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白话文】致九弟:教九弟求德日进

38.1【白话文】致九弟:教九弟求德日进

00:00
07:11

导语 

这封信是同治三年也就是1864年的八月初五日,曾国藩自安徽安庆写给身在南京的九弟曾国荃的。这一年的七月份,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在围困三年之后,终于攻破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持续十余年,波及十余省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基本宣告失败。手握重兵,节制东南诸省的曾国藩,为了消除朝廷对他的担忧与猜忌,宣布裁撤湘军。同时,遵行清廷的命令,重建南京城,组织科举考试以收揽人心。这封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就的。


白话文 


沅弟左右:


  初四那天夜里接到你初一夜里的来信,信中所言均已悉知。贡院九月可以建造完毕,真是让人欣慰的消息,但是贡院的规模不宜太小,工程的质量也草率不得。我们这些人办事,一定要有远见,目光所及,要能到百年之后。昨天接到一封公牍,里面说贡院主考官房间后面还需加造十八间住房,需要将“长毛”所造的仓库屋子拆掉另建,这也表现出不愿意草率完事的态度。安庆这里购买的木,料,中秋节之前可以运到一批,九月份的时候还可以再到一批。


  弟弟心中抑郁的事情,我非常非常明白,但是弟弟成就的这一番功业,已经可以说是永垂不朽,永远留在历史中了。古人认为,生命的永恒不在于长生不老,而在于做到了三件事情,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如此才可以称之为“不朽”。古人说的三不朽是“立德”、“立功”和“立言”。“立德”是最难达成的,也最为空泛。所以自东西周、两代以后,历史中罕见有“立德”流传后世的人。“立功”之人像萧何、曹参(cān)、房玄龄、杜如晦(huì)、郭子仪、李光弼(bì)、韩琦、岳飞,“立言”之人像司马迁、班固、韩愈、欧阳修、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古今以来,这样的人又有几人?我们这些人可以努力争取的,就是朝着我们心力所能够达到的地方努力去做,做到一分算一分,没必要一下就希望成为千古罕见,难以企及的那些大家。弟弟经常将在“立言”这方面做到极致,凡人难以企及的人看做榜样,但却将在“立功”方面做的稍逊一筹的人一概否定。这就好像孟子说的,金子比羽毛重,但不能说三钱多重的金子比一车的羽毛还重,礼仪重于食物,但不能拿礼仪中的小节和饿死人的事比较,而说食物重要。哎呀,这样说真的可以吗?所以你啊,不如在自己已经取得的功绩之上,努力读书、修身,做事小心,为人大度,努力追求在德行上的进步,如此,你的语言也会日渐醇(chún)厚。就好像盖房子一样,弟弟所立的功业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基础了,这栋房子的结构也非常的稳固,以后只需要在这个基础和结构上花功夫装修一番。何必要执拗于此,恍恍惚惚,没有主见呢?


  刘、朱二人的部队希望弟弟速速派遣过来,必须保障安庆所辖六个县不会有贼寇残部出没,这样哥哥我才能勉强支撑住门面,迅速的安排好各种事情前往金陵,这个非常非常关键。


  弟弟你所遣散的湘勇,统统命令他们在长沙领取补足个人所应取得的所有俸禄,这个肯定没法办到。十八万的盐是因为什么原因就突然畅销了呢?必须命令这些遣散的湘勇在过长沙的时候,暂时领取一半的俸禄(那些被遣散的士兵就可以今年领取完全部所应得的俸禄,那么原本愿意留在军中的人肯定也都不再愿意留下了)剩余的部分就让营官跟士兵约定一个期限,将凭证交予士兵(我跟萧、余两人所部也打算写一份约定期限的信札给士兵),弟弟给营官们一张约定期限的信札,明年再把剩余的部分补足给遣散的士兵也可以。


  顺祝平安

       八月初五日


结语 


  完成平定太平天国这项大功之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可谓已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在这莫大的荣誉之下,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也十分烦恼。曾国藩烦恼的是大功告成之后清廷对他的忌惮,担心自己兄弟二人是否会盛极而败,落得一个“狡兔死,走狗烹(pēng)”的结局。曾国荃则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如何在“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在成就一番功业之后让自己的人生更圆满呢?曾国藩拿出了古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追求。他建议弟弟一方面要肯定自身取得的功绩,另一方面要转而在“读书养气”上下一番工夫,以求“德亦日进,言亦日醇(chún)”,向着所谓的人生最高荣耀继续努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Evan_ygz

    呃呃,屠了一座城还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