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 如何不被诡辩陷阱迷惑?

14 | 如何不被诡辩陷阱迷惑?

00:00
13:2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如何不被诡辩陷阱所迷惑?我们前面提过逻辑,说它是思想的规则,那么思想的表达呢?就是说话了。说话本来很简单,我们说你有话直说,或者言为心声,但事实上很多人说话的时候有他另外的意图,就会出现口是心非,危言耸听?虚拟故事等等各种情况。


上次也提过双刀论证,就是一个人专门找对自己有利的立场来加以发挥。你到法院去看看双方律师的辩论,常常会听到一些好像有道理又不一定有道理的说法。至于诡辩呢,就是明明知道他有错,他却还振振有词。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喜欢辩论,喜欢在说话上胜过别人为乐。比如你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都可以吵半天的。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做基础。比如以西方来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实现”的理论,就可以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应该是先有鸡的。否则你怎么知道那个蛋是鸡蛋?当然这是从他的角度来看。但是你还是可以继续做进一步的去辩论。


那么说到诡辩,在中国和西方各有一个学派有这样的特色。比如中国古代的名家,就专门讲逻辑思想辩论,代表人物是惠施跟公孙龙。惠施是道家庄子的朋友。在《庄子·天下篇》里面特别谈到惠施的各种说法,有一些听起来蛮有道理的,他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这也是对的。但是这个说完之后,对你实际的生命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那么另外有些听起来就有些问题了,比如说他可以利用你的语词界定的不清楚,像犬可以为羊,犬跟羊都是名字,并不是犬跟羊的本身,人们称它为犬就是犬,称它为羊就是羊。能不能换过来?现在开始把犬称作羊,羊称作犬。当然可以。


第二个他说:“狗非犬”,你说狗就是犬,怎么变成狗非犬?他说:“这两个字不一样,我不是讲真正的狗或者犬”。然后他说:“火不热”,火这个字跟热度无关,你写一个很大的火,它也不会烧起来,像这些都是利用语词界定不清楚来做诡辩的。


另外有一些诡辩,要忽略时间的变化。惠施说“卵有毛,蛋里面有毛”,你说我今天早上起来吃了一个荷包蛋,哪里有毛呢?他说:“如果蛋里没有毛,为什么孵出来的小鸡有毛呢”?他是故意混淆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从“潜能到实现”是慢慢演化的,他直接从最后小鸡有毛来回溯到前面蛋里就有毛,但是毛的潜能不等于毛的实现。


他说“丁子有尾”,就是蛤蟆有尾巴,你看到一只蛤蟆或者青蛙的时候没有尾巴,但它以前在蝌蚪的阶段是有尾巴。“所以我可以说现在这个情况以前怎么样”? 又把时间混淆了。


他甚至还说“有些人今天才去越国,昨天就来到了”,为什么?他的心意昨天来到,让你听了觉得不知道怎么回事,当然也有混淆空间方面的印象了。


比如最有名的就是“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世三十年,万世是三十万年,都无法把木头完全砍光。事实上一个月之后,你用放大镜都看不到这个木头了,但是理论上不得不承认有道理的,这是在中国方面。我们讲到诡辩的时候确实有一些思考的乐趣,想通之后将来跟别人讲话,也可以做适当的预测或防卫。


在西方比中国的惠施更早一百多年有个学派,代表人物叫巴门尼德(Parmenides,514-B.C.),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在《柏拉图对话录》里面有一篇取名为“巴门尼德篇”。巴门尼德有什么想法呢?他说“凡存在之物皆存在”,事实上他讲的是“存在就是存在,存在不可能变成不存在”,他反对所有的变化,因为所谓的变化就是你从感官得到的印象。你从这里走到那里,这叫做空间上的变动; 或者是时间上一朵花昨天开了今天谢了,这就是变化,他说来自于感官通通不可靠,所以凡存在之物存在没有任何变化的可能。他有一套理论,但是一般人听了就觉得很好笑,他也受到一些批评质疑。


他的学生芝诺(Zeno of Elea,489-B.C.)提出不少论证支持老师,说明“变动”不可能。


设定了四十多个听起来就是诡辩的理论命题。


最有名的是“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在古希腊时代是飞毛腿,就是讲特洛伊战争里面的英雄人物,他说:“只要乌龟先走一步,阿基里斯就永远追不上乌龟了”,为什么?因为如果承认有空间的话,空间是怎么构成的?是由无数的点所构成,任何一个空间都有无数的点,因为点不占空间, 怎么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去跨越无数的空间?听起来有点道理,但事实上显然是诡辩的。


