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第二讲 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00:00
13:40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们接着讲楚国的这两位大臣去请庄子的故事。

    这两位楚国大臣见着庄子的时候,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顺便说一下,濮水在现在的河南濮阳一带,齐国的首都在淄博,淄博离濮水也不远,看得出来庄子肯定是去过齐国的。不过,从楚国来齐国路途遥远,这两位大臣也可算是千里迢迢了。可是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慢条斯理地对这两位楚国的大臣说起了故事:“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君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   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臣说:“当然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了!”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也要在烂泥里摇尾巴。”楚国当时也是强国,楚威王给出的条件也是够优厚的,可是仍旧请不动庄子。这些事迹很清楚地揭示了庄子这个人的性格,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对于人生,对于这个世界,他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与生活准则。

梁惠王、齐宣王在位年代的上下限,是公元前 369 年至前 301 年,这大概就是庄子活动的主要时间段。这个时间段的战国,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春秋跟战国的时间界限,历史上有好几种说法。春秋大概有295年,战国有260多年。总而言之,春秋战国550年历史,基本上都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的。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一段时期了。春秋离庄子比较远,我们就不讲了。战国乱到什么程度呢?先来讲下社会政治方面的乱象。

在周初的时候,周天子把先古圣王后裔、王族、功臣和贵族分到各个地方当诸侯。这些被分封的人,大部分都跟周天子有血缘关系。荀子就说:“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些诸侯大大小小据说有一百四十多个,他们有了自己的人民与土地,就慢慢地开始做大起来。在三百年的时间里,大家为了自身的利益,打打杀杀,非常混乱。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最后到战国的时候只剩下实力最强悍的二十个大诸侯。这二十个大诸侯在战国继续打打杀杀,当中有七个是最厉害的,历史上管这七个大诸侯叫“战国七雄”,就是实力最强大,也最会打战的七个国家。它们分别是西边的秦国,南边的楚国,东北边的燕国,东边的齐国,还有处在当中的就是把晋国分家了的韩、赵、魏三国。按照地理位置来说,处在七国中间这条线上的三个国家是最重要的,就是西边的秦国,中间的魏国跟东边的齐国。在多年的拉锯战中,后来逐渐形成了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   的局面。其他五个国家都是摇摇摆摆,哪一个国家实力强就往哪一个国家靠。当中出现的连横合纵战术,就是这些国家为了自保而摇摆不停的一种站队表现。战国260来年,大小战争230次,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总之,打打杀杀,分分合合,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战国时期的这些乱象,司马迁的《史记》和汉代刘向的《战国策》都有记录下来。

  在这个混乱的战局中,这七个国家都害怕早上一醒来,自己的国家就不存在了。既然大家都不想被别人吞并,那就只能发愤图强,武装强大自己。所以,他们就想到要变革。变革,需要人才啊!不知你还记得没有,孟子去见梁惠王的时候,正是梁惠王人生当中最低谷的一段时间,因为他刚刚在东边被齐国打败了,西边被秦国打败了,南边又受到楚国的欺负。所以他一见到孟子,也不管自己的身份,就劈头直接来了一句,孟先生您这么大老远来看我,到底对我有什么帮助?可见他当时心情非常着急。梁惠王的这番着急,应该是战国各个国家君王共同的心态。他们求贤若渴,都想武装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于是,为了第二天醒来还能如意地坐在餐桌边吃饭,列国间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大幕也随之拉开。最早实行改革的是魏国的魏文侯,也就是梁惠王的爷爷(魏国就是梁国)。在众多被招揽的人才当中,李悝   与吴起最为著名。第一个率先立起变革大旗,这是需要胆量与魄力的。可见,当时的魏国很前卫,也很自信、很强大。至于后来为什么慢慢衰落了,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方面与梁惠王自身有关,一方面也与其他国家通过变革强大起来有关。为什么说与梁惠王自身有关呢,除了他的好战个性之外,最为重要的是他把一个历史关键人物——商鞅放走了。商鞅是何许人啊,他原来是梁国相府上的一个门客,后来逃到了秦国。商鞅为什么要逃到秦国去?梁国的宰相公孙痤   死之前,向梁惠王推荐过商鞅。梁惠王不听,商鞅觉得再呆在梁国会有生命危险,就连夜逃到了秦国,在那里搞了一个商鞅变法。他帮助秦国强大起来后,反过头来攻打魏国,就出现了上面谈到的,梁惠王向孟子诉苦刚刚被秦国打败的情况。

那个在梁国的吴起后来投奔到了楚国,帮助楚悼   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战国时期这几个大国的变革似乎都与梁国有关。接下来,燕昭王时期乐毅改革、韩昭侯时期申不害变法、齐威王时期邹忌改革等等就相继而来。

社会政治领域这么混乱,也可以说这么自由,这么活泼,这么有生气,学术思想界又是什么情况呢?每个国家都在变法图强,也都在寻找人才。那些登上历史舞台,被君王看中的读书人毕竟只是少数,一方面是运气,一方面也是实力。中国这么大,人才很多,不可能只有一个李悝、吴起与商鞅,那些没有被重用的其他读书人怎么办呢?他们也是有理想与抱负的。既然“命运”如此不可违,没有被君王看中,那就只能积极奋发而为,另起炉灶。于是,他们主动出击,有的闭门写书,有的不计劳苦游说天下,发表自己的政治理想。当时虽然有很多国家,但是这个国家的人到那个国家去,那个国家的人到这个国家来,走来走去很方便,很自由,很随意的。象孟子那样自由地周游于列国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所以这些读书人在家里写书,怎么写,写些什么,没有人去管;这个人去了哪个国家,说了什么,怎么说,也没有人去管。总之,那个时候思想很自由、很丰富,大家各抒己见,都可以发表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套看法,对做人的一套看法,对政治的一套看法,对伦理的一套看法等等很多很多。

战国时期的这番诸子百家现象,主要是当时宽松的时代背景与自由的学术氛围造成的。有意思的是,两千年后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高产文化大家现象,也与那时候的情况很相似。大家知道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社会正在转型,社会也很乱。不但军阀混战,而且还有外族入侵。日本人打过来的时候,北大、清华的教授们逃到云南去,在云南组建的西南联大就聚集了一大批高人。我们现在一谈起文史哲,都会想到二三十年代的这些大学问家,像朱自清、胡适、刘文典、闻一多、王力、陈寅恪、钱钟书、朱光潜、傅斯年、钱穆、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熊十力等等大家都是那个时代的人。那个刘文典还是研究庄子的大专家。有一次,在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时,他看见自己最不喜欢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逃跑。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就是这么地拽,这么地可爱,这么地有情趣!

其实,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齐国,搭建的那个平台,也非常地自由,非常地有趣。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