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 如何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10 | 如何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00:00
12:0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集的主题是“如何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现在听到“知行合一”四个字,不但觉得非常好,并且也知道是谁说的。这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1472~1529)说的,我们还是要先分辨一下“知是什么知?,又要如何行呢?”

首先要分辨“知”的三种含义:


第一种是“日常生活的知”,知其然。 很多人都会开车,知道如何开车,但不见得知道车子的原理,也未必知道“所以然”,为什么车子是这样的结构,发动之后载你走很远的地方。

第二种是“专业的知”,只有专家才对车子的原理全盘了解。

第三种是“道德的知”,跟人的行为,价值选择直接有关,讲到知行合一的知,当然是指第三种。

儒家原来的说法没有这么直接,譬如说孔孟,并没有直接说“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但是孔子是说:“有些人是生下来就知道,有些人是学习之后才知道,有些人是遇到困难之后去学,还有些人是有困难还不学”。他所谓的学,所谓的去知,就是知道德行上的知识。

孔子认为:“有些人生下来就知道道德上的知”,一个小孩还没上学,他就知道应该孝顺,也没有人特别教他,就做的很自然,应该孝顺。“有些人是学了之后才知道父母之恩,山高水长,我应该孝顺”。“有些人是学的时候还做不到”,那就比较麻烦了。讲到“知行合一”时王阳明就说的很清楚了。

我们对照一下西方,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谈过“知德合一”,知识跟德行是一致的。了解苏格拉底的说法之后比较容易了解王阳明的意思了。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德行,他就不可能有德行”。你说有些人什么都不知道,他也照样孝顺啊。苏格拉底就会说他也许碰巧做出孝顺的事,可以长期维持吗?遇到考验跟困难的时候会坚持吗?也就是说如果不了解孝顺是一种善,是一种德行,请问怎么可能长期坚持呢?这是很好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你对于德行一定要有所认知”,当你知道德行对生命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你自然就会去行善。

他还认为“无知是最大的罪恶”你对德行完全无知,是你犯错的开始。他还说:“你如果知道什么叫德行,没有人会明知故犯的”,这种观点我觉得有点乐观了。西方也有这样的批评,认为苏格拉底对于人的认知看的太特别太重要了,他不知道人在行动的时候会有各方面的困难。譬如说“我虽然知道应该行善,但是有时候意志不坚怎么办?”“受到别的诱惑把持不定怎么办?”“或者说情感冲动起来作出相反的事怎么办?”这是西方的问题。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是一整套理论,“之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跟行是同一件事,不要把它分开,你把它分开,就会问“先知后行还是说不知而行?还是行而后知?”那就很复杂了。王阳明说的意思是道德上的知,如果没有实践的行动,那都不算真的知。他这个说法有他的观点和立场。譬如说一个人知道什么叫孝顺,但没有做到,他真的知道吗?王阳明就认为他不算真的知道,如果真的知道孝顺的重要,非行动不可,这样才能够完成他对孝顺所知道的事实。这样知跟行就是一件事,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有一点困难。

困难在于我们所知道的善太多了,包括对父母,对长辈、对朋友、对老板、对同事,你对任何一个人都有一定的道德上的要求。你都知道但做得到吗?万一这些要求彼此之间有一些冲突矛盾怎么办?你如何取舍选择呢?这是谈到知行合一的时候本身带来的困难,我们只能这样讲。

知行合一是一个很好的目标,你必须慢慢地实践,长期地去做,做到最后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取舍。所有的知以德行来说都是好的。

我们今天不要把知行合一当做口号,要先分辨哪三种知? 


譬如说我们现在学西方和中国的人生哲学,我们会听到很多古代很好的哲学家,他们个人对于人生的体验,我们先知道他在说什么,就像你先知道学会怎么开车一样,再进一步我们在讲解的时候,会尽量从深入的角度知其所以然,知道这个车子的原理结构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根据?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涵盖面有多广?是局限在他的时代和个人的生平里面,还是说具有普遍的意义?


譬如说笛卡尔说:“不要让我的欲望超过我能力的范围”。能做到这点人生就比较容易快乐,我的欲望都在我能力范围之内,但是这样你会说我不太长进? 就要看你怎么去解释了。在这时候你对于很多哲学家,都要先知道他在说什么,然后再进一步去思考跟理解。 他为什么这样说? 接着才到第三步,你要不要去学习? 他可以给你个人什么样的启发? 一定要你去实践它的时候,才会显示一种你自己的觉悟。就算是别人说的是这回事,你自己体验跟觉悟也会有不一样的情况。

譬说你听到行善最乐,什么叫最乐呢?最乐的事情有多少?哪一样是真的排第一的呢?难道就是行善吗?你自己体会之后,如果真的跟这句话说的一样的意思,很好!你可以继续去跟说这话的人学习。

其实很多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请教亚里士多德,他会跟你说:“真正的最乐并不是行善,它不是任何行动,而是在理性上能够做纯粹的观想”,观察跟想象。因为人的特色在于理性,而理性本身的作用绝不在于向外去求一些知识去了解,因为你有任何向外的行动,就发现你内在有所不足,理性本身能不能达到自满自足的情况。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会说人生的最乐是这样说的。

了解之后问你自己,如何把它放在自己的生命里面实践,体验的心得是属于你,别人怎么说的那是不相干的,个人的心得会改变你生命的品质。

我们讲到知行合一,只有到最后这一步,整个生命改变了,本来要让生命改变得更美好,美好的人生一定包括,你对人的身体、心智、精神三个层次全盘的了解,并且适当的分配它的位置。

学哲学你要掌握正确的三观,宇宙观、人生观跟价值观。宇宙观有很多专业的科学家给我们准备好了,向他们请教就可以了;人生观就比较复杂,每个人遭遇不一样,对人生的体会深浅也不同;价值观是你最后要自己负责的。你听了各种说法跟观点,最后怎么选择?怎么做一个人,怎么跟他人相处,跟别人互动,要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这一生要朝哪个方向去奋斗?这都是我们在以后人生哲学里面特别介绍的重点。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乾谦zx

    跟随付老师学过易经,学过《道德经》。人生哲学课也学过好几个版本,但是今天学起来。觉得更加的有滋味。

    易道思维 回复 @乾谦zx: 不错不错

  • 弘毅928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苏格拉底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德行,他就不可能有德行。”

  • 王登峰1419

    我已经购买了,为什么无法听

  • 黑眼豆豆_xk

    打卡人生哲学10 傅老师介绍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德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观念,我们也要在不疑处有疑,他们的观念在实践中也会碰到困难和局限,但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目标。相比我感觉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的理念更圆满些,即兼顾知和行的配合,也提醒我们要把握时机,运用理性和智慧,比较圆满的调和好了知与行。

  • 1396629oogh

    老师这个感悟对吗?知善而不行,等于无知;但凡知都要行吗?不一定。好的目标必须慢慢地实现,长期去做,到最后就知道如何取舍。

  • 杜艾可_e9

    老师,所以学哲学的最高境界是要在生命中去体验和实践吗?上节课讲的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也是在讲生命的体验吧?

  • funjet_qc

    亚里士多德说到我心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