另外讲到时间,他说:“飞箭不动”,射出一支箭没有动,因为它在每一刹那都占据一个空间,每一刹那都是静止的,这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


我们早期看的电影,是有很多胶片连续拍摄出来的,事实上每一张胶片都是静止的,但是连续起来,人就会把视觉的印象变成活动的了,所以这就是“飞箭不动的理论”。


另外还有一个可以跟惠施对照的,他说“一袋米掉在地上,发出砰的一声,那么请问一粒米或是千分之一粒米,掉在地上有声音吗? 就人来说根本听不到任何声音的,但理论上一定有声音,如果没有声音,为什么累积成为一袋米的时候会砰的一声呢?请问从第几粒米开始出现声音的?这不可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前面没有声音,后面没有声音,一袋米也不应该有声音。


就好像前面惠施所说的,给你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取一半,万世不竭,你都不会把它变成零的。


像这样的辩论,他会有一些主张,让你知道空间不存在,时间不存在,花开花谢这些多元的现象通通不存在。


后来亚里士多德就批评芝诺了,他说这些都是诡辩,为什么?你谈到空间是无限可分的,没有错,但这是潜能。实际上去分的时候,很快就超出人类感觉范围,认识的能力之外。对人来说,超出感觉跟认识之外,可以继续分,那只是理论上这样说,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那么时间任何一个最短的片刻,也都有它的连续性,不是说可以完全切割不动,飞箭在某一刹占据空间不动。你讲那个也是违背我们客观的生活经验。事实上芝诺要支持他的老师巴门尼德的说法“所有来自于感觉的生活经验”都是幻想和意见,没有具备任何真理的可能,像这些都是诡辩的陷阱。


我们刚提到名家惠施跟公孙龙,公孙龙有个说法,很多人印象深刻,“白马非马”,他为什么说白马非马呢?他说如果白马是马,请问黑马是不是马?也是。这样一来白马是黑马吗?你又觉得不对的。他这个“是”这个字好像有问题。没错,中国古代使用的文字非常精简扼要。请问如果说白马是马,黑马也是马,白马就是黑马,这个“是”显然有问题。


你要了解古代讲到是或不是的时候,它有两个用法,第一个是就是“等于”,第二个是就是“属于”。 你用“等于”那就有问题。如白马等于马,黑马等于马,白马等于黑马,那就是错误的。 你用“属于”就没有问题,白马属于马,黑马属于马,所以白马黑马都属于马,那就没有问题了。因为白马它的应用范围叫做外延,只有白色的马。你说马它的外延是所有的马,所以说白马非马基本上是没错的,一定要分辨中国古人使用文字,他是把“是”或是“不是”可以当做“等于”或者“属于”区分开来就没有问题了。


比如我现在说:“孔子者圣人也”,这是孔子等于圣人吗?不对的,因为还有别的圣人。换一个方式来说:“孔子者,儒家之创始人也”,这就是等于孔子等于儒家的创始人,前面孔子者圣人也是孔子属于圣人,这样就没有问题了。所以我们知道很多时候诡辩都来自于第一步,名词界定有了问题,或者疏忽某一面,以至于让别人找到一些漏洞,来发挥他的诡辩的才华。


了解之后,下一集我们就要谈有用或无用,说话方面该注意什么呢?要提供一种实战经验,最有名的就是惠子跟庄子辩论有用还是无用这样的题材。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黑眼豆豆_xk

    打卡人生哲学14讲,想到《道德经》说的“善者不变,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辩论是一种方法,目的是为了达到正反合,而不是陷入诡辩的死胡同,聪明反被聪明误

  • 自在逍遥春

    傅老师这讲太精彩了! 听了这讲,我知道有些人就是利用语词定义不清来狡辩,或者利用时间、空间的错位来狡辩。 跟着傅老师学习,以后我们也会注意到说话要更加严谨。

  • 赫尔克里波小洛

    诡辩好多都是在讨论有限和无限的问题 还有就是头发的问题 10000根头发不算秃头 减少一根也不算 减少到3根2根1根呢?

  • 赫尔克里波小洛

    之前就在知乎看到过有人说 迷信就是用一种大家都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你真的知识 一直觉得哪里不对 直到看到有人评论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才终于舒服一点

  • sandade

    亚氏认为,事物生成过程都是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这个道理可以说明,先有鸡,后有蛋

  • 听友3923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