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 ▪ 柴科夫斯基 第一鋼琴協奏曲(1875)Piano Concerto No. 1, Op.23# I

彼得 ▪ 柴科夫斯基 第一鋼琴協奏曲(1875)Piano Concerto No. 1, Op.23# I

00:00
23:16


彼得 ▪ 柴科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1840-1893)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充满了对生命的歌颂和对朝气的渴望,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狂放,属于钢琴协奏曲上的经典之作。

柴可夫斯基将协奏曲的音乐关系,提高到了前人无法想象、更不曾尝试过的层次。

该曲于1874年12月大致完成,柴可夫斯基本意是交给鲁宾斯坦来修订和首演,结果意外受到鲁宾斯坦无情的批评和打击,该事件成为柴可夫斯基传记中为人乐道的事件之一。

事件三年后,柴可夫斯基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说明了当时的情形,看完这封信,老柴的愤怒跃然纸上,反正看完我是不厚道的笑了,老柴是个多么纯粹和记性好的人!

以下信翻译自维基百科的英文版,信最初发表于Warrack写的柴可夫斯基传记。

我弹完第一乐章,没有一个字、一句评论,就好比你为朋友精心准备了一桌佳肴,他全程沉默的吃完了饭一样愚蠢和不可忍受!(这也提醒我们去朋友家吃饭要恰到好处的给予赞美和感谢~)
看在上帝的份上,就不能说一句话吗!即便不是赞美之词,友好的攻击或者同情都可以啊!
现在我知道当时鲁宾斯坦的批评之辞在暴风雨似的累积,而休斯特在观望再决定如何站边。
要知道我不需要艺术层面上的评判,我需要的是钢琴演奏技巧方面的评论。
能言善辩的人的沉默是最致命的,他仿佛在说:朋友,整个作品如此令人反感我如何评论?
我强迫压抑自己的爆发弹完了全曲,还是死一般的沉默。我只好站起来问:怎么样?
然后鲁宾斯坦的评论像开闸的河水一样出来了,先是温和的,然后几乎变成怒吼。
他认为我的协奏曲毫无价值、无法演奏;段落如此分散,如此笨拙,如此严重以至于无法挽救;
作品粗俗,东拼西凑,还窃取了一些别人的成果,只有两三页值得保留,其余的必须扔掉或完全重写,这里需怎么样那里需怎么样巴拉巴拉。
我无法重现他当时的语气语调和口吻!
一言以蔽之,如果这个房间里有一个毫无相关的人会认为我是疯子、自认有点天赋、毫无理智的骇客把一件垃圾作品交给了一个天才音乐家。
在场的另一位朋友休斯特注意到我隐忍的愤怒后非常惊讶,他大概也没想到鲁宾斯坦会如此批评一个有成名作且是音乐教授的人,面对如此评价,你不会觉得这个人有任何音乐方面的才能!
然后休斯特开始解释鲁宾斯坦的用意,以期缓解箭弩拔张的气氛。
我不仅惊呆了而且被激怒。
我不再是一个正在努力的男孩!
我不再需要任何人的教训!
特别是当他们如此苛刻和不友好的时候!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坚决的谴责伤害了我,我一言不发离开了房间上楼,在我如此愤怒的时候我不想说话。
后来鲁宾斯坦也上楼,看到我的失落,把我叫进另一个房间。
在那里他重复我的协奏曲是不可能的,并说如果我按照他的要求重写协奏曲,那他将会在他的音乐会上演奏我的作品。
“我不会改变一个单一的音符,”我回答说,
“我会把作品完全按原样发表!”我确实也这么做了。

而据台湾影评人杨照看来,

不能怪鲁宾斯坦当初的反应,即使这部作品大红大紫了,对于乐理有深入研究的人,细读乐谱,都还是忍不住皱眉头。
这首协奏曲以冷僻的降b调写成,而气势磅礴的开头却是先以降D大调冲出的。
从调性看,这段乐曲必须被视为乐曲正式以降b小调演奏前的序奏,而且检查全曲,后面也的确找不到这段乐曲再度出现的踪影。
懂音乐的人听到异质龃龉,相对的,没有那么懂乐理、没有那么熟悉各地音乐民族元素的人,却直觉的听到了这首作品流畅、浑然天成的整体性。

