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14|善有善报:做个好人的智慧与真相

宗教学14|善有善报:做个好人的智慧与真相

00:00
12:19


 

你好,欢迎来到宗教学第十四讲,我是王献华。 


上一讲我们尝试着去理解在普遍意义上,戒律的重要性,其实就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人们最终都会对戒律有所自觉。这一讲我们收回一些,从具体内容,讲讲宗教戒律的真相。我会把焦点放在一般信徒遵循的戒律上,因为我相信我们这里绝大多数人不是僧侣,没有太大必要了解僧侣的清规戒律。 

 

 【戒律:教人做个好人】

 

 其实,不管是哪个宗教的戒律,具体的内容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教人做个好人。所以我们准备谈谈,在具体的宗教意义上,做个好人是指什么呢?为什么现实中总是好人没有好报呢?是戒律错了还是我们错了?我想从三个问题出发,帮助你看清宗教戒律的真相。 

 

做个好人具体指什么?我们还是用犹太教发展出来的《摩西十诫》来作为例证,看看宗教教人守戒律,做个好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摩西十诫》传说是上帝在西奈山的山顶亲自传达给摩西的,是上帝要求以色列人遵循的法则。据说,上帝本人将这些话刻在石碑上送给摩西,主要的内容我们列举一下。 

 

第一条:“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第三条:“不可妄称你上帝的名。”第四条:“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第五条:“当孝敬父母。”第六条:“不可杀人。”第七条:“不可奸淫。”第八条:“不可偷盗。”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关于《摩西十诫》的阐释,那真是铺天盖地,这里我就不详细介绍了,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本圣经注解方面靠谱的书翻一翻。所谓靠谱的文本,我指的是由学者所写、不带有宗教立场的的文本。

再说回《摩西十诫》的内容,如果只是努力去解读文字上下文的话,在《十诫》之中,前四条大体上可以叫做宗教诫命,比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犹太教关于安息日的诫命;从第五条到第十条,一言以蔽之,都是伦理诫命,基本精神可以用四个字表达,做个好人,守规矩的好人。 

 

不只是《摩西十诫》,所有宗教的戒律都有大量的劝人向善的内容。我们从小就接受很多教导,也习惯被要求做个好人的,要求孝敬父母、不杀人奸淫、不偷盗财物,不妄言贪婪,这都是好的。我们希望这世界上人人都遵守戒律,从此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人间。  

 

这就是宗教戒律教人做个好人的意思。但是当我们把眼光从抽象的戒律放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立刻就会发现,世界根本不是戒律说的这个样子。好人不长命,坏蛋活千年,这句话道尽了多少善良人的心酸。 

 

好人没有好报,为什么仍然要做个好人? 

 

我相信,在每一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会有某一刻忽然对这句话产生共鸣。更何况,头脑机灵的人很早就明白,戒律的劝善只是说了没人听的唠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自己的欲望和利益为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位俄罗斯文学家说过,在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犯罪也就是一种合法的选择。 

 

但问题是,如果做好人确实不如做坏人,为什么戒律还是要求我们做个好人呢?这也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传道书,一再重复在问的问题。但对这个问题,传道书自始至终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根据现有的文本传统,传道书的作者到最后也选择放弃了提问,回归了虔诚的生活。也就是说他不再问了。 

 

为什么作者不再追问了?有不少学者认为,传道书的后半部分很可能是另外一个人添加的,因为传道书前后内容的精神气质明显就有差异。但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实际上,反思一下自己的经历,你很可能会意识到、也很可能曾经体会过,对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进行追问,会经历漫长的岁月和痛苦的纠葛,而放弃追问一般只在一瞬间,追问需要理由,因此难免反复;但放弃却不需要理由,只需要一转身,就可以眼不见心不烦了。我觉得传道书放弃追问的行为,其实就非常符合这样的逻辑。 

 

所以真相很可能是,这位作者编纂传道书前面追问部分的时候,也许还年轻,怀抱着自己年少的激情和追问到底的真诚,以为可以找到“为什么必须做个好人”的答案。但在他拼尽全力也找不到答案之后,他就放弃了追问,一下子变成一个循规蹈矩、虔信上帝的好人。同一个人的执着和放弃,其实离的真的并不远。 

 

传道书尽管曾经那么赤诚地追问,但最后,关于好人没有好报,为什么仍然要做个好人的问题,它还是没有答案。可以说,传道书或者传道书的作者失败了,不过我们仍然需要尝试着回答,为什么各种宗教还是要让人做个好人这个问题。我们还是需要回到宗教传统的文本来找答案。 

 

【到底做谁的好人,想要什么好报? 】

 

仍然以《摩西十诫》为例。《摩西十诫》的第二诫也就是反对偶像崇拜的诫命,完整的文字其实是这样的:“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大家有可能会觉得奇怪,这有什么好重复的?这不还是反对偶像崇拜的意思吗?重新引用一遍有什么意思?当然是有意思的。这条诫命的原文暴露出来一个非常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事实,那就是,《摩西十诫》中的所有诫命,实际上都有非常具象的所指,而不是抽象的原则。 

 

也就是说,所谓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有着具体的所指,也就是“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虽然范围很广,但一桩桩一件件,都有实实在在的所指。从这里出发,所谓不可杀人,指的可能就不是不可杀任何人,而是不可杀不能杀的人。 

 

如果对这里第二诫的理解是正确的,那在我们理解各个宗教让我们做好人的戒律的时候,就需要区分它让我们做的好人,是具体场景中的好人,还是一概而论的好人。具体场景中做好人,就会有相应的具体后果。例如不偷盗邻居家的东西,有利于与邻居和睦相处,从而方便和邻居结成一伙去偷其他人的东西。 

