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为什么说怕死的人值得追随?

第75章 为什么说怕死的人值得追随?

00:00
27:19

这一讲聊个和职场选择有关的话题:什么样的人值得追随?

我在《易经情商课》的「咸卦」里介绍过:把生存放在第一位的人值得追随,即「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这是易经的思路。


一、尊重生命的领导,值得追随

庄子认为,那些看重生命的人值得追随。

庄子讲了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故事。古公亶父是著名的周文王的祖父,当时周朝还只是小部落,常年被商部落欺负,周朝历代祖先甚至还得帮商部落抓俘虏。

有一次,北边的狄人来入侵,古公亶父作为部族领袖,自然有义务找蛮族谈判。可谈判很不顺利,给兽皮布帛、猎犬宝马对方都不要,就想要周部落所在邠地的土地。几次谈判都无果,古公亶父实在没办法,只能把民众都叫来,他对民众喊话,大意是:请民众和狄人住一起,做我的臣民跟做他们的臣民都一样,如果牺牲我个人利益就能换取大家的生命安全,我觉得很值得。

说完古公亶父就拄着拐杖离开了邠地。但当地的百姓舍不得如此好的领袖,就人连着人,车连着车,扶老携幼跟着走。后来他们一起走到了岐山之下,在那重新建立了新的国家,从此奠定了凤鸣岐山的新格局。

《三国演义》里刘备在弃新野撤退时,因为不忍割守百姓,也曾出现过「携民渡江」的场景。

但马克思有句名言:一切重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一般会出现两次,但是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

庄子道家版本的故事强调的是古公亶父放弃了自己的王位,让百姓不死。但经过儒家改造的版本往往变成了为了仁义之君应该誓死相随。

事实上,撤退途中刘备的子民被曹操屠杀殆尽。当时诸葛亮劝说刘备的理由不无道理:丢下百姓,大军能及时撤退,百姓也不会被曹操杀害。但现在不仅自己没能及时撤走,百姓也被曹操乱杀一气。

鲁迅先生说得好:翻开二十四史,里面全是吃人。一闹灾荒就人相食,坏人喜欢吃人,大英雄也喜欢吃人。





二、治大国如烹小鲜

之所以找尊重生命的领导,背后有个深层次的原因:有底线。

对于所谓「好领导」,道家有一条一以贯之的主张:「顺应人性」。

很多人把「治大国如烹小鲜」理解成:治国很难,要文火慢炖,不能着急。


其实老子更想表达的是:哪怕把老百姓当鱼来煎,也得小心,如果做过分了,就糊了。

道家不反对用权谋,该用可以用,但不能太过分。懂得顺应人性,是好领导的第二个表现。


三、不虚伪

好领导第三个标准:不虚伪。

特别虚伪的人往往比较能隐忍,一个人但凡太能隐忍,做事很容易没底线。

对此《庄子》里记录了一个孔子的故事。

话说孔子见到一位桑子雽(呼)的高人,求教:自己一生如履薄冰,为何始终事业不顺。自己奋斗一生,制礼作乐,讲求仁义,但到最后亲戚故交都疏远了,弟子也离散了,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桑子雽说:有个假国人,遇到大难要紧急逃亡,一边是千金,一边是孩子。他毫不犹豫抱起孩子就跑,把千金丢在了现场。「千金以利相合,孩子以天性相连。」以利相合,遇上困厄灾祸就会互相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难灾祸反倒会互相包容。所以「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孔子大彻大悟,慢慢离开,悠然自得,丢弃了书简,虽无弟子侍奉于前,可弟子对老师的敬爱更深厚了。

大舜临死前传给大禹治国之术:做领导的表现莫不如顺其自然,以情动人不如率真待人。不用纹饰美化自己,当然也就不用求助外物。也是同样的道理。



四、远离「当仁不让」的领导

有些领导对自己能力过于自信,在做决策和判断总是「当仁不让」。


换言之,这类自我感觉良好,道德底线越高的领导,很有可能做事无底线。人的自律靠注意力,但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当一个人在这件事上底线特别高,在其他事情上的底线就可能很低。

对此老子在《道德经》里给出过更深层的原因:


老子此番话的意思,不只是告诫统治阶级要对老百姓好。更重要的在于:对于不怕死的老百姓,用死刑吓唬他们没用,该犯死罪的仍然会犯死罪,统治者别觉得自己代表正义和公理就能随便宣判死刑。

毕竟底线再高的领导,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所有决策判断都是正确的。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言:


所以好的领导人可遇不可求,当你遇上:尊重生命、有底线、不虚伪、不随便当仁不让的领导时,可以放心大胆追随,否则远离不靠谱的领导,方能过幸福快乐的生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