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国学课 | “远庖厨”是一种反省

南怀瑾国学课 | “远庖厨”是一种反省

00:00
08:36


孟子一句“君子远庖厨”,使后世“君子”们如获至宝,从此将狭小的厨房扔给了女人,而他们只一味地在饭桌上享受美食。“君子远庖厨”真的承载了让女人掌管人间烟火的内涵吗?南怀瑾先生说,这句话其实被后人曲解了。为何如此,又怎样被曲解,还得回到历史现场来寻找答案。

孟子在齐国时,一次,他看见齐宣王用一只羊代替牛来做祭品。于是说了这句流传千古的话:“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意思是说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看它们死;听到它们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要离厨房远远的。南老认为,这种心理正是一种恻隐之心,和君子把厨房留给女人这种做法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因此,不得不佩服后世君子们曲解经典以为“我”所用的功力。

远庖厨,是恻隐之心的表现,那么,君子就只能入佛吃斋不杀生了吗?非也,酒肉穿肠并不是君子所不为。再说,植物也是生命啊,是否也不进食了呢?当然不能,因此孟子的“君子远庖厨”阐述的是如何面对人生的一些不得已。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吃素食也好,吃肉食也罢,总是一种不得已。认识到这种不得已,而恻隐,而不忍,而远庖厨,正是一种自我的反省,自我的约束,并非是要做给谁看。

因此,面对人生的不得已,要常怀恻隐之心。人之所以为人者,唯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恻隐之心”就是仁慈爱物之心。见到一切动物有苦难,自然就生出同情心,这就是“恻隐之心”。


从前有位比丘,修行已经证得了六神通,跟一位小沙弥住在一起。

一次,比丘在禅定中见到小沙弥只剩7天寿命了,心中不忍,于是叫小沙弥返家看父母。结果7天过后,小沙弥竟然又回来了。比丘感到很奇怪,就再入定观察,发现小沙弥寿命得以延长,于是比丘问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做了什么特别的事情。小沙弥想了很长时间,最后终于说了一件他自认很普通的事情。原来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河边的一个蚁穴,水快要流进蚂蚁洞了,小沙弥急忙脱下袈裟,拿泥土把水挡住。小沙弥就是因为救护蚁命的因缘,而延长了12年的寿命,后来他更加精进修行,证得了四果罗汉。

小沙弥护住蚁洞一事,看似举手之劳,却因其怀一颗恻隐之心,自得善报。

恻隐之心乃是在人的心灵中汩汩流淌的善良情感的甘泉,它滋润着人的心灵不至于变得冷酷,它使人具有仁爱之心和悲悯情怀,它构成无数善行纯洁而又高尚的动机。

但是不是任何恻隐之心都会得到回报,在运用你的同情心时,也要分清状况,看对象,并想到后果,否则,就要陷入东郭先生的境地。

明代马中锡的《东田传》中记载了一个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书生东郭先生背着一口袋书,在去中山国谋官的途中,遇到一只受伤的狼,狼恳求他帮忙,以便逃过猎人的追捕。东郭先生看到这只受伤的狼很可怜,便把狼藏在了自己的书袋里。

不一会儿,猎人追了上来,发现狼不见了,就向东郭先生询问狼的去向,结果东郭先生骗过了猎人。等猎人走远后,他又把狼放了出来。不料,狼却嗥叫着张牙舞爪地扑向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徒手同狼搏斗,嘴里不断对狼喊着“忘恩负义”。最后幸好一位农夫走过来,将狼重新骗入口袋中,并对东郭先生说:“这种伤害人的野兽是不会改变本性的,你对狼讲仁慈,简直太糊涂了。”说罢,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红楼梦》中有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其本来喻指人忘恩负义,其实狼的本性如此,一切都是由于东郭先生乱动恻隐之心导致的。所以凡事要辩证对待,不可一味地偏执于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总之,君子远庖厨,呼唤的就是一颗恻隐之心。对万物常怀恻隐之心,愿意珍重一切生命,这样也就找到了做人的快乐。


*******************

作者:圣铎

音乐:喻晓庆《如影如声》

主播:海潮明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秋婵维杰

    对万物常怀恻隐之心,永远保持一颗柔软的心。

  • 阳光雨Liu

    现在有文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