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补气第一药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赵中振。
之前介绍过豆科的甘草,今天让我们来聊一聊甘草的兄弟,也是豆科植物的黄芪。
黄芪来源
黄芪被收录在《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属于山草类。
黄芪的芪字,曾写作耆。李时珍说:“耆者,长也。”为补气之长,故有此名。
在预防新冠肺炎的中医处方当中,黄芪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味中药。用于新冠肺炎重症治疗的“化湿败毒方”中有黄芪,这是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筛选出来的,有明显疗效的中医药抗疫的“三药三方”之一。
从植物来源来说,黄芪有两种基源,都是豆科植物,一个是蒙古黄芪,另外一个是膜荚黄芪。黄芪耐寒耐旱,怕热怕涝,喜欢凉爽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
历史上,黄芪以野生为主,由于大量采挖野生资源,致使重点产区也发生了变迁。近年人工栽培的力度在加强,已经看到了一定成效。
因产地的不同,黄芪就有不同的商品名。产于山西雁北地区浑源应县等地的称为浑源芪;产在黑龙江、内蒙地区的称为卜奎芪或者正口芪。
中药行业还常用绵性和柴性来形容黄芪的品质。从植物解剖学的角度来看,绵性指的是韧皮纤维的多少;柴性则是指木质纤维的多少。
野生蒙古黄芪和在山西和内蒙栽种的黄芪,都以绵性大、柴性小,品质为佳。
在中药行业,有几个经验术语来自于黄芪。“菊花心”:指黄芪的横断面有放射状的纹理与裂隙,类似一朵菊花的形状。“金盏银盘”:指黄芪横断面中心木质部呈黄色、外缘皮部呈白色,像一个金银相映的盘子一样。
黄芪药材
我想先来讲一段采黄芪的故事。几年前,我和王文全、陈虎彪教授一起去五台山附近采黄芪。那有很多野生黄芪,当地的农民也把挖来的野生黄芪,当作宝贝存在自家院子里,有的干脆就存放在屋里。但是有个姓张的老汉,家院前门的锁还好好的,屋里的黄芪却不翼而飞。原来是盗贼把他家后墙给掏开了,开着拖拉机进去,直接把院里的黄芪全给拉走了。这个事故说明什么呢?野生的黄芪,奇货可居。盗贼冒这么大的风险,看来抢黄芪等于“抢钱”了。
主治功效
黄芪不仅药名里有玄机,本身确实是一味补气的良药。
中医认为,黄芪味甘,性微温,有补气健脾、益卫固表的作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当中,就有以黄芪为主的组方。张仲景的名著《金匮要略》中有八个方子用到了黄芪。“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四大家李东垣以脾胃立论,创建的名方。“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这里的君药就是黄芪,除了常治疗中气下陷所致脱肛、胃下垂等病症外,还能以甘温之品治疗气虚发热的目的。正所谓:甘温除热法,也称甘温除大热。
现在以黄芪为主的常用经典方剂还有很多,比如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汤只有两味药组成,黄芪和当归。它是补血的著名方剂,其中黄芪的用量是当归的五倍,通过补气来达到补血的目的。
黄芪食养
民间有一种“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说法。以黄芪煎汤或泡水饮用,可补气、迅速解乏。
拿我个人来举例,我喜欢长跑,以前住在日本的时候跑过全程的马拉松。2000年我在香港参加“毅行者”的活动。这个活动要求参与者在48小时内穿越100公里山路,就是香港著名的麦理浩径山路。
我当时整整跑了一天一夜,将近25个小时。那是一次对体力、毅力的一大挑战。跑完了以后,真是精疲力尽。当时我的博士生彭勇想得很周到,他给我熬了一大锅的黄芪汤。我喝下去以后睡了一觉,第二天疲劳就都解除了。
