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1】自所得圣智证法

【1-02-01】自所得圣智证法

00:00
17:58

一、“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


“自所得圣智证法”不是那些佛教之外的修行者们,依靠他们的思辨、想,这样的见解所能领受的境界。也不是二乘(小乘:声闻乘和缘觉乘)修行者的境界。

二、“自所得圣智证法”


1是指用通过自己的修行获得的内在的圣智去亲证的法。


2、“圣”指圣者,见道位之后,从初地菩萨到证道位成佛,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叫做圣者。


3、“智”是什么?“境界自心现”的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圣者心在《楞伽经》中起名叫“智”,梵文是jñāna


4“圣智证法”是圣者的圣智证得的那个境界,就是圣者亲证的境界。


三、三时教法与二时教法的根本差异是立足点不同


1、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佛陀在《楞伽经》当中就是立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而说法,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2二时教法为什么说“心不可得”?因为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金刚经》当中“心不可得”的“心”就是凡夫所能感知到的凡夫自己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活动。因此这个凡夫感知的自己的这个凡夫的心,它是不可得。

3、三时教法为什么说“心的显现”?因为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楞伽经》当中“境界自心现”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这个凡夫心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的凡夫心,是圣者才能见(这个境界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圣者才能见到的这个凡夫心的显现)。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的凡夫的心,不是凡夫自己当下所见的、所能感知到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凡夫的心。这点非常重要。

4、立足点不同是学习大乘佛法的要害。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由于说法的立足点不同,造成了这两套名言系统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比如二时教法的“心”与三时教法的“心”所指不同。因此不可混讲,也不能混学。


一千五百年来,中观和唯识两派争论不休。在印度、汉地、藏地都有过不少的理论冲突。造成相互误解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不知道这两套名言系统的根本差异——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清楚了这一点,中观与唯识的冲突就会自然化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高山流水_gpw

    重要的事说三遍: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 a静莲

    三时教法为什么说“心的显现”?因为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楞伽经》当中“境界自心现”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这个凡夫心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的凡夫心,是圣者才能见(这个境界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圣者才能见到的这个凡夫心的显现)。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的凡夫的心,不是凡夫自己当下所见的、所能感知到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凡夫的心。

    听友255190442 回复 @呜呼嗨: 打希腊文干什么?炫耀?

  • 无明凡夫

    三时教法纯甘露,普摄一切大众!很值得学的一部佛教典籍!经中说能令闻者速疾成佛!感恩于老师 讲的太精彩了!课程听完后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无明凡夫 回复 @无明凡夫: 重要的事说三遍: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两者说法的对象一样,但是说法的立足点不同,切记切记切记!!

  • 听友128410475

    好像经常听到一句话,众生本自具足,如果众生本自具足了,为什么还要修行?为什么还说众生根本是假的,不存在的?这就是立足点问题吗?

    宝意居士 回复 @听友128410475: 本自具足,通常是说,众生本具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般若】 那什么是本具呢? 举个栗子, 老王本来不会游泳,后来老王花钱找了个游泳教练?学习了一个月,老王就会游泳了。 那,我们思考。 游泳的技能,是教练给老王的么? 还是,老王本来就具有着,学会游泳的潜力? 实际上,我们知道,老王本具能游泳的潜力,只是教练把本具的潜力给调动起来,激发出来了。 同样,般若也是众生本具的潜力, 只是还没有被调动起来,激发起来。 佛陀就是激发我们本具般若的教练, 用的只需要依照佛讲的道理,方法去前行, 逐渐的就会把,这个本具的般若调动起来,从而趋向真正的解脱

  • 识境

    圣者能见的凡夫心,既然我们凡夫感知不到,那怎么确定凡夫心真的存在呢?

    盼醒 回复 @识境: 简单一点的办法就是,首先要确信我们是生活在梦景中,感知有而实无所有,然后,它既然是梦,那一定有套形成梦的机制,三时教法说,那就是凡夫心,里面最复杂的就是依他起自性

  • 白玛若巴

    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 这是两套名言的根本差异, 立足点没有弄清楚, 是一千五百年来中观和唯识理论冲突的根本原因。

    白玛若巴 回复 @白玛若巴: 重读改版

  • 宝意居士

    圣者能见的这个“凡夫心”,说白了,凡夫没见着。感知不到,非凡夫的认识对象。这个心唯圣者可见也。 凡夫觉得自个有眼耳鼻舌身,意(心),还有个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老张老李(世界),这个事呀,统统是这个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显现 境界自心现。 所以,二时【金刚经】说“心”不可得的这个“心”,不是圣者能见的那个“凡夫心”。而是这个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显现的凡夫能感知到的这个“心”。 三时说境界自“心”现的这个“心” 他可不是凡夫能感知到的自个的那个“心”。他是圣者才能见的那个“凡夫心”。 所以,说法的立足点何其重要呀! 判教何其重要呀! 不搞清楚立足点,不判教。如何能学明白?

  • 翎翎亦零零

    于老师这一讲“立足点”的说法,是出自哪里的呢?为什么会有立足点这么一说?

    自心所现 回复 @翎翎亦零零: 这件事佛经处处都在说,例如《楞伽经》“昔諸如來、應、正等覺皆於此城說自所得聖智證法,非諸外道臆度邪見及以二乘修行境界。”就很好的说明了这部经典,乃至整个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最早对这件事有过表述的古德是义净法师,大体意思就是:二时是凡夫的事,三时是圣者的事。

  • 爱智合觉

    心的显现,这个心指的是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那“心的行处”,显然就不是依靠我们凡夫的感官了吧?为什么于老师前面说是依靠我们凡夫的感官感知到的世界呢?

    晶晶_g9m 回复 @爱智合觉: 师兄需要更仔细听。课程中说的是我们凡夫“自以为”依靠我们的感官,这么表达很严谨,是我们自以为,实际并不是这样的,没有我们自以为有的感官,也没有我们,都是境界自心现,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虚妄分别。

  • 樱花_5231

    我再重复一遍,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于老师在课里这句话居然重复了三遍!!!这句话是有多重要啊!

    于晓非_ 回复 @樱花_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