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心学课】情绪是天生的吗?

2.4【心学课】情绪是天生的吗?

00:00
12:38

2.4【心学课】情绪是天生的吗?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第二单元的第4堂心学课,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情绪是天生的吗?”前面即几课我们分析过,人的情绪会影响人的心境,而人的心境会改变环境,所以,我们要去弄清楚心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心是通过人的五官在运作。而心最明显的一个作用,是产生情绪。情绪有不少定义,但最形象的说法是:情绪就是一般机体的骚扰。点出了情绪的特点,就是一种扰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心对于我们的掌控,是通过情绪,而我们反过来想要掌控心,就必须掌控好情绪。而掌控情绪,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有一个认知,什么认知呢?就是情绪不是天生的。我们之所以受到情绪的控制,是因为我们不知不觉以为情绪是天生的,就不知不觉跟着它走了。,一旦我们觉悟到情绪不是天生的,就可以跳出来观察情绪。

 

关于情绪不是天生的,这个理念,王阳明在传习录里经常提到,而且都是引用了《中庸》里的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的大意是: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这段话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观念,就是所谓的七情六欲,是被建构出来,并非天生如此,我们可以用心的力量去建构我们的情绪。王阳明的学生陆澄解读这句话:当七情六欲生发时,即使情绪特别高涨,只要心中的良知一去觉照,这些情绪就可以缓和消解。或许是把它们扼杀在刚萌芽时,或许是在中途把它们控制住,又或许是事后悔悟。阳明对陆澄的解读表示赞许。并进一步说:你既然对控制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就能够理解什么是未发之中、寂然不动的心之本体,就能体验到发而中节的平和,以及感而遂通的妙用。尽管良知不滞留在七情六欲中,然而七情六欲也不在良知之外。

 

其实,王阳明的这个解读,在对情绪的理解上,和朱熹的意思大致是相同的,朱熹说:““性是未动,情是已动,心包含已动未动。”这句话的意思,人性有两个基本,一个叫做性,是不动的,一直就在那里,一个叫做情,是动态的,一直就在变化。而这两个基本点背后,是心在运作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尹喜的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这个解释里,性就是常态,就像是水,平时是平静的。而心相当于能够使得水流动的力量,当叫做心流,心流起作用后,呈现出来的就是情绪,就像水的波浪。

 

按照达尔文的说法,人类有六种基本的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惊奇。佛教认为有七种:喜、怒、忧、惧、爱、憎、欲


有时也简化为五种:苦、乐、忧、喜、舍。而中国人有“七情六欲”的说法。礼记里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礼记说,这七种情绪,人类不用学,自己就会产生。中医里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失调,就会引起疾病。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有情绪呢?一些科学主义心理学派,会把情绪归因于脑部的某些成分,比如,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恐惧来自于脑部某个区域的杏仁核,如果有人脑部的杏核仁受伤,就会减少恐惧。还有些研究认为,一个人之所以犯罪,是因为脑部有些成分,引起凶残的性格。这种理论带来一种说法,就是我们的情绪,乃至我们的行为,其实都是我们体内的化学方程式在其作用,比如,爱情是虚构的,真正其作用的是荷尔蒙。这些理论有一定的实验依据,同时,也提醒我们,人体自身的器官,会决定我们有什么情绪和行为。但这种理论导致一种绝望,以及一种借口,就是情绪是天生的。事实上,更多的实验表明,情绪不完全受制于脑部的某学成分。每个人之所以有各种各种样的情绪,很复杂。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相信,情绪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我们自己的大脑和文化建构出来的。不能简单地把情绪看作是一种本能地、天生的对于世界的反应。比如,有三个人走在树林里,第一个男孩子突然发现了一条蛇,按照传统的情绪理论,这个男孩一定会产生恐惧,由大脑中负责恐惧的情绪产生反应。但事实上,如果这个男孩是学习动物学的,发现这条蛇是没有毒性的,他就会不会恐惧,再比如,这个男孩会想到后面有两个朋友,或者有一个女孩是他喜欢的,他会想到:如果我表现得很害怕,会被朋友或那个女孩子瞧不起,那么他也会表现出平静的样子。所以,情绪是我们每一个个体自己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去弄清楚这种创造的过程,那么,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佛学提供了一个特别的途径来解释情绪。佛学也认为情绪和身体器官有深刻的关系,所以,特别强调了六根(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身体、意根)的理念,指出了情绪产生的一般规律,但同时,佛学又用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两个理念,来建构情绪的复杂运作,形成了一套佛学的情绪理论,很深奥,但深奥的体系里,反复要强调的有三点:第一,所有的情绪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一定是可以找到的。第二,所有的情绪都是外在于我们的,都是像戏法或电影一样,只是一个幻相。第三,所有的情绪都不是不能改变的,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们通过练习可以改变、可以转化自己的情绪,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在王阳明看来,真正要解决情绪的问题,必须要达到未发之中。那么,怎么样达到未发之中呢?他和学生有一段对话,很有禅宗的风格,需要我们自己去琢磨。

 

刘观时问:“‘未发之中’指的是什么?”


先生说:“只要你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在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仍然保持警惕谨慎,唯恐有过错),把这颗心存养得纯为天理,就自然理解了。”


观时请先生大概谈一下“未发之中”的景象。


先生说:“这是哑巴吃苦瓜,没有办法对你说出来,你要明白其中之苦,还须自己去品尝。”这时,徐爱在一旁说:“这样才是真知,才是行。”


但问题是我们一般人很难达到中。难免会有情绪,这个时候就需要和的能力,要时刻对于情绪保持警惕。


在第一单元的第四次精读课里,王阳明和学生更细致地讨论怎么样达到中和?我们可以复习一下。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过得心安理得就好。”愿我们在纷乱的情绪里,理出头绪,做情绪的主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Kelycef芳芳

    非常好的课,谢谢费老师!

  • 元一疗愈

    我认为情绪的发生是一种本能,但发生后立马觉察到情绪就是觉悟,叫做看透。觉察并能化掉情绪就是大智慧,叫做看破。

  • 1377141nhyi

    费老师好!请问昨天的怎么没有发出来呢?

  • 米奇马奇布巴布

    心 通过情绪控制人! 谢谢老师

    强力_Vm 回复 @米奇马奇布巴布: 正好反了,人通过情绪,干扰了心。心是天理,不会主动来干扰人。

  • 阳明书童

    要明白其中之苦,还需自己去品尝。

  • 淨止

    心是本体, 情绪是心的作用。

  • 元一疗愈

    对于“喜怒哀乐未发谓知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有不同的见解,仅供大家参考,我的理解是:喜怒哀乐都是情绪的极端,当这个极端没有发生的时候就是中,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中的。但当这个极端发生的时候能够把它平衡到中,这就是和,这个和需要一种能力,做到了和就找到了道,这个道就是我们的本源、儒家的方寸、道家的道、佛家的佛、基督教的主。 纯属个人理解,如有偏颇,恳请斧正!

  • 滑齿龙之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