 

在这里,让你不偷盗的戒律就是非常具体的,而不是一个需要遵守的原则。如果你把它当做原则来遵守,那以后如果想要和邻居一起合伙干点什么,反而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在面对“好人没有好报,为什么还要做个好人”,这个亘古难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它放到非常具体的情境里,去问,到底做谁的好人,想要什么好报?因为,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很可能好人和好报的关系非常的复杂。这样一来,好人没有好报就不构成困扰了。 

 

也就是说,关于好人为什么没好报,我的最后结论是,传统宗教所说的善有善报,很可能指的只是具体情境之中的东西。它不是在抽象的许诺你什么,只是在告诉你,在这件具体的事情上,你做了好事,就会得到好的结果。但它没有保证你在另外一件事上做好事,也能得到相同的好结果。 

 

当然,我的这种说法可以被视作一碗毒鸡汤,很多学者会有不同想法。但尝一碗毒鸡汤的好处是,它能够让你在面对各种可能包含着忽悠人的主张的时候,不那么容易就被绕进去,即便你最终没有接受毒鸡汤的路数,但它也会增强你的精神抵抗力。 

 

 到这里,这一讲就结束了。我来总结一下,宗教各有各的戒律,但戒律的内容概括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要做个好人。但问题是,现实往往与宗教告诫我们的相违背,好人不长命,坏蛋活千年。既然如此,宗教为什么还要劝善呢? 


圣经中的传道书也一直尝试,对好人没好报这个问题做出一个终极的回答,但最后传道书选择了放弃追问。但事实上,如果回到宗教戒律的原文,就会发现,宗教戒律让我们做个好人不假,但它从来没有要求我们,要把做好人当成抽象的原则,它很可能只是在告诉我们,在具体语境之中要做正确的事,如此而已。 

 

所以,宗教戒律也从未许诺过我们说,好人一定有好报,如果有许诺,那也一定是在具体的某个事件中许诺你,这个事情做了对你有好结果。所以,关于好人有没有好报,很可能不是宗教戒律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对戒律的理解出了问题。我们想多了。 

 

【追求抽象也许也是人的本性】

 

最后,我想多说一句,关于善有善报的戒律,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有传道书的作者,都会往抽象上理解呢?我能想到的原因是,追求抽象也许也是人的本性,因为抽象的说法能够一把拿住无数的具象,就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学家,也是一直在对抽象层面的善进行追问。 

 

所以,抽象有可能也是人类无法避免的思考倾向。传道书的作者也许是上了希腊哲学的当,也许是出于他自己对世界真挚的热爱,走上了追问抽象之善的道路,虽然最后他还是放弃了。 

 

你怀疑过善有善报吗?又是怎么说服自己面对好人没好报这种事情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与知识爱好者们交流讨论,获得更多课程与学者的相关信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观天下志

    欢迎大家可以加入社群,提出问题,与人文社科爱好者一起讨论。我们会在大家提出的问题中选取问题内容,请主讲老师进行答疑,期待和你一起讨论。➕VX:eidos002

  • 听友111336960

    王老师,我理解善有善报也是符合戒定慧的逻辑吧,积极行为形成积极习惯,从而形成积极思维,做出积极决策,从而形成定和慧,最后这种定慧的结果就是善报吧

    CQYD 回复 @听友111336960: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本身就是报

  • 宽容71

    关于好人没好报,我的理解,当你做好人时你的目的就是做好人本身,而回报并不是做好人的目的。

    NextRightThing 回复 @宽容71: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 安的世界2020

    做个智慧的好人而不是愚蠢的好人,得到的好报会更多。还有一句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要有耐心和拉长时间去看待好报的发生。另外,如果一开始就把得到好报作为做好人的目的,这个做好人的动机就不是那么纯粹,目的也未必能达到。

  • SiZe

    其实我想纠正一下很多人对于老子的那一句“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理解 实际上“为”是读二声 因此前一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做自己”的意思 换句话说 一个人如果因为某些事情某些原因放弃了自己做人的原则,变得随波逐流毫无原则唯利是图,是天理不容的。 人与人之间还是要相互交流和相互着想相互理解的,即便很多时候会遭受到冷落与不解,但只有这样做,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才会越来越有希望、美好和温暖。

  • daisybenben

    其实我是这么理解的,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或者恶报,这只是影响发展的一个因素。但是人类社会如果要运行下去需要人们有某种共识,这种好人好报的共识会让大家日子稍微好过点

  • 听友37125361

    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这里的好人肯定是对一项具体的情境下具体的事情而言的,做了当时当境下最应该做的事,也就是应然之事,这才算是好人,仅赁主观愿望出发客观上造成恶的结果的,如信佛之人乱放生,或者受某些教条毒害的,洪水来了也要跳水去救集体的草的人,你说是个好人吗?所以一定程度上好人也是智慧的人,你如连好和坏也分不清,又如何去做好人。同时好报有时间延迟和范围的大小,有时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烧歺饭也要十几分钟,种颗树结个果也要个几年,从耶酥传教到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也用了几百年,就范围而言有的是报在好人本人,有的可能报在后代子孙或身边人或者是整个国家整个人类或者整个大自然。

  • 一叶扁舟_yfg

    善是个相对概念,没有恶就不会有善,之所以倡导向善,是因为善可持续,恶不可持续,人们选择善并不是因为有善报而是因为作恶的成本更高,简言之做不了恶,善恶总是相对的。

    Frank_5io 回复 @一叶扁舟_yfg: 简言之,我们有法律

  • 1869466utdu

    没有更新了吗?

  • 奶牛人改

    所以说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好人有没有好报,取决于他遇到的是坏人还是好人。此外,人也不能用好与坏简单的区分成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