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老子「养生」三心法

第74章 老子「养生」三心法

00:00
25:17

诸子百家里,庄子是唯一一个特别怕死的人。

一、庄子的「怕死」哲学

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但对于大知识分子而言,如果跟凡夫俗子一样畏死是丢脸的事。

孟子说得好:鱼我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庄子的逻辑里,世上很多荣华富贵,都是为献祭准备的,如果贪图这些好比是火中取栗,早晚会付出代价。哪怕侥幸成功了,生前荣华富贵,死后躺在华丽的棺材里,也没意义。

细究庄子怕死逻辑的背后,其实是养生哲学。

在庄子的三观里,仁义道德是最不怎样的东西;其次是知识:我生而有涯,知也无涯。在他的世界里,生命是最珍贵的。

裴朵非有句耳熟能详的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此话在庄子这得反过来说:名利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生命故,二者皆可抛。








二、「老庄式养生」三心法

关于养生,庄子提出过两个概念,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①概念一:「达生」

所谓「达生」:达生之情者傀(通达生命真情的人心胸开阔),达于知者肖(通达于智慧的人内心虚空豁达);达大命者随(通达于重大使命的人能够顺应自然),达小命者遭(通达于小使命的人能够随遇而安)。

所谓「大命」:即重大使命。比如说作为最高统治者,一举一动都关乎到每个具体人的生与死。此乃大命;通达于大命的人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所谓「小命」:指那些没机会成为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天地万物,不关心宇宙真理,只是过好自己小而美一生;想通达于小而美的命运,需要随遇而安的心态。

这也是「老庄式」养生的第一个心法:学会看得开,不纠结。

②概念二:「至乐」

即最纯粹、最高级,最了不起的快乐。这是庄子提出的关于养生的第二个概念。

世人看重的快乐主要有四样:富有、高贵、长寿和好名声。假如得不到就特别忧愁和担心,庄子认为这是愚昧。因为正是这些让人不自由,如果因此丢失了快乐,那是本末倒置,且无助于养生。

至乐推崇的境界是不追求上述四样快乐。

庄子认为最大快乐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是没有荣誉。当一个人连快乐都不追求时,便是「至乐」。无牵无挂,不求名不求利,连快乐都不追求,人就彻底自由了。

由此而来的养生第二个心法:向着自由方向使劲,终能达成「至乐」。

③心法三:「婴儿心」

婴儿心态是老子的著名论断。

但庄子也记录过类似故事:南荣趎(殂)请教庚桑子如何养生。庚桑子据说是老子学生,也是道家历史上著名真人:洞灵真人。庚桑子说:保全身形,养护生命,不要把思虑用在谋求私利奔波劳碌上。三年可成。

中国历史上有一段时间,「婴儿心」概念特别流行,也叫「童心说」。代表人物是晚明著名的狂禅派李贽,而最集中体现则在金圣叹《批水浒》。

金圣叹不喜欢儒家。金圣叹著名的六才子书里有庄子,有屈原,独没有儒家经典。金圣叹觉得宋江太假,反倒是糙人李逵真性情有婴儿心,李逵的形象更能反衬宋江之虚伪。

金圣叹的一生,知行合一。后来因为「哭庙案」,金圣叹被判腰斩。临死前还跟人打趣:花生米就酒能吃出烧鸡的味道。他死后,人们在他耳朵里发现了两张字条:一个写着「好」,另一个写着「疼」。

人活一辈子,哪怕无法改变境遇,可始终保持婴儿心,也是不虚此生。




小结:庄子这一派的养生核心就一条:「不发愁」。别想那么多,心不脏,就不会忧愁。没有忧愁,吃得饱睡得香,生病的概率就小。

「达生」是让人别执着,顺应。居庙堂、处江湖都能自得其乐;

「至乐」是让人别那么在乎自由最重要,为追求快乐牺牲自由就失去了「至乐」;

「婴儿心」就是随心所欲,如果能做到「达生、至乐」,自然能婴儿心。

上述三点是正宗的道家养生之法:不用打针吃药,真良方在你我心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