黄芪的特点是补气不壅气。一些过甜的补气药容易产生腹满气胀等副作用,但黄耆一般不会。所以常常用在中医补气的方中,还有日常食疗保健需要补气时都离不开黄芪。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问了,人参不是也是补气的吗?有什么区别?人参补气重在大补元气,还生津止渴,是补气救脱的大药。黄芪重在补气升阳,兼具固表止汗。
2003年卞兆祥教授和我共同编写了一个小册子《百病食疗》,出版后很受欢迎,有繁体版、简体版。此书中就收载了几个含有黄芪的药膳方。
比如,参芪鸡,就是用党参30克、黄芪60克,装入一个布袋,放到一只处理好的老母鸡肚子里一起炖,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加适当的佐料,鸡肉炖烂后,拿走药包,就可以享用了。可以吃鸡肉,可以喝鸡汤,除了功效好,味道也非常香,益气补血,特别适合脾虚的患者。
黄芪用来煮粥也很好。历史上的美食家、大诗人苏东坡在不惑之年曾大病了一场,病愈后就用黄芪来慢慢地调理虚弱的身体。怎见得?有诗为证,苏东坡写到:“黄芪煮粥荐春盘。”
在南方药店一般民众都称黄芪为“北芪”。岭南的中医的泰斗邓铁涛老先生活了103岁,他生前就善用黄芪。老人家是我们浸会大学中医学院的客座教授,有一次他来讲学,特别介绍了用黄芪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邓老使用黄芪的量很大,而且是长期的使用。说明黄芪就像《神农本草经》所说的那样,久服下气,轻身耐老。
黄芪虽好,但性温,容易助火。南方人,特别是广东、香港人,觉得黄芪有点偏燥,觉得黄芪劲儿太大了。那么有没有替代品呢?有,那就是有“南芪”之称的五指毛桃。五指毛桃来源于是一种桑科小灌木,岭南常见的药材之一。
这种植物叶子是五裂的,果实是毛茸茸的,叫作五指毛桃十分形象。南方人喜欢用其地下的根来煲汤。当年我指导的一个博士研究生欧靖彤就是专门做五指毛桃这个课题的。
在我国香港的超市里、街市菜摊上都可见卖五指毛桃的。它可以和猪肉一起煲汤,因为五指毛桃煮出来的汤带有牛奶香味,所以五指毛桃又被叫作五指牛奶。
我们再说一说市场上可见的一种叫红芪的药材。红芪在《中国药典》中也有收载,并单独列了条目。红芪和黄芪来自同一个家族,都是豆科植物,但是不同的属,黄芪是黄芪属的,红芪是岩黄芪属的植物多序岩黄芪,因其根部表面偏红色,所以叫红芪,功效类同黄芪。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红芪在中国台湾最流行,当地人很喜欢用红芪。其实黄芪和红芪嚼起来都有浓郁豆腥味,区别在于红芪更甜一点。
黄芪是一味补气药的代表,是黄土地里长出的长寿草,可药用、可日常泡水代茶饮。
玉屏风散是中医扶正固本的经典名方。屏风是可以遮风的物件。在一些古代建筑中,常见在大门内设立一扇屏风。玉屏风散的功效就是可以抵御外来的风邪,功效之好,珍贵如玉,所以叫玉屏风。玉屏风散中只有三味药,黄芪、白术、防风,三足鼎立。在后续的课程中,我还会介绍另外两个药。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今天晚上心有灵感似的泡上了黄芪,准备明早熬粥喝,睡前点开听的正是黄芪这课
老师讲得真好,这一个月我每天都在听
赵中振教授 回复 @jasmine80: 多谢关注与支持,请多指教。大家共同努力,把节目做好。
好喜欢听赵老师讲的课,古今往来中外结合,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不愧是教授级的
黃 耆 王冠明 苍生六十寿登耆,敢报东风第一枝。 汗陷疮疡虛渴肿,升阳益气体无衰。
黄芪有补气功用,人参亦有补气功用,区别就需要我们好好分析了。
玉青子 回复 @玉青子: 看来评论还要听到最后,不然刚问完问题,听着听着老师就讲了,有些许尴尬。
非常重要的一课!
黄芪补气
听罗大伦讲张锡纯医案,讲到黄芪,给出的评价很高,记忆尤深的是治疗大气下陷的功用。 至于黄芪的来龙去脉要听老师娓娓道来。
诗话本草纲目(19) ——题中振《本草纲目》健康智慧200讲—— 黄芪 耆年寿考有黄芪, 补气培虚固脱奇。 圣药主疮威力壮, 排脓托毒可生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