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1—谦虚好学多能的述而不作者

《论语·述而》1—谦虚好学多能的述而不作者

00:00
25:25

(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注释】

述而不作:述,遵循、承继之意。作,制作、开创之意。承继和遵循圣贤之道而不创始制作。

信而好古:信,相信、信服。信服并且爱好古代文化。

老彭:殷商的贤大夫,其名见于《大戴礼记》。

【解读】

孔子说:“遵循圣贤之道而不创始制作,信服并且爱好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比作我尊敬的老彭。”

【感悟】

谦虚好学多能的述而不作者

述而不作,是孔子对古代先贤文化的基本态度,就是继承和学习,当然也是孔子的低调自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是学统。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在传统的基础上就有了自己的创新在其中。

《诗》的大部分内容是最初人们口口相传的,配以音乐,载歌载舞。这样一部来源于生活的作品,自然就可以反映当时各地的风俗人情、生活情况、生产劳动等许多方面,蕴含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常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品来源于各地,口音肯定很大差别,那么在口口相传和文字抄录中出现错误和疏漏就是肯定的。孔子先后收集了很多版本进行整理,先删去重复的篇章,再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调整分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可见古代诗歌和音乐是密切结合的,孔子本身也应是一位音乐家,对音乐理论有很深的研究,而且自己能弹奏、能歌唱,可惜经孔子整理过的《乐》已经消失了。

《书》是古代的政治文献,主要内容是当时政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夏商周都有这样的资料流传。孔子无论是出于问政治国还是教育学生的需要,都会对《书》进行研究、整理、编订和使用,把零散的篇章资料编成一本较有系统的文献资料,在讲述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思想。

据统计,《论语》中“礼”出现了七十四次。孔子的“礼”包含有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来源于古代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发展演变至今而形成礼的思想,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二是国家政治活动中的礼仪礼节,是天子、诸侯、大夫遵循的严格等级制度;三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礼是孔子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作为他的学生,一定是要学礼的。

《易》是古代人们面对事物变化的思考,是中华先人的集体智慧。通常的说法是:伏羲作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可见钻研功夫之深。孔子将《易》讲授给学生,过程中必然加入一些自己的体会和说明,现存的《易传》儒家思想却占有相当的分量,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经孔子整理修订的古代典籍中,很少有神怪荒诞的内容,应该是孔子删除的。

孔子收集资料,整理修订《春秋》,把自己的政治理想融入其中,并以《春秋》作为教材培养学生。《春秋》寄托着孔子的复杂情感,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晚年的心血结晶。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所谓"知我者",是指那些理解他政治理想的人,所谓"罪我者",是指那些指责他不该修《春秋》的人。孔子在春秋中“微言大义”,一字褒贬,被称为“春秋笔法”,同一个内容,“孔式”表述,点滴之间就让人读出了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所以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何其多能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