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散文】人物篇:无情和有情(上)

【赏读·散文】人物篇:无情和有情(上)

00:00
26:05

【赏读·人物篇】无情和有情(上)

1

作家似乎是个很特殊的身份——把众生百态写入笔下,能用千回百转的语言描绘人世间的高低起伏,能用匠心独运的巧思编撰精彩的故事,这样的人,需要怎样的心灵才能做到?张爱玲曾说作家天生就是被人误解的,人们对作家张爱玲充满好奇心,对张爱玲身边的人也很感兴趣:她的亲人和友人会是什么样的人?她尊敬的人又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和张爱玲生活交往的?尤其对于张爱玲这样沉默寡言、比较内向的作家来说,似乎更是一件神秘的事情。

在《对照记》、《爱憎表》和其他书信面世之前,读者了解张爱玲的亲友,唯一来源是她发表的散文。《对照记》在她生前出版,我们另文讨论。《爱憎表》初稿在她生后发表,其中许多内容是《私语》的细化,并和《小团圆》互文,张爱玲的散文和小说除了空间互文,其他方面的内容互文性同样很强。

她散文里的人物篇,大致线索比较清晰,亲人有父亲、母亲、姑姑、继母和弟弟,友人有炎樱、苏青,师者有胡适,还有一批佣人何干、张干、毛娘等。她的创作很富有电影意味,如果说她的小说像故事片,散文就像纪录片。绝不文艺腔,也不风花雪月,是一个小说家的散文,非常懂得节制和约束,思想深邃,富有生活气息,这或许得益于她写小说的结构和方法(艺术、电影等手法融入小说),长亦成妙文,短亦为佳篇。

作为一个很看重隐私权的女作家,散文是她难得的知心话,但是她的知心话讲得透彻却不感伤,她早熟得惊人,不是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早熟,是真正的早熟,洞察世事的深刻,这早熟使她对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具有冷静的判断,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她对自己也,因此她虽然才华卓绝,字里行间却没有骄矜之气,相反,有着低到尘埃里的自嘲,这使得她的散文天地比小说更加纵横捭阖。在小说里,张爱玲把人性看得太清楚,在散文里,她给与宽厚之道。

她笔下的和人物亲疏有致,即使在写最感伤的事实,也是的笔调,在古诗词里,本来王国维提倡的不隔是比更高的境界,张爱玲散文中的却让人物影像鲜活,像银幕的折射作用,中藏暖,令人唏嘘。她写自己身边的人,也像小说人物一样,不类型化,不泛情。

在《公寓生活记趣》《童言无忌》《私语》《姑姑语录》《谈吃与画饼充饥》《爱憎表》等散文里,张爱玲经常写到亲人。亲人带给她最大的刺激,是跟随原生家庭破裂矛盾而来的冲突,以及冲突时交织的复杂情感。

前朝遗少和沐浴西方文化的新女性——由于张爱玲父母完全不同的人生志趣和方向,中西文明的两极没有碰撞火花,只有冲突,使得这个原生家庭注定要破裂。而且本来的关系就比较奇怪,因为张爱玲曾经过继给二伯父,一直叫亲生父母叔叔婶婶

张爱玲曾说:我不记得同时看见过他们俩。(《爱憎表》)

 

2

父母离异并不可悲,可悲的是父母离异之后爱的缺乏。父亲沉沦萎靡,母亲飘忽来去,张爱玲对于父母的记忆,曾经是善恶对立分裂的,最后一并归为无情。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众是旧式才子,一肚子古诗文倒背如流,却毫无用处(但事实上熏陶了张爱玲的古文教育,张爱玲的小说叙述深得古诗神韵),他的英文其实也很好,曾任职津浦铁路局英文秘书,但遗少习气太重,十年内败掉了天津、上海等所有地产,都是因为抽鸦片和娶姨太太。张爱玲说:我不能够忘记小时候怎样向父亲要钱去付钢琴教师的薪水。我立在烟铺跟前,许久,许久,得不到回答。父亲的氛围里有鸦片,姨奶奶,老先生,章回小说,懒洋洋灰扑扑地活下去,童年的张爱玲很孤独,《歇浦潮》《人心大变》《海外缤纷录》,父亲书桌上这些较不像样的书,一本本拖出去看,《胡适文存》就是父亲的书,姑姑也会问父亲借书看,后来兄妹闹翻,这本《胡适文存》还在姑姑手上。

