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天这堂课,我们分享王阳明晚年的时候,形成的整个思想的总结,就是四句教。这四句教形成之后,就成了他晚年到去世的这几年教学的一个核心和纲领。第一句话叫“无善无恶心之体”,第二句话叫“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三句话叫“知善知恶是良知”,第四句话“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是阳明先生五十多岁就快去世的时候形成的代表的是王阳明先生比较成熟的一种思想提炼,或者叫凝练。
这四句话它的意思,我先给大家做点解释,我再给大家做一点引申和评价。先看第一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他就认为,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这个和儒家本来的说法不太一样,比如说像孟子。孟子说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儒家本来的看法认为,我们可以经过努力,把人性里边本来就有的善给启发出来,这个时候人人皆可以为圣贤,这个是孔孟整个学说的引申。
王阳明看来“无善无恶心之体”,说完之后,阳明第二句话就来了,叫“有善有恶意之动”那我们就要问了,你既然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那为什么现实中那么多善恶呢?他的结论就是,当起心动念的时候人才有善有恶。这里边如果深究的话那矛盾就来了,就是你无善无恶的那个体,怎么会产生有善有恶的那个念呢?这是阳明理论的一个问题,那么起心动念的有善有恶,如果说表象上看,我们起心动念利益国家、利益老百姓,利益别人,这就是所谓的善,利他嘛。如果说这个念头我要自私,去伤害别人,这个时候就是恶。可是有善有恶的这个起心动念是怎么来的?这是阳明理论里面不好解决的。可是如果我要用唯识学的观点给大家解释,实际上就好解释了,唯识学认为,我们这个心分为八个心,眼耳鼻舌身意我们都好理解,第七个叫末那,末那它是与生俱来的叫我执。最后一个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我们心灵的仓库。所有累世以来,所有宇宙空间,我们起心动念的那个种子都在那里。那么这个阿赖耶识里面,仓库里面有什么呢?实际上善恶无记,就是各种种子都有。这个时候起心动念的时候,当不好的种子遇到缘分合适了,现形就表现为恶;好的种子在阿赖耶识这个仓库里面遇到缘分,它就表现为善。比如说一个人他贪财,这个念头有的时候,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了。种下了以后平时你看不出来,可是一旦看到钱的时候,内心里面马上就动了。为什么?就是他阿赖耶识里面本来就有贪财的这个种子,当遇到钱财这个事物的时候,现形,他就表现为贪。比如一个人贪色,平时朋友聊天你也感觉不出来。可是他一旦看到美女或者帅男的时候,他贪色的这个念头就生起来。贪色的念头他怎么生起来的?就是他阿赖耶识里有这个贪色的种子,当遇到外缘,出现的时候,贪色的这个念头就出现了。一句话,就是从任何一个起心动念,都有它内在的种子和现形的一种关系。
第三句,叫“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知善知恶,它讲到的是人的什么呢?就是本来就有的判断能力。那就是孟子讲的四心,比如说小孩掉到河里了很心疼。比如说看到一个小动物受伤了,特别可怜,在地上爬行的时候很心疼,这个孟子讲的恻隐之心,这个叫“不令而能,不教而知”。也就是说你根本就不需要起心动念,也不需要老师教,本来就有这种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这是孟子讲的。
“知善知恶是良知”,也就意味着我们天生都有这个知善知恶的能力。这个能力儒家里边叫良知,佛家里面叫佛性,这个东西是人本来就有的。
第四句话叫“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我要说一下,就是人类的文明,不管哪一家,这个为善去恶,它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趋向。尽管他的说法不一样,他最后实现的都是阳明讲的第四句,叫“为善去恶是格物”。也就意味着在现实中不管哪一种文化,它如果是个比较好的文化,它最终的说教都是让我们不断的做到,优点要不断的扩充,缺点要不断的减去。阳明的说法叫格物,就是从内心里面不断的把恶,把那种自私,利己的东西给削弱去掉,然后把利他的、奉献的这种好东西给扩充起来,这是一个格物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为善去恶是格物”呢?因为人内心里的缺点和优点,我们怎么样去识别?这个是要在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时候才能知道。比如说两个人一起去经商,当遇到利益的时候,有的人内心里面可能觉得给我的少了,就是你只有面对钱财的时候,你才能检验出内心里边哪些是恶,哪些是善。也只有在工作的时候,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的,第一步叫发现善恶,这个善恶就是什么是自私,什么是利他,这是善恶。第二个是就是为善去恶,不断地让优点扩充,让缺点缩小。举例子,比如病毒性肺炎,国家说了病毒性肺炎为了避免它进一步扩大,你要自我隔离。当一说我这十四天隔离不方便,一有这个念头的时候,马上就知道自私了,马上就自我教育这不对,我怎么可能为了我自己去伤害这个社会、伤害别人呢?怎么可能因为我自己去给别人带来麻烦呢?叫做为善和去恶,这就是讲的格物。
所以阳明先生的第四句话,我觉得他讲出了所有人类文化,他的共同的导向,都是让优点越来越扩充,让人的缺点越来越减弱。阳明先生总体来讲的这四句话,叫“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应该说这四句话它代表了王阳明晚年的修为和境界。同时某种层次上他证悟的这个层次和圣贤里边那种究竟比,还不是那么圆融,还不是那么能够自圆其说。当然阳明先生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尤其是“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样一个深具有教化意义的东西提出来,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极大贡献。因为这种为善去恶的过程,是适合我们每一个人的。
我们客观的说,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优点和缺点兼具,只是多一点少一点的问题。从一个社会的教化和文明进步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照亮自己,看清楚自己哪些念头是很自私,不顾及别人,哪些念头是愿意奉献、帮助别人。当我们懂得这个了,就是讲的叫知善知恶是良知,知道之后就是第四句话,我们要为善去恶,不断的去让自己那个好的东西,或者好的念头,利他的念头,为社会服务的念头变得越来越有力量,或者说越来越多,而那种自私的念头变得越来越少。这个过程既是个人修为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风气逐渐向好的过程。
购课用户请添加助教微信:hzxt06,和郭老师群内互动交流。
老师好!
要不断种好种子,让好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看护好自己的心。
郭老师辛苦了☕️☕️☕️🙏
仁者无敌。
儒、释、道三家文化就是让我们在阿赖耶识的心灵仓库种下行善积德、厚德载物的种子,以便时机成熟乘愿归去!感恩老师!感恩古圣先贤!
善恶的定义是人为规定的,人本身的念头行为是无所谓善恶,在用善恶的定义后才出现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