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本豆瓣年度Top1图书,到底讲了什么东西?

【读书】这本豆瓣年度Top1图书,到底讲了什么东西?

00:00
10:34

翻开项飙老师的履历:18岁保送进入北大,在读期间展开“浙江村”研究;26岁受邀免试奔赴牛津大学读博,后成为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2008年,成为年度美国人类学协会安东尼利兹奖获奖人;而现在的身份是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在这些光鲜的学术符号之外,项飙老师更愿意称自己为“做打火机的温州人”。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这本书源自人类学家项飙和《单读》主编吴琦跨越五地、历时三年的漫谈。一问一答间,在项飙老师精准而温暖的描述下,国际问题、社会疑惑与个人发展都在对谈中呈现出更多的层次。


这书的名字叫《把自己作为方法》,但项飙老师所强调的这种“自己”或者说“自我”,其实和今天中国年轻人所理解的“自我”还是有点差别。项飙老师更强调的是一种家乡、小世界、小地方,是具有温度的、非常具体的社会关系。这些东西恐怕和今天大家常见的那种,更加个体化、偏向于内在体验、独特性的“自我”还是有距离的。


项飙老师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他说自己是一个“比较有乡绅气质的社会研究者”。那么什么是乡绅呢?


他认为,第一,乡绅不喜欢现代知识分子。乡绅不喜欢那种很启蒙式的知识分子姿态,不喜欢很断论性、夸张性的言论,也更注重直接、具体、简单的文字和表达,而不是那种非常缠绕、隐晦的修辞手法。


第二,乡绅能够说清楚小世界、小地方的细节。项飙老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叫做“要把冬天快过年了,农村里有人偷鸡这背后的意义搞清楚”。就是他能够把多数人活在这个小地方里面的味道讲出来,他能够说清楚这个小地方的权力运作,是怎么靠里面的人和事叠加出来的。所以乡绅最直接的兴趣不是要弄懂那些很宏大、外在、抽象的东西,而是要扎根自己的小世界,积累很多实证的知识。


第三,乡绅很注重总体的结构。乡绅做观察、做调查的结果,是要提供一个很接地气的叙述,这个叙述能一方面牢牢抓住这个小地方的矛盾和张力,而另一方面也可以和这个小地方之外的更大的世界去对话,能点出这个小世界是在大地图的哪个位置,同时和别的地方又是什么关系。乡绅要和小地方这批人混在一块,要代表这批人,对这批人的诉求、利益理解得很清楚,能够把这批人的诉求用一个体制能听懂、对体制有影响、体制能反应的话语表达出来。


第四,乡绅会做伦理判断。乡绅所做的伦理判断和道德家那种不一样,不能按照教科书上写的标准来。乡绅很重要的一个考量是和谐,不只是你一个人做得对不对,而且要看你做的事情和其他人是不是和谐,所以整体观非常重要,以前乡村的有些老人,对村里、家家户户每笔账算得很清楚,村民赚多少钱、赋税多少、彩礼多少合适,都讲得很清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值得尊重,什么东西见不得人。所以乡绅他不强调实证调查那种非常绝对的价值中立,也不是一个站在伦理制高点的道德下,他强调的是和谐,他是把一个具体的做法、行为、现象放在具体的社区里,通过人和人的关系中来判断是非对错,而不是根据一个很抽象的原则来判断。


从这个角度来看,什么是把自己作为方法?


一方面可以说这个标题有点噱头的意味,与其说自己,不如说乡绅;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确实是把自己作为方法,但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自己,而是小世界、小地方中乡绅所理解的自己。可能按照通俗的理解,把“乡绅”作为方法,类似于要发挥当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但这个中间也牵扯到一个更大的中国问题,这个问题也是项飙老师一直思考的课题,就是“中心和边缘化”的问题。


今天我们对社会的印象是:人和资源都倾向于从边缘流向中心。假如以中学为例,今天的地方重点中学,目标是向北京、上海输送大学生,连地方上的大学也这样。这就和乡绅办学的时代不一样了。那时候,乡绅办学是为了积累本地资源,学生毕业主要留在当地工作、生活。古代士绅在京城或外地做完官,最终会“告老还乡”,也就是把政治文化资源带回家乡,这构成了中心和边缘的循环。


所以有人说,中国现代化的一个象征,就是官员退休不再回家乡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循环性的关系被打断了。我们重新来看这个边缘与中心的问题:中国这么大,不可能人人都到中心去。我们生活得焦虑,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大家默认边缘就等于没有意义,边缘保留不住资源,所以都拼命地往中心挤,自己去不成,也得让孩子去。而类似乡绅的态度,也许更符合现实,可以帮助我们把自己身处的地方,建设成一个局部的中心。从心态上看,在旧有的社会格局里,每个地方都觉得自己是个小的中心,是比较从容的。


那么,当我们把“乡绅精神”作为一种立场和思想资源时,该用一种什么样具体的视角和问题意识来完成自我的思考呢?


