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文稿
曰:“何也?”
“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zhì。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
“曰:“何也”?那么,为什么呢?
“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作为最好的统治者,三皇五帝,他胸怀天下,天下在他心目当中,每一个生命都有他存在的合法性,而众人要的是自己的利益,所以当他们开口说话的时候,就要表现自己,好像我的观点比你的观点更优秀。
庄子隐隐约约在批评谁呢?大致在批评儒墨法三家,因为这三家都宣称自己找到了社会治理的最高法则,而且可以用统一的原则给整个社会划分出君子、好人、坏人、没用的人和有用的人。
换句话说,在我们这个文明刚刚开始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一种类似于乌托邦的想法,就想把人全部都给定性,都给分一下。孔子的做法还是最温柔的,他只是想分一下君子和小人而已。法家的话真是要了命。
“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所以说,只要是进行比较的,他的立场一定是比较窄的,一定有一些立场他是看不见的。可能有些人通过奋斗,成就会很高,但他们这一辈子的视野会很窄。这就是庄子为什么要把管理上的事情拿过来说的原因。庄子绝不是要教我们怎么样进行管理、怎么样经营,他在说一个人的自我修为的问题,因为只有拿这件事能够比喻。我们中国文化千古以来,人能从事的事业就只有一个,就是争夺权力。所以庄子就只能针对这个事说。
有一天某个朋友去一个寺院拜访老和尚,他就跟老和尚说想皈依,那个老和尚就问他为什么皈依?朋友说他想求开悟,老和尚说开悟可不容易,开悟必须要超越名利和情。
老和尚这三个字总结的真好,求名求利和求家族之情,你能找出别的追求吗?放眼看去,有几个人能跳出这三个字的规范?爱情都不是事儿。过了四十岁全是家族的事情,对吧?所以昨天我转了那首歌,一辈子忙着为柴为米,一辈子忙着还儿孙的债,难道不是这样?
有没有给我们设定出其他的路径、意境呢?没有。
现在又多了一种意境,叫做消费。消费其实是“利”的另外一种体现。所以总体上中国人的生活还是没有躲过“名利情”。庄子在这里就直接把这个话就说穿了。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
大道不展现自己,真正明白比较的人他不说话,他知道这些比较在不同的时候是不一样的,他不局限自己的立场。
真正有仁爱的人,不会去搞那些小仁小义,非要把这个人变成君子,或者急吼吼地要求别人感恩。我们现在不也有好多人希望别人感恩么?别人没有钱怎么办?至少你可以对我感恩,对不对?这样就可以满足自己对名或者对情的一种需求。可见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你确实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话,你怎么会这么饥渴地需要别人来感恩呢?都急着要发朋友圈和博客了,发微博要说这事,急死了,内分泌都失调了,对不对?
“大廉不谦”,真正的廉洁不会推让利益,该什么样就什么样,这样的话大家都各不相欠。
真正的大勇,不忮,不逞强。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如果有人违反了原则,把大道拿出来说这个东西就是全天下唯一的原则,那其实只是想要控制别人而已。
“言辩而不及”,如果总是去比较的话,总会有漏洞。如果你总是在实行一些小仁小义的话,你是不会成就社会的公平正义的。
如果总是搞得水清无鱼的话,你也会失去信用,因为大家觉得不可信。
“勇忮而不成”,过于逞强也不会成功。
“五者圆而几向方矣” !古人认为这五个重要的德性,它都应该是圆的,它不应该突出,在每一个方面都应该是不足的。正是因为它每个方面都让出余地了,所以它才是圆的,如果不让出余地,它就是方的,但是很多人把它搞成方的了,甚至不方不圆、不伦不类。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所以,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不行,自己让开;知道人类的认识是有限度的,不继续去追求完满是人类最高的德行,这就是最高境界。不追求圆满意味着一个人终于放下了内心的强横。放下之后意味着有了自信,那么他的面前就会有巨大的空间,就可以安于追求自己的事情,而不会拿自己跟别人比来比去,这样,就有了一点点属于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空间,这多难。
要想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名利情”当中脱离出来,庄子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我们必须知道“知止其所不知,至矣”,这个就是最高境界了。
“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谁能够明白这种“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不去运作的这么一种道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虚静、守一、空明。这种道路里面的可能性是最多的。谁明白了这一点,他就相当于是开了天府,也就是天道的府库,“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往里面放东西它永远放不满,你从里面取东西永远取不完。
“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也不要去追求说这个东西到底怎么回事,大自然的天府就是这样的,只要你保持未知,保持谦逊,它就会不断地给我们新的资源,谁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也不要去追究为什么,这就叫做“葆光”,保全自己内在的光明,也保全了自己。
如果拿着这个天府,却去追求圆满,那么很快就又脱离了天府之道了。
-------------------------------------------------------------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kuài、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
【正文解读】
下面庄子讲了一个故事。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曾经尧问他的手下舜,他说他天天都想着征伐三苗,三苗就是江汉地带的三个小国,一个叫“宗”,一个叫“脍”、一个叫“胥敖”。
他说我每天坐在王位上,就是没法释然,就想把他们给灭了。这庄子说话多恶,这故事编的多恶,一个皇上对自己的首相说。我天天我就朝思暮想,就想把它们灭了,我就没法释然,我咋办?
