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19】行由品第一:五祖如何评价神秀的偈子

【坛经19】行由品第一:五祖如何评价神秀的偈子

00:00
09:50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来精讲《坛经》。


在上一讲咱们进入到了禅宗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知晓度最高的一个故事,也就是五祖弘忍要求各位弟子用写作一首偈子,并且呈交给他的方式,来比试大家对佛法领悟的水平的高低,这件事情最后引发了南能北秀的分化。这是禅宗史上极为轰动的事件,也是中国佛教史乃至思想史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咱们就进入到了这个故事。


那么当然咱们要花费大篇幅详细地为您讲述。然而我们一定要注意,首先这个故事的版本很多,我们讲的是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或者最被大家所接受的版本。另外一个,这些版本里边最主要的是来自于慧能一系的传承,主要是来自于神会他们的传承。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故事非常精彩、跌宕起伏、动人心魄,但它不一定完完全全符合禅宗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不一定。也许这件事情真实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咱们在今天已经无法确知。但是这个不重要,咱们要记住的是这是慧能一系的说法,这一点咱们一定要牢记。


神秀在南走廊的墙壁上写的这首偈子是什么呢?这就是非常非常有名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大家耳熟能详吧。他把自己的肉身或者人身比喻成为菩提树,而自己心就好像是明镜,这个镜当然只能是铜镜了。那么必须经常去擦拭这个镜子,不要让镜子沾染上尘埃。很好的一首偈子。


但是这里边很明显就是什么,是“渐悟”这么的一种见解。“渐悟”就是你要一步一步地、时常精进地逐渐来领悟佛法。所以他要“时时勤拂拭”,要积累一段用功精进的过程,你才能渐悟佛法,才能谈得到对佛法有所悟解。“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写完了偈子以后,他都半夜三更写的,自己就回到了自己的房子里,大家都不知道。神秀又想,五祖弘忍大师明天如果看到了这个偈子,欢喜,也就是说他非常欣赏,他赞赏的话,那么这就说明我和佛法有缘,我和五祖弘忍的法门有缘。如果五祖不认可,当然那是我自己还在迷悟当中,我自己还没有开悟。“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那就说明我的业障太重了,没有资格也不应该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传法。神秀在自己的房间里思来想去,坐卧不安,直至五更,内心斗争非常复杂,犹犹豫豫。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你看,说五祖弘忍大师早就知道。“神秀入门未得”,这句话我看外边讲《坛经》的各位,研究《坛经》的各位往往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指神秀虽然入门了,但是没有得到佛法的真谛;还有一种用倒装句式把它讲成“未得入门”,他连门还没有入。总之“不见自性”,他不能知道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心性。


天亮了以后,五祖弘忍就叫来卢供奉,就是卢真这位画师 ,就把他请过来,请他在南走廊的墙壁上绘画这种变相图。变相图咱们知道,当然“变”是个大问题,到底什么叫变文,什么叫变相,这其实是学术界的一个大问题。美国非常著名的汉学家、佛教学家梅维恒,Victor Mair,专门写过一本书来研究“变”这个字。这个咱们在这里不展开,如果朋友们有机会到敦煌去,大家会看到很多经变,很多经相。当然总之咱们把它理解为根据佛经的经典故事绘制的壁画,就可以了。


五祖弘忍 把卢真叫来壁画的时候,突然一下子看见了神秀半夜写在墙壁上的偈子。五祖弘忍就对卢真画师讲,说您先不用画,辛苦你远道而来了。佛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说佛经里反正是这么说的,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那么绘画当然是相,那它也是虚妄的,不画也罢,不就把这首偈子留在那里,让大家可以奉颂奉持,大家可以去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如果大家都能按照这个偈子来修行,大家这个六道轮回当中就不会堕入到恶道,这种不好的这种道路上去。按照这个偈子修有很大的利益。


这是五祖弘忍对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评价。这评价很好啊,对吧?大家照这个偈子修有大利益,就不会堕入恶道。五祖弘忍大师还下令,让门下诸弟子“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让大家都要每人拿一柱香去礼拜,大家都要诵读神秀的这个偈子。你只要真的通了这个偈子,你就可以了知自己的心性本性。“门人颂偈,皆叹善哉。”


这事情到这里,那么弘忍大师对神秀这个偈子可见是非常认可了。不仅自己认可,还叫门下弟子们礼敬颂习。按照故事走到这里,那么五祖弘忍大师肯定应该将衣钵传给神秀了,神秀按理说就应该成为禅宗史上的六祖了。那么故事是不是这么发展下去的?其实并不是。


好,今天这一讲,我就先为大家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咱们下一讲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Ralph辰

    我比较愚笨的关系,我一直没太明白为什么神秀的偈子会被视作底惠能大师一等,我觉得神秀的思想和惠能的思想区别在于一个是在努力用力求达到智慧境界而另一个不用求本来就是智慧境界,表面上看的确一个在门内而另一个还在门外。可是每个人出生不同经历不同,虽然佛说每个人都有佛性可是每个人佛性来的时候也不同。打个比喻吧,有两个人一个人是不抽烟的,而另一个人是老烟民了,前者完全不用戒烟本来就不抽而后者日日告诫自己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很纠结 这两者我们难道能说前者境界一定就比后者高吗?那也就是一个在用力努力达到不抽烟的境界而另一个自然已经在这境界之中了,不是一个意思吗?拿不到能说不抽烟的人一定比抽烟但要戒烟的人毅力强或者

    大耳朵狼_td 回复 @Ralph辰: 你有疑问很正常,在后面的渐顿品中,惠能就说了,佛法无渐顿,人的领会有渐顿,你好好的把坛经看上几遍。才能领会惠能的智慧。

  • andy智

    故事里的事,说是也是不是也是…

  • 66_sz

    感谢钱老师讲解!

  • FreeStar

    请问钱老师,神秀前后的心理活动,惠能是怎么知道的?

  • icc1881

    千万别秀梵语了。

    印度豆沙包 回复 @icc1881: 你会,你也可以秀。

  • 我爱吃大葱_

    能不能别秀梵语了

    1382908gsdh 回复 @我爱吃大葱_: 可我觉得很好听啊

  • 1373394wnhd

    无非是无我有我,心无所住还有所住呢,更何况有所住

  • 听友327134284

  • 小鱼儿73331

    本无烟,何须戒

  • 採菊

    老师博学,太喜欢听了。

    採菊 回复 @採菊: 感谢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