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5】愿闻自证法究竟大乘道

【1-02-05】愿闻自证法究竟大乘道

00:00
15:18

内容提要

一、经文解读:


1、第十颂,我念去来世,所有无量佛,菩萨共围绕,演说楞伽经


实叉难陀在这里译作我念去来世,去就是过去,来就是未来。但是对照梵文本只有过去没有未来。所以菩提流支译作:我念过去世。就是罗婆那王说我回忆、我忆念在过去世当中,所有的无量的佛由菩萨们围绕着,都在楞伽城演说过《楞伽经》。

2、第十一颂,此入楞伽典,昔佛所称赞,愿佛同往尊,亦为众开演


《楞伽经》叫《入楞伽经》,这部经是过去的佛都非常赞叹的,因此我们希望您佛陀也像过去的佛一样到楞伽城,再给众生开演这部经。

3、第十二颂,请佛为哀悯,无量夜叉众,入彼宝严城,说此妙法门


妙法门:微妙的法门。为什么微妙?因为它是心自性法门,是自所得圣智证法

 

4第十三颂,此妙楞伽城,种种宝严饰,墙壁非土石,罗网悉珍宝


罗婆那王说自己的城市很豪华,是在向佛陀炫富吗?其实这里有他深的法义。在世间法上众生的福报从何而来?福报是往昔对众生行大布施,对圣者做大供养的果报;同样世间的贫穷从何而来?贫穷就是往昔不布施、不供养、多贪欲的果报。所以罗婆那王也是在讲夜叉城的众生往昔是行过大布施、大供养的。

5第十四颂,此诸夜叉众,昔曾供养佛,修行离诸过,证知常明了


修行离诸过,就是远离了种种的过失。就是错误、过患、过失。梵文原文是rāgadoṣadoṣa是过患、过失,rāga是贪欲。实叉难陀没有译出贪欲,其实是远离贪欲的过失。上一颂罗婆那王说自己的城市很豪华,说明那里的夜叉众都是福报很大的。为什么?因为他们远离了贪欲的过失,那一定是热爱布施的众生,而且他们还供养佛陀,供养圣者,因此才会获得这样的福报。

6第十五颂,夜叉男女等,渴仰於大乘,自信摩诃衍,亦乐令他住


摩诃衍是梵文mahāyāna的音译,就是大乘。

7第十六颂,惟愿无上尊,为诸罗刹众,瓮耳等眷属,往诣楞伽城


瓮耳,是人名,是罗婆那王的一位兄弟。瓮就是陶罐,梵文是 kumbha。耳就是耳朵,梵文是karṇa。所以瓮耳就是耳朵如同陶罐一般的人。说明他的耳朵很大,这说明他能听进去很多东西。佛陀来说法,他就能听进去很多佛陀的教诲。

8第十七颂我于去来今,勤供养诸佛,愿闻自证法,究竟大乘道。愿佛哀悯我,及诸夜叉众,共诸佛子等,入此楞伽城


这里实叉难陀译作去来今,去是过去,来是未来,今是现在。但是对照梵本来看没有这个来,就是过去和现在。说我罗婆那过去是很殷勤地供养佛,而且到了今天,我也同样地很努力地供养佛


佛子”就是菩萨,希望佛陀与菩萨们一起进入楞伽城,给我们讲自证法,讲究竟大乘道

二、“愿闻自证法,究竟大乘道”


《楞伽经》开头这些段落,“自证法”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自证法就是佛陀圣者亲证的法,这就是三时教法的特点。


三时教法的特点就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它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凡夫境界。第二,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圣者境界。第一件事就是破增益,第二件事就是补损减。因此大家注意,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的破增益、补损减的法,才是“究竟大乘道”。什么是究竟?就是彻底地,用佛教的另一个语言讲就是了义的。 所以佛陀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凡夫说法,破增益、补损减,这是了义法,是了义的大乘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善勇猛摧魔金刚

    在世间法上众生的福报从何而来?福报是往昔对众生行大布施,对圣者做大供养的果报;同样世间的贫穷从何而来?贫穷就是往昔不布施、不供养、多贪欲的果报。

    淡然有约 回复 @善勇猛摧魔金刚: 今天的课讲布施众生、供养大乘法🙏,路过的听友师兄们,现在正是法供养的好时机!点屏幕上小五星⭐️,用200积分供养主播老师,助力于老师上首页,让更多众生听到大法音🙏🙏🙏 感恩大家发心啦🙏

  • 于晓非_

  • a静莲

    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由亲近善知识而能听闻正法,由正法指引而能如理思维,具备正确观念之后,才能如法修行。听于师讲法走解脱之路。

  • 王_燕_飞

    这才更新几集呀,干货能量密度这么高。满满的干货呀。讲法的立足点,也就是理论结构的圆心在哪里呀。 牛顿力学立足点建立在以太阳为坐标中心, 相对论的立足点就不是在太阳啦,是宇宙中各个星的相对参照系。 以太阳为中心坐标学不明白相对论。 大乘佛法也是呀,立足于凡夫境界,立足于圣者境界,完全两套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

  • 喜子_i3

    那些贫苦的人们,不是他们不勤奋而是因为他在过去世没供养佛?

    晶晶_g9m 回复 @喜子_i3: 在这个梦中,有梦中的一套机制,就是胜义因果机制。众生犹如壁上彩画,无业无报,但这个错觉是往昔熏习种子的现行。只要还没醒,错觉就觉得真实无比。往昔行善布施的错觉,会现行好错觉,往昔恶业的错觉,会现行坏错觉。其中对佛的供养,是最殊胜的善业。

  • 听友252814415

    不破增益,直接补损减行不行?

    小美人魚兒 回复 @听友252814415: 没有破增益 何来补损减

  • 听友252814415

    三时教法是了义的,二时教法是不了义的,那是不是可以直接学习了义的三时教法,而不用学习不了义的二时教法了?

    DuoWen 回复 @听友252814415: 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学修体系,没有次第关系,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上来说,学习了二时教法之后可以更好的理解领受三时教法,并且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相互学习,可以更好的对佛陀教法生起胜解。

  • 听友252814415

    老师您好!自证法就是究竟大乘道这样理解对吗?

    晶晶_g9m 回复 @听友252814415: 云何自证法?谓诸佛所证,我亦同证,不增不减;证智所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自证法指真如。这样理解。真如也被称为本住法。登八地后回看,初地和七地都是没有区别的了,更何况成佛了。自证法,还哪里有乘啊?一乘及非乘,都是言说安立的方便,究竟大乘道,也是言说境界的说通,是三时了义教法。

  • 白玛若巴

    三时教法的特点,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破增益方面,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凡夫境界。 补损减方面,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圣者境界。

  • Mike張

    请问立足于圣者境界的自证圣智,这个“自”是否是主体?

    妙语连珠68 回复 @Mike張: 自证圣智是圣者亲证的智慧,立足于圣者境界的自证圣智的个“自”不是主体。圣智是远离了主体与客体、能取与所取的无分别的圣者境界。非凡夫臆度之所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