舜也比较有意思,他说,宗、脍、胥敖这三个国家就像是草棚里头的野兔一样,把它们灭了,就像搂草打兔子,太简单了。但是话音一转,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你既不付诸于实际行动,又不能释然,想把它们灭了呢?
舜说,“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舜说过去天上曾经出现过十个太阳,光芒万丈,也算“德性圆满”(伤害了其他东西)了,就跟现在成功学说的终于做成了自我,把别人都烤焦了。那您呢?您现在的德性简直要“超过”太阳了。
庄子的这段记录也可能是自己编的,有些历史考证说尧不想传位给舜,说当时实际斗争很激烈,我觉得有可能。舜说话也很不好听,但是这话劝了之后,据历史记载说尧把这段话给听错了,认为舜是在夸他,说他的德性像太阳一样,所以后来尧发兵去征伐三苗,最后把三苗赶出了故土。
庄子的意思就在说,追求圆满是非常可怕的。
-------------------------------------------------------------
【第一板块小结】
各位朋友,到这里,齐物论第一个大的板块就结束了。这个板块呢,是齐物论的主体,体量巨大,那我们也坚持正解,正面入手,整整用了十二讲,把齐物论的主题讲清楚了。
这个主题就是天人合一,从人籁走向天籁。
从人籁走向天籁,需要修复人性中认知的BUG。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本来是合一的,而人的认知一旦把自我意识独立出来,就割裂了人与万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觉醒了,人超越了动物界,人类也就走上了文明演进的道路。在演化的过程中,社会确实不断地取得成就和进步,但对于人来讲,就多了很多复杂的变数。
历史的尘埃很轻,但落到任何一个个体头上,都是是难以承受之重。从分彼此,到见利害,再到辨是非,从争夺话语权、到竞争内卷化,直到真刀真枪你死我活,个体的生活,“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命运难以自主,心灵难得成长和舒展。
正所谓“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真的读懂了历史,确实会有悲壮而沉重的感受。
对于人类认知上的局限,庄子的思路,并不是要往回退。很多人误会说,儒家是复古主义的,而道家是返古主义的,这话不对。庄子的方案,恰恰是要向前走,不是要取消自我,而是要认知自我,升华自我。人类的认知,把自我从自然中割裂出来,这是必不可免的事情,但是下一步,认知的发展,就应该当重新搭建一个通往自然的通道,实现更高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庄子的意思,并不是否定人类的智慧,他心心念念的,其实是如何让这个智慧突破自己的局限,重新和大自然沟通起来,让心灵充分成长和舒展。庄子反复强调,与其争辩是非,进行学派的论争,“莫若以明”,其中的意思,就是要发展认知、把认知本身的规律真正搞清楚。
好,第一板块呢,就到这儿,此后的三个板块虽然篇幅都比较小,但引申出来的意境却特别让人惊叹,特别有启发性,所以,关于如何修复认知的bug的完整思路,我们留在本篇的篇尾再详细地为大家总结。
出世时,眼里人世间便是一片混沌;四十不惑,心似明镜实混沌;百年后,归于混沌。既如此,何苦明白?
黄明哲博士 回复 @風起擊盞歡歌: 明儿还会饿,今儿何必吃饱
知止其所不知,至矣!承认自身的不足与局限,人生大智慧!
齐物就是像事物发展规律学习并成长循环
希望多讲讲庄子与老子的不同
每一句都经典,印心
做笔记:天人合一,从人籁走向天籁。认知自我,升华自我。发展认知,重新建立与大自然沟通的渠道。 谢谢老师!
黄明哲博士 回复 @_季明_: 总结的精当
黄老师这一篇讲的很清楚,明白非常受益。
这是最好的时代
老师,地球是圆的,而我过去非想让他成为方的,蚍蜉撼大树,自讨苦吃。绞尽脑汁想就是不尊重事实,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原来是秀啊: 与自我和解,与自然一起演进。
BGM很好听 能否告知歌名 谢谢
黄明哲博士 回复 @都挺好er: 这段音乐事是平台找人作曲的,就一小段。我也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