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一本书】《解码硅谷》丨他用中国视角观察硅谷,发现了这些秘密

【同读一本书】《解码硅谷》丨他用中国视角观察硅谷,发现了这些秘密

00:00
10:11

吴晓波频道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本周的同读一本书。


说起美国硅谷,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硅谷起家的公司,我们熟知的,就有谷歌、苹果、脸书。然而在几十年前,硅谷只是个果园,那么它到底凭借什么,成为了科技公司的摇篮呢?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解码硅谷》,它的作者是马晓澄,长期从事科技创新报道,多次获得广东新闻奖。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的一年里,马晓澄走访了硅谷的多家科技公司和风险投资机构,采访了多名参与硅谷创新的人士,并对硅谷的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和梳理。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本书,来看看硅谷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运作秘密。


硅谷之所以会成功,这里面有很多偶然和巧合,但也有很多必然性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健全的大学创新机制。

 

相比美国东部传统的常春藤名校,硅谷周边的学校建立的时间都比较短,大部分学校都在二战以后崛起。比如,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在学科设立上就不贪大求全,数千人的学校只专注在生物医药领域。但学校成立至今已经产生了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了难以撼动的地位。

 

这些高校之所以能迅速崛起,还有一个原因是给予了教授们较高的自主权,鼓励他们自由研究,淡化考核目标,不以“数量”评价教授的成绩。

 

此外,这些高校还鼓励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人员双向流动。比如,大学教授被允许直接参与企业的活动,甚至可以短期离职创业;高校也十分欢迎企业的员工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把学校最新的研究项目介绍给员工,带给他们灵感和启发。

 

第二个因素,是企业的创新能力。

 

从硅谷创新公司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经历了半导体、个人电脑、软件、互联网等多个浪潮,风口一直在变,但是有一点却是没有改变过的。那就是企业家们一有好想法就用最快的速度实现它。这催生了像英特尔、苹果公司等划时代的企业。

 

企业的创新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发挥工匠精神。像英特尔,自成立以来,它就一直聚焦在半导体和芯片领域;而苹果公司成立40多年,则一直聚焦于信息互联和人工智能领域;在硅谷,还有很多小公司在各自的领域里持续深耕,做到了业内顶尖。

 

一个企业的创新不仅看它的产品,也要看它的组织形式。一个创新的组织,组织架构的设计应该有利于激发所有员工的创新活力。因此,硅谷大量的科技公司会采用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组织架构,让企业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灵活性。

 

第三个因素,是资本的创新服务。

 

硅谷至今仍然是美国和全世界最活跃的风险投资地带。而且这里的风险投资公司都有自己的哲学,比如“投资就投团队”、“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成反比”、“长期价值投资”等。此外,风险投资不仅仅投的是钱,还投资了专业的服务。当风险投资公司投资成功后,它就成为了被投资公司的商业伙伴,他们会积极地介入公司内部管理,帮助建立公司架构、市场推广等各种方面,进而分享公司成长的红利。

 

比如,有一家大数据分析公司,通过风险投资人地介绍,一个月内就拿下了微软的订单。一些风投公司甚至会在平时储备管理人员团队,以便随时可以派驻被投资公司协助管理。

 

最后,风投公司会通过出售股权或者在公开市场上出售股票而退出,进入下一轮投资循环中,以确保不断有新的初创公司可以获得成长急需的资金。

 

第四个因素,是政府对创新的推波助澜。

 

硅谷之所以成功,美国政府功不可没。美国政府扮演着3种角色,它是方向的指挥者、规则的制定者、科研的投资者。

 

在科研方向上,美国政府在白宫科学决策咨询机构的影响下,出台了一些科学计划,比如“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星球大战计划”等,指挥国家科研资源重点投入。

 

在规则制定方面,美国政府推出了反竞业禁止条款,有效抑制了企业滥用竞业条款的行为,解除了人才自由流通的禁制;此外还通过了《投资公司法案》,为高风险小企业提供贷款和证券投资。

 

为了加大对科研的投资,美国政府还专门建立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这个组织不仅会资助基础的研究项目,还会支持大学和产业界的合作。与此同时,基金会还帮助了很多在硅谷诞生的公司,比如谷歌公司。

 

那么,硅谷的这四个优势对中国有哪些启示呢?

 

第一,是要改善中国学校的体制,让创新人才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为此,中国高校要根据学校的文化底蕴、师资情况,合理设置学科,不能因为市面上什么学科大火而随波逐流。要知道教学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把这些资源分散开来,只会导致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水平都是一般。所以,在学科的设置上要宁可少而精,而不能贪大求全。

 

此外,高校还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减轻教授的教学、科研任务,制定合理的科研考评方式。让这些创新人才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产业界的实践项目,同时也要欢迎产业界的优秀人才到学校学习。只有让学界和产业界相互融合,才能推动创新。

 

第二,是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模仿,中国企业的模仿能力就很强。比如,打车软件模仿美国的Uber,网购平台模仿美国的Ebay。虽然,中国企业的模仿能力很强,也确实打造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司。但是,国内企业经常会因为某个行业大热,而扎堆进入。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使得一个行业从繁荣迅速走向陨落。比如,共享单车这个行业一出现,之后就出现了几十种不同品牌的共享单车,它们在经营模式、功能、服务上都大同小异,大大浪费了社会上本可以投入到其他新兴行业的资源。

 

为此,中国的企业要学习工匠精神,在一个领域进行深耕,不要朝三暮四,追逐热点。

 

此外,一些传统大型的企业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向互联网等新型企业学习,摒除原本繁琐的工作流程,让组织灵活起来,不断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

 

第三,是要提升资本的创新服务质量。

 

在硅谷,风险投资公司具有相当强的专业服务力能。它们不仅有渠道帮助企业融资,还能参与被投资公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人才招聘、团队打造、市场开拓等。企业在这位“好老师”的教导下,“成才”的几率自然就更高。

 

而中国的风险投资公司,虽然也有融资的能力,但很少能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这也是由于两者的观念不同,硅谷的风投公司认为自己是被投资公司的商业伙伴,所以更加关注企业的发展过程;而国内的风投公司,更多地是站在金主爸爸的角度,只关注企业未来能否为自己盈利。

 

所以,国内的风投公司想要提高服务质量,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和立场,要努力为被投资公司输出服务,不能坐享其成。然后,风投公司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才能给被投资公司提供专业的服务。

 

第四,政府要加强对创新的扶持。

 

首先,政府要把握好国家创新的大方向,比如,中国高铁、5G技术,这些都是国家引导创新成功的产物。对于这些成绩,我们要继续保持,因为创新是一件你追我赶的事儿,一旦停下脚步就有可能被对手赶超。

 

然后,法律和政策是创新的后盾,有法可依,有规可从,比起企业野蛮生长更有保障。所以,政府就需要有引导创新、激发创新的立法精神,才能给企业走创新之路带来更大的帮助。

 

最后,就是要大力对创新事业的投入,比如加强国家科研的经费投入,加大对民间投资领域的扶持,让国内的投资大环境灵活又有秩序。

 

此外,作者还在书中详细解析了硅谷面临的挑战,以及华人、华侨在硅谷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想要深入了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解码硅谷》这本书,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启发。

 

以上就是本期同读一本书的全部内容了,感谢大家的聆听,下周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三土之城

    这一期很有同感,希望和自己的战友同频,目标一致,也希望管理者能共情考虑在各个阶段后生的境遇。 优秀的管理者都有这些优秀的品质, 很庆幸我的身边就有一位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