父亲的姨太太绰号老八,原来是堂子里的妓女——八小姐,喜欢带幼小的张爱玲出去,如起士林这样豪华的地方。善于观察的张爱玲从父亲的姨太太身上捕捉了不少细节,这为她日后描写姨太太或体味《海上花》以妓女嫖客为题材的小说埋下了伏笔。老八平时就吃点咸菜下饭,张爱玲后来在《爱憎表》写道:显然中国传统的妖姬的第一戒就是不给男人看见她们也有食欲。

对于父亲的家,张爱玲一方面看不起,一方面又喜欢父亲家里乱摊的小报,喜欢鸦片的云雾,雾一样的阳光,父亲寂寞时和她聊亲戚间的笑话,带她去飞达咖啡馆买小蛋糕,这些矛盾的细节包含着对父亲的复杂感情,我父亲把病治好之后,又反悔起来,不拿出生活费,要我母亲贴钱,想把她的钱逼光了,那时她要走也走不掉了。他们剧烈地争吵着。最终几番折腾,父母离婚了,中学毕业那年,母亲回国,张爱玲和父亲的亲情,有了裂痕,对于他,这是不能忍受的,多少年来跟着他,被养活,被教育,心却在那一边。父女关系因继母的介入走向了冲突高潮,张爱玲被父亲暴打、囚禁、冷淡,第一次体会到死亡的滋味,逃离后彻底决裂。决裂本来没有幻想。多年后远赴异国他乡,她在加拿大多伦多街上的橱窗里看到父亲爱吃的飞达咖啡馆香肠卷,乘飞机带回美国,虽然不是从前的香肠卷,却挽留了童年和父亲的一些情感回味,也就是张爱玲在小说中表达的,她不爱父亲,也就没有恨。(《私语》,《谈吃与画饼充饥》)

父亲的身边换着不同的女人,母亲,姨奶奶,继母,后来张爱玲的两任丈夫都是比她年龄大很多的男人,被人们认为有恋父情结

母亲黄逸梵和父亲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人。她绝对是走出去活下来的娜拉,在童年张爱玲眼里曾经是浪漫清高的仙子教母五四之后,许多争取自由而出走的娜拉们都不得不以失败告终。但黄逸梵这个裹着小脚的美丽敏感的女人(张爱玲语),却用倔强高傲的个性和才华,走出了比张爱玲更特立独行的人生。

曾经做尼赫鲁的两个姐姐的秘书。一九五一年在英国又一度下厂做女工制皮包。(《对照记》)

早在一九三六年她绕道埃及与东南亚回国,就在马来亚买了一洋铁箱碧绿的蛇皮,预备做皮包皮鞋。无奈能够欣赏独特的新巧的手工业的后工业社会还没有到来,她领先于时代二三十年。

黄逸梵生不逢时,最终寂寞客死他乡。20192月,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艺术(1911——1949展览中,黄逸梵的照片和简介也在其中,她于1932——1936年留法学习绘画专业,可惜目前没有发现她的绘画作品。

在现代艺术家身份上她是先驱,在现代女性和现代母亲身份上她也是先驱,她是一个独立女性,也是一个可悲的母亲。张爱玲才四岁的时候,母亲因为家庭不幸福,就藉口陪伴姑姑留学,出洋到英国去了,一去就是四年。在张爱玲的散文里,能看到母亲出洋前内心的痛苦:她不理我,只是哭。她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上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波悲恸。为了追求自我和自由,又为了培养孩子,母亲在儿女和出国之间几度往返挣扎,最后彼此面对的都是痛苦和尴尬:有两趟她领我出去,穿过马路的时候,偶尔拉住我的手,便觉得有一种生疏的刺激性。(《童言无忌》《私语》)

张爱玲晚年在《小团圆》里,用自传体小说的方式详细描绘了这段过马路的细节,以及母亲其他方面对她的伤害。她心中最真实的母亲,可能在《小团圆》里——最罗曼蒂克的爱,破灭时最残酷。