网易云音乐该曲下有个叫颜谟的评论是:

又是一首《只能听开头好听后面就听不下去然后就觉得自己音乐素养好差不能欣赏高雅音乐》系列的交响曲。

和鲁宾斯坦的这一事件后,老柴将这一巨作给了彪罗,对,就是那个和瓦格纳夫妇有渊源的彪罗。彼时彪罗正在美国巡演,老柴当时的信心已受到打击,想着在美国首演天高皇帝远,即使反响不好也不必再承受任何侮辱。

彪罗对此曲的评价是“如此独特而高贵”,尽管后来他把这曲从他的节目单删除了。

该曲最终于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顿首演,首演虽然没有给评论家留下好印象,却在观众中引起轰动,彪罗被迫返场演奏最后一章。

1958年,钢琴家范·克莱本(Van Cliburn)录制的“柴一”成为第一部卖出一百万张唱片的古典音乐。

1988年,17岁的基辛和80岁的卡拉扬以及柏林爱乐乐团演出此曲,轰动世界古典乐坛。

Ps:本来还应该介绍一下老柴的生平,他的音乐天赋、家庭、性取向、婚姻、死亡原因都大有故事,而他的经典也超多,所以有时间我可能会专门写一篇他的生平介绍。


乐曲分析:
《第一协奏曲》的抒情性十分明显,每一个乐章都包含着特色的抒情表现力。
第一乐章舒缓的旋律中序奏的主题宽广而壮丽,像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像灿烂的阳光铺满大地,使人感到无比欣悦。这与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特点有关,他的创作往往都有着很浓厚的情感基础,都在自然的环境之中去获得灵感,所以第一乐章的音乐带给人具体而又明确的自然感受,展现出自然的情感共鸣。主题主部源于乌克兰民歌,经过加工变得活泼而轻柔。
副部有两个主题,一个温柔而甜蜜,像爱情的吐露,像适意的陶醉;另一个独奏的华彩段放在再现部的后端。但是,总体上还是快的节奏,让我们感觉在这样的都市的生活的艰难,为了生活而艰苦的奋斗,而且这部分乐章的创作也有着民族的特点,展现出了娴静而淡雅,像悄悄细语,像徐徐潺流一样的抒情特色。这种抒情表现在不同的乐章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在第二乐章的创作中整个节奏马上舒缓下来,如果说听第一乐章让你感觉是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话,那么第二乐章就是带你步入了森林中畅快流动的小溪,不时的还会有活泼的小动物跑过你的身旁。让刚才你亢奋的心情得以缓解,你能感受到生活在都市的你依然有着成功的欢愉,清新流动的旋律让你对生活的希望充满信心,整个人就像是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呼吸着明媚的空气,憧憬着希望,为了成功而奋斗的动力也就油然而生。
总之,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的演奏与法国、德国艺术歌曲不同的地方在于情绪表达方式方面。
德奥艺术歌曲大多是含蓄、温婉的或是哀怨的;而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却恰恰是戏剧的、
激情的但又不乏忧伤的。在这种带有戏剧性的抒情表现中,音乐带给我们的是不停的抒情转换,往往转换后的主题气息宽广、宏伟有力,闪烁着一种炫目的光辉,具有俄罗斯民歌旋律的特征,它是一支庄严壮丽的生活颂歌。


参考文献:

维基百科 Piano Concerto No. 1
(Tchaikovsk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iano_Concerto_No._1_(Tchaikovsky)

杨照:《想乐:聆听音符背后的美丽心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伯恩斯坦:《柴可夫斯基和他的世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马蕊:《拨动心弦的旋律———浅谈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欣赏》,载 《 名作欣赏》2011年21期

John Hamilton Warrack Tchaikovsky, C. Scribner's Sons,1973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