项飙老师把这种视角称之为“图景叙述”。意思是说这种方法不是给出判断,而是给世界一个精确的图景,同时在背后透出未来可能的图景。这个方法在于精确把握世界而不是机械反映世界。机械是拍照,但精确的含义是不仅抓住什么现在是什么,而且抓住未来是什么,内在的矛盾是什么。


怎样进行图景叙述呢?大致有两点。


首先,要把自己和世界的位置说清楚。


项飙举了哲学家阿伦特的例子。阿伦特认为60年代德国青年上街反对越战是有问题的,德国青年反对战争很真诚,但阿伦特反问德国青年,你要想清楚越战跟你到底有什么关系,越战为什么在美国本土有这么大反应,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你的行为才有意义。事实上,越战的时候,很多中产阶级的孩子也要上战场,这才让整个美国动荡起来。越战过后,经济学家建议把义务兵制改成志愿兵制,把它处理成一种就业方式,这种看起来简单的技术处理,其实对整个世界政治的影响非常大,原来的义务兵首先是公民,然后是战士,所以会对整个战争的意义进行讨论。而志愿兵自己拿工资,属于雇佣兵,就很少形成这种公共范围内的大讨论。


阿伦特的意思是说,在发生变化之前,美国的孩子们上街是因为他们可能要上战场,会考虑战争的意义,要保护自己的生命,那么这其实和德国青年的现实利益关系不大。所以在自我思考时,不是要讲出一个多普遍的、深刻的理论,而是要把自己和世界的位置讲清楚。


第二点,通过实证观察来分配权重。当我们在描述一个问题时,会受到各种视角的牵制。比如当一个记者在报导一个集体事件的时候,可能同时有八个人提供了对这个事件的描述。这时候就需要分配权重,有意识将八个人的位置解释出来,所谓权重就不再是个体,而是八个位置,有个位置更接近事情的核心,有个作为外在的参与,有个比较宏观,每一个位置都给它一个立体的值。


项飙老师谈到自己年轻时候做的“浙江村”调查。当时浙江村里面要搞市场疏解,假如不分配权重,很难把这个事件描述清楚。当地政府从中央拿了钱,市场里商户要被拆,就去要赔偿,商户代表和政府去谈判。


商户发起谈判的动机,是真的因为市场被拆而愤怒,还是觉得闹一闹能快点解决赔偿的问题,还是要增加讨价还价的筹码?商户们选出来的代表,在成为代表后,心态也不一样。当他去和政府谈条件时,可能会说“你给我多少,我去摆平那些商户”。而商户们也会想出控制这个代表的办法。


这时,如果观察和研究不分配权重,就会把自己搅合进去了。所谓权重,就是要重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在复杂性和多面性中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通过什么抽象原则去推演,而是需要积累更多经验性的、实际细致的知识。


《把自己作为方法》所展现的是一场未尽的谈话,未来还将继续。项飙也期待着这场谈话论及的话题能打开更多读者的怀疑之心,激发人们表达的意愿和热情,加入到新一轮“对谈”之中。只要你乐意带着思考去生活,愿意探索内在的自我,对身边的人有好奇、对外部变动的世界有疑问,渴望在纷繁复杂的可能性中找到自己的声音,这本小书就可能成为你施展自己想象和行动力的起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87148169

    喜欢吴老师分享,请不要添加其他声音

    DSboy 回复 @听友187148169:

  • 东巷HK

    做打火机的温州人,真棒

  • 18965298bei

    非常具体且有可操作性,不是说的云里雾里、故弄玄虚。

  • 破碎的鱼缸ki

    说的很棒

  • 八号当铺_ml

    比特币最高

  • DSboy

    不要其他声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