张爱玲的母亲是湖南人,有着湖南女子的血性,张爱玲在《对照记》里曾说:她总是说湖南人最勇敢,她的个性和张爱玲相反,富于情感,追求浪漫清高,不提,生活上聪明能干。张爱玲特意和母亲对着干,追求世俗务实,喜欢。生活上忠厚笨拙,在《爱憎表》里张爱玲说是隔代遗传了乡下的外婆。但艺术上还是受母亲影响很深,继承了母亲的绘画才能。

如果张爱玲的母亲也能写作,她可能会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为人母的痛楚。

她深深地引导、影响了张爱玲的很多方面,从争取教育到审美趣味,她为女儿牺牲了很多,她的女儿曾经很爱她,然而母女关系最终败在青春期,这个和她为人处事相反的女儿,永远都没有走出青春期,养儿方知父母恩,张爱玲因为没有孩子,和母亲这种创伤的修复也变得永远不可能。多年后张爱玲曾说:朋友是自己要的,母亲是不由自己拣的

继母孙用藩是段祺瑞政府总理孙宝琦庶出的女儿,留给张爱玲的是冻疮般的旧衣服和敌对性,使她感到憎恶与羞耻,晚年张爱玲在小说里也反思自己对继母的感情。而弟弟张子静和张爱玲虽然童年一起嬉戏,一起长大,但是共同的成长伤害下,弟弟的嫉妒、男女身份、性格差异、志趣相悖,使姐弟走向不同的人生。张爱玲曾经两次拒绝了弟弟,一次是弟弟办杂志《飙》,约张爱玲写稿,被拒绝了,但给了他一幅自己的漫画无国籍的女人。第二次是九十年代,弟弟要求写《张爱玲传》,被张爱玲委婉而坚决地拒绝了,很显然,弟弟不是最懂她、和她最亲的人,甚至是误解她的人。与此相反,她的好友邝文美写的《我所认识的张爱玲》反而深受她的认同,并寄给病中的母亲看,正应了那句话:有血缘的未必是亲人,没有血缘的可能比亲人还亲。

3

和张爱玲最亲的亲人,莫过于姑姑了。和母亲黄逸梵一样,姑姑张茂渊也是个热爱艺术的现代女性,所以姑嫂二人性情相投、形影不离,婶婶姑姑到外国去喽!这是张爱玲从小听佣人毛娘吟唱的,姑姑说话总是一语中的:那毛娘——叽哩喳啦的!在童年张爱玲的心目中,永远婶婶姑姑并提,成为一个单元一幅古画上的美人与她的挽双髻的小鬟’”。姑嫂关系如此亲密,也是罕见,尤其是在母亲与夫家不和的情况下。

母亲会画画,姑姑会弹钢琴,童年的张爱玲要在音乐和绘画之间选择一样做终身职业。她的记忆中,回国后的姑姑每天练习钢琴,伸出很小的手,手腕紧匝着绒线衫的窄袖子,大红绒线里绞着细银丝。觉得音乐是镜子里反射的另一个世界。张爱玲曾说:我母亲与姑姑刚回国那两年,对于我她们是童话里的仙子教母,给小孩带来幸福的命运作为礼物,但是行踪飘忽,随时要走的。八九岁时,她为了讨母亲和姑姑开心,非常志诚地站在钢琴边听姑姑弹琴,弹多久听多久,以至于母亲和姑姑误认为她极爱音乐,还给她请了白俄钢琴女老师。事实上,张爱玲的兴趣和才能更在绘画上。

婶婶(即母亲)姑姑是张爱玲童年的理想,她很小就要为讨母亲姑姑的欢心察言观色,但她的回答依旧不让大人开心,比如婶婶姑姑你喜欢哪一个这样的问题,不能说都喜欢,最后她说喜欢姑姑,但是姑姑和母亲都不开心。不过,这种过程里,可能也练就了张爱玲惊人的观察力。

