疗救治、社区防控、物资保障……从决策层面的周密部署,到执行层面的全力以赴,“一竿子插到底”的组织力不是临时迸发出来的。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建立的“四方责任”传导系统,在最短时间内将指令传递至属地、部门、单位、个人,体现了高效的指挥力。
为了尽可能降低疫情防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张精细化防控的大网在超210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中迅速展开——300多个街道乡镇按风险级别进行分类,近10万名社区工作者立即投入战场;大数据摸排、流行病学调查……严密网格、精准防控的思路,给超大型城市精准扑灭疫情“死灰”打了样。
智慧的手段和透明的信息是“准”的抓手和保障。数字化时代,计算能产生难以估量的价值。疫情之下,确诊病例有哪些密切接触者,老百姓居家隔离需要什么服务,企业复工复产难点在哪?单从一两个社区、一两家企业可能不好判断。但是,在数据计算的“放大镜”下,盲点、热点、需求、资源一目了然。疫情期间,浙江快速在全省推行“健康码”,群众自助填表领码,省了各级“填表累”;根据这些大数据,浙江还生成以县为单位的“疫情地图”,指导高风险地区以防控为主,低风险地区全力复工复产,避免了政策“一刀切”。疫情后期,杭州进一步开发“城市大脑”,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网上诊疗、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相关部门“用一部手机就可以治理一座城市”,用科技给战疫赋了能。
服务在网上跑,谣言也在网上跑。有人说,疫情期间,我们经历了两种病毒——新冠病毒和谣言病毒。为了消除谣言、传播真相,疫情吃紧期间,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频频召开疫情发布会,网络上误导什么就澄清什么,老百姓担心什么就回应什么。一天一场甚至一天多场,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平台进行直播,让真相成为终结谎言的消毒剂,让公开成了消除恐慌的定心丸。
“必胜心态”的群众和“临战状态”的干部是“准”的根基和力量。人民群众是实现疫情防控的力量源泉。疫情严重期间,舍生忘死的请战干部、加班加点的生产工人、眼睛布满血丝的快递小哥、陪老人看夕阳的医护人员,让无数人重新相信“人间值得”。常态化防控期间,精准防控措施减少了疫情对城市的干扰,甚至被群众接纳为生活的一部分。北京战疫再起,一些人开车路过新发地被大数据“选中”,深夜排队检测还互相调侃:“您说,这大数据是不是很迷?”核酸检测范围越来越大,坊间倒兴起一种新的问候语——“您核酸了吗?”“托您的福,阴着呢!”淡定从容的状态,透露出战疫必胜的心态。
人民群众有“必胜心态”是因为党员干部有“临战状态”。疫情期间,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9000多万名党员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扑下了身子、甩开了膀子、干出了样子。科普小视频、农村小喇叭、街道小锣鼓,押韵的三句半、生动的小漫画,基层干部的“土味”宣传,让我们看到“中流砥柱”的力量。
战疫一年,精准防控发挥了威力,基层治理提升了能力,但社会治理现代化仍然在路上。只有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才能进一步织密“防护网”、筑牢“隔离墙”,让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石和保障。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半月谈评论员 丁静
监制:孙爱东
主编:王新亚
责编:杨建楠
校对:秦黛新
7.9号考的都会,蒙的都对
要上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