和母亲相比,姑姑更加机智、宽厚、幽默,所以张爱玲喜欢和她在一起,姑姑虽然不是文人,对人生却有着超越常人的见识,从《姑姑语录》等散文可以看到,姑姑对生活、人事、物质、工作、生命都有着自己独到有趣的理解和表达。例如冬之夜,视睡如归一个人整个地像一首词了等妙语连珠,最妙的莫过于她对一块宝石瑕疵的无奈:看着这块披霞,使人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然而我对于我姑姑的家却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姑姑的守护,张爱玲对亲情会是何等绝望。姑姑为了嫂子和侄女,不惜兄妹闹翻,和张爱玲的父亲断了来往。张爱玲从1941年回沪,到1952年离开大陆,一直是和姑姑住在一起。其间她们搬了三次家,分别住过爱丁顿公寓、重华公寓和卡尔登公寓。但是,和姑姑在一起的生活,也很现代微妙,亲兄弟,明算账,张爱玲打碎了一块玻璃也是要赔的。

张家的人都有特立独行的风格,对工作挑剔的姑姑,难得找到一份满意的活,从1942年在大光明戏院当电影翻译,一直做到退休。78岁嫁给了初恋李开第,一辈子只等一个人。

另一个给予张爱玲亲情的,就是把张爱玲从小带大的女佣何干,叫女佣为某,是干妈的简称,与湿的奶妈对立(《爱憎表》)。常说生亲不如养亲,何干是张家佣人中的三代老臣,是从前老太太的人,但是忠厚贴心,不居功自傲,她和张爱玲朝夕相处,给予的母爱与呵护比亲生母亲还要多。父亲说张爱玲:一天也离不了何干,还要到外面去!母亲说张爱玲:你反正什么都是何干——”“她要是死了呢?当然她死了还有我。

但事实上,母亲在张爱玲心目中的地位没有何干重要,张爱玲写何干在父亲和继母家劳作:头发雪白还要洗被单,我放月假回来,听见隔壁装着水龙头的小房间里洗衣板在木盆中格噔格噔地响,响一下心里抽痛一下。张爱玲被囚禁和逃离后,也是何干对她殷殷切切:何干偷偷摸摸把我小时的一些玩具私运出来给我做纪念,内中有一把白象牙骨子淡绿鸵鸟毛折扇,因为年代久了,一扇便掉毛,漫天飞着,使人咳呛下泪。这些情感或许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张爱玲笔下的佣人描写,一本《小团圆》,清算的人那么多,包括清算自己,但是张爱玲写到佣人们,却充满温暖,宽厚淳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第n个Alice

    姑姑嫁给李开第并非"一生只等一人"。《小团圆》里已经透露了姑姑在英国时爱上过简炜,后面又和堂侄绪哥哥真正发生了关系。知道了这些事情并没有降低姑姑在我心里地位,相反我更佩服姑姑活得恣意洒脱。谁规定了女性就只能一生等一个人?姑姑作为那个时代的先驱女性,非要给她加上不实的标签"嫁给初恋","一生只等一人",才是没有懂她吧。

    闲临牗 回复 @第n个Alice: 同感。经历终是要经历 只不过兜兜转转

  • 老徐_xu

    确实,她的散文给我一种复杂的感受,明明有一种旁观者的冷清,却又处处有着非常投入的热情

  • 闲临牗

    作家生活里的内向 忠厚 笨拙 不屑辞令是因为她把那些都化作文字了,同理那些苦难 经历 流逝 与遇见

  • 妮妮126

    万燕老师的点评 准确的点到了我对张爱玲散文的感觉

  • 布嬷嬷

    特别感谢万燕老师的解读。哈哈哈哈说真的,一开始听不进去解读,一旦听进去了,觉得老师讲的非常棒?谢谢

  • 13978082ctp

    既然张爱玲从小过继给二伯父,那为什么还留在生父母身边呢?而且,在她多次为学费发愁的时候,怎么不见她的二伯父伯母的帮助?她不是他们名义上的女儿吗?她的作品和相关资料也从未提及所谓的二伯父、伯母。这是个迷,从未有人研究过?!

  • 闲临牗

    音乐,是镜子里反射的另一世界

  • 闲临牗

    张父身边的三个女人:母亲(黄逸梵)、姨太太(老八)、继母(孙用藩)

  • 1338766pyas

  • IcyPeak

    呜呜,讲得太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